-
常見症狀
複製連結
惡性肉瘤的症狀表現非常的多元,並沒有特定的症狀,很多時候發現時,腫瘤已經是因大小太大所造成的不舒服,因而才來就醫。
腫瘤長在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症狀。如果是在四肢的惡性肉瘤,通常是肉眼發現有一個異常的突起,有可能會合併疼痛或完全沒有任何感覺;若是腫瘤長在神經附近,或這腫瘤是由神經髓鞘外圍所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可能會伴隨麻或是感覺異常的情形;若是腫瘤大小以影響肌肉的伸展及收縮,可能會造成行動受限的狀況。
另外一個肉瘤較常生長的地方為腹部或是骨盆腔,臨床上常稱為後腹腔。後腹腔因為在身體的深處,且因腹部內有許多擴展的空間,許多發現後腹腔惡性肉瘤的病患,在發現腫瘤時,腫瘤的大小多已經超過10公分。通常最常見的症狀以腹脹,或是病患或家屬會直接摸到腹部的硬塊。若是腫瘤壓迫到腹腔內的下腔靜脈,也可能會有下肢水腫或是腹部皮膚發現靜脈曲張的現象。若侵犯到後腹腔外圍的肌肉如腰大肌,也會有背部痠疼,甚至下肢行動受到影響的現象。
我們會強烈建議,若是一開始您發現身上有如乒乓球大小或是更大的腫塊,不管它是否造成疼痛或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應立即前往較大的醫院就診,尋求進一步檢查。除少數特定狀況外,最好是在開刀前先進行切片,以確認此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先確認腫瘤是否為惡性肉瘤再進行的標準開刀,可減少非完整切除或並未完全切除乾淨的狀況,造成日後惡性肉瘤局部再度復發的機率增高。
-
骨肉瘤 Osteosarcoma
複製連結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男性比例稍高於女性,主要發生族群為青少年,但也可能發生在六十歲上下之中老年人。好發部位在膝蓋、肱骨以及股骨,另外較年長的病患也可能發生在頭頸部的骨頭。臨床表現也多以患處疼痛為主。骨肉瘤多為偶發性的個案,不過少數較為年輕的病患有合併基因突變以及相關遺傳性症候群。約八成病人僅只有局部病灶,五年平均存活率約略為六成。骨肉瘤病患常發生肺部的遠端轉移,若發生遠端轉移,其五年存活率則小於兩成。治療上應需要多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即便是針對只有局部病灶之病患,仍要考慮使用手術合併全身性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常見的全身性治療以化療藥物為主:包含doxorubicin (俗稱小紅莓)、高劑量methotraxate、cisplatin (鉑金)、ifosphamide(好剋癌)。放射線治療以針對無法手術切除完整的病灶給予局部加強控制為主。另在傳統化學治療無效後,目前也可考慮小分子標靶藥物作為後線治療。但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在台灣並無骨肉瘤的適應症,需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相關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Reference: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volume8, Articlenumber:77(2022) -
平滑肌惡性肉瘤 Leiomyosarcoma 簡稱 LMS
複製連結
平滑肌惡性肉瘤佔所有新診斷惡性肉瘤的約10%至20%,常見發生在腹部、後腹腔子宮以及四肢軀幹。非子宮的平滑肌肉瘤較常發生於六十歲以上的中年人,而子宮的平滑肌惡性肉瘤較常發生於四十歲的女性。對於容易產生平滑肌肉瘤的危險因子包含:之前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或是某些遺傳基因的變異(例如:RB1 基因缺損、TP53 基因突變)等。臨床表現上常以摸到肢體腫塊或是腹部腫塊壓迫造成的相關症狀為主,子宮的平滑肌惡性肉瘤則可能合併經血異常。治療上必須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病理組織特徵做全方位的考量評估,需要外科醫師、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及病理科醫師等多專科團隊討論治療方式。早期局部病灶多以完全切除為目標,但同時也要評估腫瘤病灶位置是否能夠手術,或是需合併術前(或術後)的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在轉移或是無法切除的平滑肌組織肉瘤仍有多種全身性的藥物治療選擇,包含anthracycline類(俗稱小紅莓)、gemcitabine (健擇)、ifosfamide(好剋癌)、trabectedin (友待)、eribulin(賀樂維)、pazopanib(福退癌) 等治療選擇。在有限遠端轉移的病患,經專家評估後仍可考慮接受轉移腫瘤切除。整體預後也主要根據病理型態、腫瘤大小、腫瘤原發部位以及轉移部位而有所不同。
Reference:JClin Oncol.2018 Jan 10; 36(2): 144–150. -
血管惡性肉瘤 Angiosarcoma
複製連結
