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高病人及心血管病人,打疫苗會不會有風險?
複製連結
蘇大成 醫師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 教授兼主任
內科部及心血管中心 臨床教授
最近心臟科門診,八九成病人都會問打疫苗的風險?我們該如何面對呢?如何減少風險? 近來打COVID-19疫苗後猝死的事件頻傳,部分案例經解剖後發現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但是缺乏明確的心血管效應及因果關係,很難判定評估其是否與疫苗注射有關。
而在本院門診三高病患或冠心病患者,往往擔心施打疫苗會造成嚴重的心血管事件。這是很難回答的。其實打疫苗是把外面的蛋白質(不管是哪一種),打到身體裡面去,都會有免疫反應的,許多人也會有發炎反應,至於會不會有生命危險,這個就很難回答了。要看過去有沒有過敏性休克反應,有沒有疫苗過敏,有沒有血小板低下,有沒有血栓病史,血壓血糖有沒有適當控制等。而有中風或心臟病患者,最近三個月有出血及血栓者,當然要特別小心。
接種疫苗後有許多副作用,主要是免疫及發炎反應有關,包括施打部位紅腫熱痛、疲倦、肌肉痠痛、發冷、發燒、頭痛、關節痛、嗜睡、或蕁麻疹,是較常見的症狀。而心悸、呼吸會喘、肌肉無力、腹瀉等則是較為少見。因為發生心血管併發症、血栓、或是過敏休克反應,是最嚴重的而且可能致命。
為了要減少併發症及發生緊急狀況,最好在施打疫苗前後一星期,要自我監測生命徵象,早中晚一天三次,包括「血壓、心跳、血氧、體溫」,如果有明顯變化,應盡速尋求諮詢及醫療處置。注射疫苗後,注意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飲食要正常。也不要擔心疫苗副作用而緊張兮兮,這會造成心理壓力,也會造成血壓居高不下及心跳增加,甚至心律不整及心臟過度負荷,反而增加了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這段時間生活起居正常,飲食要視季節調整,最近的節氣是夏至,小暑、接著是大暑、處暑,都是酷熱難熬的季節,必須要有清涼解熱食物外,記得不要缺水。不要體溫過熱,不要讓身體處於過熱的環境,在有冷氣空調的環境,這些都是必須要注意的重點。
家裡要通風換氣,除了保持有部分自然通風外,時常必須使用風扇、冷氣空調設施,以減少濕熱環境對身體造成危害,以保護心血管健康。發燒過熱都會引起身體組織發炎,許多人施打疫苗會發炎發燒,減少濕熱降低體溫,都是防疫期間,自我照顧很重要的一環。
-
韓國目前建議AZ疫苗的施打者要在30歲以上,會給指揮中心這樣的建議嗎?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指揮中心都有掌握國外的資訊,關於AZ疫苗年齡建議,若有新的資料,指揮中心都會有討論,應該不需要特別給建議。
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
血栓分為腦靜脈血栓、腹腔靜脈血栓以及下肢靜脈血栓,其實在皮膚表現以紅點紅疹為主,醫護對於這些症狀都相當敏感,都會回來追蹤回診,整個檢測看來是沒有特別變化,建議施打AZ疫苗的民眾,還是要留意注意事項中有關血栓症狀的部分,若有疑慮可以隨時與醫師討論。
- 有無針對哺乳媽媽施打新冠疫苗的建議?
-
請問對部分歐美國家不建議60歲以下施打AZ疫苗,反而是建議長者施打AZ有何看法?另台大對於員工施打第二劑疫苗請疫苗接種假不支薪,想請問為什麼會有這個考量?
複製連結
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
歐洲血栓比例比較高,有些國家限定AZ是60歲以上年長者施打,根據研究AZ打完之後的死亡率沒有比較高,甚至比較低的,AZ對60歲以上長者相對來說較為安全。
吳明賢院長:
在第一劑施打的時候,中央統一規定疫苗接種假是不支薪的,但因為當時第一劑接種並不踴躍,臺大醫院因此另外給予2天支薪的疫苗假,這是屬於額外給的福利,以鼓勵同仁施打,優於中央統一規定不支薪的疫苗假。
第二劑疫苗確實副作用會比較低,加上大家施打的比例已經很高,因此本院提供與中央指揮中心規定一致的不支薪疫苗假。
-
針對長者施打AZ疫苗後發生死亡的事件,也影響長輩施打意願,請問台大大型接種站是否也出現預約接種減少或想等莫德納疫苗的情形?是否會建議指揮中心開放疫苗混打的措施?