血管惡性肉瘤由血管內皮細胞轉化,通常發生在皮膚表面,但也可能出現在乳房、內臟器官(肝臟、脾臟)、或血管系統,其發生率低,約佔所有惡性肉瘤2%、皮膚惡性腫瘤5%,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先前接受過放射治療的部位、慢性淋巴水腫或曾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雖然血管惡性肉瘤復發和轉移的風險高(內臟>皮膚),整體而言五年存活率約30-40%。手術仍為早期、未轉移的血管惡性肉瘤的主要治療,並可視情況給予前導性或是輔助性化學藥物放射線治療等,以降低復發風險。而對於無法切除或復發轉移的血管惡性肉瘤患者,化學藥物為主要治療選擇,包含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微脂體小紅莓 (liposomal doxorubicin)、健擇Gemcitabine,此外免疫單株抗體藥物也在早期臨床試驗中也對某些血管惡性肉瘤病患可能有療效。
Reference : Young RJ, Brown NJ, Reed MW, Hughes D, Woll PJ. Angiosarcoma. Lancet Oncol. 2010;11(10):983-991. doi:10.1016/s1470-2045(10)
70023-1 -
脂肪惡性肉瘤 liposarcoma
複製連結
脂肪惡性肉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肉瘤類型,可分為多種亞型,包含:非典型脂肪瘤腫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分化良好脂肪惡性肉瘤(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去分化脂肪惡性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黏液型脂肪惡性肉瘤 (myxoid/round cell liposarcoma)以及多形性脂肪惡性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其中過半數病人為分化良好、以及去分化脂肪肉瘤,他們共同構成脂肪肉瘤中最常見的亞型,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後腹腔或四肢,具有相似的基因異常背景(CDK4和MDM2基因變異),治療以根除性手術切除為主要手段;雖然分化良好脂肪肉瘤通常不會出現轉移,但可能轉型成去分化脂肪惡性肉瘤。後者更具侵犯性–易局部復發並具有轉移能力。黏液型脂肪肉瘤好發於年輕族群,多於下肢但易出現轉移;多形性脂肪肉瘤最少見(5-10%),具侵襲性且易復發。
脂肪惡性肉瘤的治療以根除性手術切除為治療主要手段,若為早期腫瘤且徹底切除後五年存活率近80-90%,視病況加上化學藥物或放射線作為輔助性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若脂肪惡性肉瘤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復發或轉移,預後較差(五年存活率10-20%),改以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為主,局部治療作為輔助減緩症狀,其中化學藥物包含小紅莓doxorubicin/epirubicin、好克癌ifosfamide、賀樂維Eribulin、友待Trabectedin、達卡巴仁Dacarbazine等,此外也有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新藥於臨床試驗進行中。
Reference : Lin F, Duan J, Lin Y, et al. Survival an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liposarcoma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Am J Transl Res. 2019;12(5):2071-2082.
-
類肺泡軟組織惡性肉瘤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簡稱 ASPS
複製連結
類肺泡軟組織惡性肉瘤英文為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常常被稱為 ASPS。這是一個好發在年輕人的軟組織惡性肉瘤。其好發位置包含了下肢以及軀幹處 ASPS 易轉移,所以有將近一半的病患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已經有了原發部位以外的轉移。好轉移的部位包或肺部以及腦部。對於局部性的ASPS而言,開刀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療選擇。若為轉移性病患,ASPS與一般軟組織肉瘤不同處為化療治療常非首選治療效果。其他化療以外的治療選擇包括了福退癌(pazopanib) 、紓癌特 (sunitinib)等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或是像PD-1抗體的免疫相關治療藥物。
References
Paoluzzi L. Maki RG.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veolar Soft-Part Sarcoma: A Review. JAMA Oncol 2019 Feb 1;5(2):254-260.