複製連結
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
本院施打疫苗是跟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民眾多少會受到新聞事件的影響,預約前來施打疫苗的民眾比較沒有變化,但現場掛號來施打的人數則有比較少一些。指揮中心以全國的資料對這個議題有更多實證說明,以期減少民眾恐慌,醫師端也會對於年邁接種者的身體狀況進行適切的評估,所以請長輩們不用過於擔心。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關於混打,指揮中心也知道這個議題,目前指揮中心的態度是保留。但隨著時間,還有歐洲愈來愈多國家都開始這樣做後,指揮中心應該會再討論這個政策。
吳明賢院長:
在任何一種疫苗剛開始施打的時候,大家都會特別關心。去年在施打流感疫苗時,韓國也傳出施打某家歐洲流感疫苗有大量死亡的情形,那時候也有緩打情形,調查之後發現其實跟背景值是差不多的,才又恢復流感疫苗施打。至於AZ是否適合老年人打,歐盟的研究指出60歲以上長者施打是相對安全的。
-
據研究南非變種病毒1484K會大幅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失效,想請問是否有疫苗之外的防疫配套措施?
複製連結
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
疫苗對於各種變種病毒的保護力是各家疫苗廠商的關鍵,也與中和抗體的濃度有所關聯。以英國和南非變種病毒,以台灣目前有的疫苗保護力應該OK,至於對印度變種病毒,還要觀察國外的狀況,看看有沒有新的注射方式讓中和抗體更高、或是再有新的第三劑疫苗讓保護力變高。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1484K是很早就出來的突變,已知這個突變會讓中和抗體變差。最近的變種病毒除了1484K之外,還有別的突變。光只有1484K的突變是沒有辦法逃脫疫苗抗體的掌握。脫離疫苗抗體的掌握主要是在量的問題,會讓疫苗效力減低6-8倍,因此如果可以打出高價的抗體,例如1000倍的抗體,即使除以6還有100多倍的抗體,100多倍就足夠抑制這個病毒。因此英國目前的策略是讓大家打兩劑,拉高抗體後就有機會阻擋變種病毒,或至少讓重症降低。因此對抗變種病毒有兩個策略,第一個策略是拉高民眾的抗體,第二個策略則是做新的疫苗,但這需要時間。
-
疫苗施打要達到多少的覆蓋率才可以達到群體免疫、才有機會解封?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要達到群體免疫,疫苗施打要到8-9成,因為疫苗並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當大家都打疫苗,疫苗的效果就會擴散出去,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社區第一劑疫苗有打到3-4成,民眾就會有感,傳播速度就會變慢,可以合理且樂觀的估計,台灣只要施打人數達到3-4成,疫情就會比較好控制。之後可以請公共衛生專家跟大家說明。
-
莫德納疫苗第二劑的副作用為什麼會這麼強烈?長者身體會不會比較沒辦法承受這樣的副作用?另想再次請教為何AZ與RNA疫苗混打會有方向性的問題?