Moreno Tellez, C. et al., Immunotherapy in Sarcoma: Where Do Things Stand? SurgOncol Clin N Am. 2022 Jul;31(3):381-397 -
類上皮纖維瘤 Desmoid tumor
複製連結
類上皮纖維瘤 (DT) 不算是一種癌症,但是卻是一種可能會在原發部位因持續生長而造成傷害的疾病,所以有時也會稱為。許多發現DT的病患多為20-50歲的病患,女性比例較高。目前知道有一些可能的因素:如懷孕、外傷等,可能引發此類腫瘤的生成。另外如果家族中有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的遺傳性疾病也有可能會發生DT。就基因變異部分,除了上與FAP相關的遺傳性基因APC外,最常見於DT的基因變一則是Beta-catenin。
雖然說許多病患以及醫師可能覺得一發現腫瘤就應該立刻切除,但對於DT並非如此。目前我們針對DT,在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即刻的危險下,其實會考慮以主動觀察 (active surveillance)為主。約有 20-30%的病患可能會在兩年內有自動萎縮的狀況。若真的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開刀,務必要確認開刀是否可以完整的開乾淨,因為已經有許多案例認為DT非真正的”癌症”所以在開刀後,有些許殘存的腫瘤反而造成脂後腫瘤變化甚至有復發更快的情形,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若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DT腫瘤仍有持續的惡化,就會考慮到藥物的治療。目前常用的藥物治療包括地抑制血管藥物 sorafenib (蕾莎瓦)、pazopanib (福退癌)等。某些特別的化療藥物如微脂體小紅莓、methotrexate plus vinblastine 等也是可能的選擇。目前有一個新藥 nirogacestat 剛在美國上市,其對於DT的控制率良好,也是將來可期待的藥物。
References:
Kasper et al. Desmoid tumors: To treat or not to treat, That is the question. Cancer 2020 Dec 15;126(24):5213-5221.
-
單發性纖維肉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 簡稱 SFT
複製連結
單發性纖維肉瘤 (SFT) 的臨床表現,可以從良性單一腫瘤到多處轉移的狀況皆可見。發生的年齡多在 40 歲之後,男女好發比例差不多。跟許多的惡性肉瘤一樣,SFT也有其專屬的基因轉位,也就是NAB2::STAT6 的融合基因。在沒有基因定序的狀況下,有時也會用細胞核的STAT6 染色量力表現來做為代表。若為偏向良性的SFT,則完整的手術便是標準的治療。手術後的病理檢體,會經過病理科醫師詳細的分析SFT裡面的細胞分裂數 (mitosis) 以及腫瘤細胞的異常性 (atypia),若其中有過度的表現,則診斷可能會調整為”惡性” 單發性纖維肉瘤 (malignant SFT)。
即使是惡性 SFT 也不代表就一定需要做術後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以及化療,但是惡性SFT復發以及轉移的風險是比良性SFT高的,需持續注意追蹤。目前SFT 藥物治療選擇可包括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以及某些化學治療藥物。另外一個對於 SFT 病患要注意的是,少數病患會發生低血糖症狀 (Doege-Potter Syndrome)。雖然不常見,但是如果在追蹤的過程中,病患有出現低血糖的相關表現,如冒冷汗、暈眩等等的情形,須立即跟你的治療醫師團隊反應。
References
Karineth et al. Toward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urg Oncol Clin N Am. 2022 Jul;31(3):459-483
-
滑液囊惡性肉瘤 Synovial sarcoma
複製連結
滑液囊惡性肉瘤好發於四肢以及軀幹部分,有時也會生長在身體內如胸腔、後腹腔等部位。滑液囊肉瘤相對發生的年紀較輕,約在 10 至 40 歲之間,但也有高齡的滑液囊惡性肉瘤病患。男性發生的機率相對高於女性。雖然名為”滑液囊”惡性肉瘤,但與其他軟組織惡性肉瘤不同之處在於,滑液囊惡性肉瘤其實與我們關節結構裡的 “滑液囊組織”並無相關性,只是因為在歷史上最早發現此類惡性肉瘤的時候,多在關節附近發現,而有此命名。目前滑液囊惡性肉瘤的診斷重點,是需要在病理組織中判讀有特定的基因轉位 (gene translocation)。此轉位會造成細胞內第18對染色體的基因 (SS18)與第23對性染色體中的 X 染色體的基因 (SSX) 形成融合 SS18::SSX 基因。此基因以及其下游的異常蛋白質,便是滑液囊惡性肉瘤重要致病機轉。
與其他軟組織惡性肉瘤類似,如果是局部性的滑液囊惡性肉瘤,開刀仍然是標準的治療。對於某些惡性度較高或是腫瘤較大的滑液囊惡性肉瘤,有時在腫瘤科醫師與骨科或是外科醫師以及肉瘤多科團隊討論後,也可能會採取先行使用前導性化學治療,再進行開刀。至於是否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會視腫瘤大小、開刀的邊緣的乾淨度、以及腫瘤的級別,都會是列入考量的因素。至於術後的輔助性化療,由於滑液囊惡性肉瘤惡性度較高,所以常會將術後輔助性化療的選擇列入討論。不過是否每位滑液囊惡性肉瘤病患皆需要術後輔助性治療,仍須由肉瘤團隊與病患討論後達到最後的共識。
對於轉移性的滑液囊惡性肉瘤,治療仍然是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目前健保有給付的二線標靶藥物福退癌也是選擇之一。但是如果有臨床試驗,仍會鼓勵與您的主治醫師或是治療團隊討論後參加臨床試驗 (惡性肉瘤卓越中心 (ntuh.gov.tw))。
References:
Hindi N, Haas R. Management of Synovial Sarcoma and Myxoid Liposarcoma. Surg Oncol Clin N Am. 2022 Jul;31(3):547-558
Venkatramani R. et al. Synovial Sarcoma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ARST0332 Study. J Clin Oncol. 2021 Dec 10;39(35):3927-3937.
-
類上皮血管內皮肉瘤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簡稱 EHE
複製連結
類上皮血管內皮肉瘤(以下簡稱 EHE) 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肉瘤型態,其發生率在每百萬人小於一人,台灣每年新診斷EHE的人數也是小於20人。EHE 可以發生於身體任何地方,但較好發於如肝臟、肺臟、肋膜以及骨頭等部位。性別比例上女性有稍微高的發生率,而好發的年紀多在 40 至 60歲左右。EHE 在臨床上的表現多變,尤其對於病患最在意的預後部分部分也相對難以預測。以經驗上而言,如果是在肝臟的EHE,相對其他器官比較起來,預後較佳。如果腫瘤生長在肋膜部分或是有肺部積水的 EHE 相對則須注意可能變化速度較大。其他如骨頭或是軟組織生長的EHE 則更難預測其變化的過程。EHE地確認診斷是先從病理報告組織的型態配合免疫蛋白質表現的特性來診斷。但是最終要確認能應有特定的融合基因。90% 的 EHE 帶有 WWTR1 (TAZ)::CAMTA1 基因的融合,而另外10% 則帶有YAP1::TFE3基因融合。
如果初期發現時只有局部的EHE,目前的標準治療仍然是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後會再根據切除後腫瘤大小、腫瘤生長速度、開刀邊緣狀況考慮是否需要術後的放射線治療。若是已經有轉移的病患,在關鍵的時候會討論開始全身性治療。並不是所有的轉移性EHE都需要立刻開始治療,所以一個對於 EHE 有經驗的治療團隊就是非常的重要。目前對於 EHE的全身性治療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是經過衛福部核可之適應症,也因此許多的藥物在台灣仍然需要自費使用。目前常使用的藥物如 mTOR 抑制劑、抗血管新生的藥物、化療藥物等。但是如果有臨床試驗,仍會鼓勵與您的主治醫師或是治療團隊討論後參加臨床試驗 ( 惡性肉瘤卓越中心 (ntuh.gov.tw) )。
另一個在 EHE 病患常見的困擾則是疼痛以及積液(effusion)的問題。此部分我們發現在台灣疼痛相較於其他的症狀較不易受到重視,但是國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對於某些 EHE 病患疼痛是一個困擾的狀況。而且這些疼痛有時是在腫瘤大小沒有明顯變化的狀況之下,仍然有變嚴重的情形。我們目前仍然未知詳細發生的原因,但是我們團隊對於此部分有特別的注意以及努力讓 EHE 病患可以有更全面的照顧。目前國際上有許多的EHE 相關的病友團體以及基金會,如美國的 EHE Foundation ( The EHE Foundation -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fightehe.org)),有提供許多寶貴的資訊。本中心已與 EHE Foundation 合作,也將會持續以中文內容更新相關資訊給台灣的病友。
References:
Stacchiotti S et al.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an ultra-rare cancer: a consensus paper from the community of experts. ESMO Open. 2021 Jun;6(3):100170.
-
腹部間皮樣小圓細胞瘤 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 簡稱 DSRCT
複製連結
腹部間皮樣小圓細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 DSRCT)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軟組織肉瘤,通常發生在年輕男性患者的腹腔內。病情預後與腹腔內腫瘤大小、是否有腹膜以外器官如肝臟轉移有關。目前治療的建議包括如下:
1 . 先以化療盡可能縮小腫瘤: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透過化療來最大程度地縮小腫瘤。
2 . 手術切除: 在化療後,我們可以考慮手術切除腫瘤。這項手術旨在盡量切除腫瘤。
3 . 全腹輻射治療: 手術後,可考慮全腹腔放射線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將放射線照射到整個腹部區域。
4 . HIPEC(腹腔內加熱化療): 雖然在DSRCT中HIPEC的角色尚不清楚,但如果手術能夠有效切除大量腹腔內腫瘤且未有腹膜外控制不佳的腫瘤,也可以討論是否使用HIPEC。HIPEC涉及在手術過程中直接將加熱的化療藥物注入腹腔。
5 . 維持治療: 在完成初始治療後,我們可以考慮進行維持性治療。目前雖然缺乏明確證據支持維持性治療的使用,但由於口服化療的通常接受度較佳,因此或許值得一試。
整體而言,DSRCT的治療建議以多樣性的治療選擇來幫助達到可能的最佳治療效果。重要的是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這些選擇,以了解每個治療步驟的風險和益處。
References:
1. Subbiah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8 Oct 1;24(19):4865-4873.
2. Giani et al. Cancer Med. 2023 May;12(9):10694-10703
-
胃腸道基質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簡稱 GIST
複製連結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種來自胃腸道基質細胞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生在胃以及小腸等消化道部位,偶而也會發生在食道︑十二指腸︑大腸以及直腸等部位。大部分的GIST都含有常見的KIT 基因突變 (80-85%) 或是PDGFRA基因突變 (~ 5%)。
GIST的惡性風險分類可以依據腫瘤的大小︑細胞分裂指數以及腫瘤部位(胃部原發或是其他部位原發)等作為依據,分為:低,中,高風險。低風險的GIST具有較小的腫瘤直徑以及較低的細胞分裂指數。反之高風險的GIST具有較大的腫瘤直徑,以及較高的細胞分裂指數。早期的GIST以手術治療為主。在上述分類中,屬於高度惡性風險的族群如腫瘤大於10公分、有絲分裂指數> 10/50 HPF( high power field) 、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 5/50 HPF( high power field)或 腫瘤破裂等病患,健保可給付使用三年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 基利克(學名:Imatinib) 作為術後的輔助型治療。
針對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病患,目前皆採用全身性的標靶藥物治療,化療藥物在GIST較無治療角色。治療的標靶藥物包含第一線的基利克Gleevec (學名:Imatinib),第二線的紓癌特Sutent (學名:Sunitinib),第三線的癌瑞格Stivarga (學名:Regorafenib)以及第四線的藥物Qinlock (學名:Ripretinib)。但若帶有PDGFRA 基因上D842V突變,因為對於基利克Gleevec治療效果不佳,建議使用泰時維AYVAKIT(學名:Avapritinib) 作為第一線藥物治療。除了全身性藥物治療,在與醫師討論過後,還可以合併一些局部治療,例如放射線、栓塞以及手術等作為疾病控制的方式。
Reference :
- H Joensuu et al. Ann Oncol 2006 Sep;17 Suppl 10:x280-6.
- Christopher D M Fletcher et al. Hum Pathol 2002 May;33(5):459-65.
- Heikki Joensuu et al. JAMA 2012 Mar 28;307(12):1265-72.
- Inga-Marie Schaefer et al. Am Soc Clin Oncol Educ Book 2022 Apr;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