複製連結
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
由臨床試驗結果來看,確實莫德納第2劑副作用比例比AZ高,而台灣莫德納目前施打還沒有到第二劑,所以副作用目前還沒有資料,從國外臨床試驗看來AZ的第二劑確實副作用較少。
在AZ疫苗第一次開打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謹慎,觀察發燒倦怠等等副作用,現在大家對於副作用有預期性,就不會那麼緊張,至於莫德納的副作用,會在臨床上再持續觀察。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要混打一定是要效果變好才會混打,根據國外臨床研究,先打AZ再打mRNA看起來產生的抗體高非常多,先打mRNA之後再打AZ 目前則沒有人做臨床試驗,mRNA第一劑效果需要靠第二劑才能拉上來,因為他們是同源的,如果第二劑換成不同的刺激,對於免疫系統是比較無效的。
-
孕婦接種mRNA疫苗,相對來講是否比AZ安全?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針對孕婦施打疫苗的安全性,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結果還沒出來。目前有資料的只有追蹤國外數萬名孕婦在施打完疫苗後的安全性,這群孕婦剛好都是打RNA疫苗,已證明疫苗安全性是沒問題的。這篇文章有刊登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CDC、歐盟以及很多國家,也都承認這個事實。
-
一位母親施打完AZ疫苗,回家哺乳女嬰,今早發現女嬰猝死,請問母親接種疫苗後哺乳,跟女嬰的死亡是否有相關的可能性?對於哺乳中媽媽接種新冠疫苗有何建議?是否適合接種?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此事件應該與疫苗無相關。AZ疫苗打完之後,腺病毒會停留在肌肉還有局部淋巴組織,病毒不會透過哺乳傳遞過去,即使採口服,學理上也不會透過哺乳傳到嬰兒這邊。0-1歲嬰兒的猝死症候群在臨床上有1/1000的機率會發生,學理上這件事情與疫苗施打有相關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必須要做調查,必要時可能需要解剖。
-
只打第一劑疫苗保護效果多少呢?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Pfizer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Moderna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 疫苗對有症狀COVID-19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
以各國實際施打的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 Pfizer疫苗後13-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COVID-19發生,蘇格蘭第一劑 Pfizer 疫苗對減少 COVID-19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Pfizer 疫苗對預防 COVID-19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
總結來說,打一針的效果能有多少,除了藥物的效果外,也要取決於當時的環境,換句話說,不僅要看疫苗接種覆蓋率,還要看疫情嚴重程度、群體的秩序與防疫措施是否到位。若群體中僅有少數人施打第一劑,防疫措施也做得不好,這時整體疫苗預防效果也不會好,打一針可能只有5-6成的保護效果;若是群體中大家都施打、疫苗覆蓋率高,且防疫措施做得好,民眾被感染的機會大幅降低了,即使只打第一劑,保護率也可以高到8-9成。
因此,疫苗高覆蓋率且防疫措施做得好的國家,不論是施打哪一種疫苗,注射一劑或是兩劑,只要有打,都足以杜絕傳染的機會。
-
可不可以混打新冠肺炎疫苗?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混打主要是因為疫苗青黃不接的狀況下醞釀而生的問題,基本上若要混打,其效果至少要比兩劑同一廠牌疫苗的效果一樣好或更好,混打才有意義。
目前有些歐洲國家及加拿大有寬容混打的情形,當然也有些國家不建議混打,這部分需要更大型、穩健的實證。
初步看來,對於第一劑打AZ者,第二劑或許可打AZ或mRNA疫苗。根據西班牙663人研究,第一劑接種AZ疫苗者,8週後有1/3不打第二劑、有2/3第二劑卻接種mRNA疫苗,結果顯示第二劑接種mRNA疫苗者產生大量抗體,RBD的IgG抗體幾何平均值從71.46增加到7756.68,幾乎增加100倍,S蛋白的IgG抗體從98.4跳到3684.87,中和抗體陽性率34.1%跳到100%,顯示疫苗混打有好的效果,但是混打也增加了發燒的副作用。
混打的好處與壞處仍須更大規模研究來證實,不過要注意的是方向性非常重要,依據目前各國的實證研究,混打只限第一劑打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第二劑打mRNA疫苗,不能顛倒施打。若第一劑打的是mRNA疫苗,第二劑也只能打mRNA疫苗,因為顛倒順序反而會讓保護力下降,不及兩劑使用同一廠牌。
-
第一劑跟第二劑 AZ 疫苗要隔多久施打?隔久一點可不可以?
複製連結
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
根據免疫學的原則,打了第一針之後,免疫系統會記得這一針,第二針會提高抗體產生,但如果間隔太久,免疫系統已經忘了第一針,就得重新來施打。
以AZ疫苗為例,政府規定兩劑之間需間隔8-12週,但因疫苗缺貨,大家開始害怕若超過12週以上、甚至到20週還沒施打第二劑,還會有效嗎?根據國外臨床試驗結果,分為間隔小於6週、6-8週、9-11週以及12週以上做實驗,保護效果分別為55.1%、59.9%、63.7%、81.3%,可以看到間隔12週以上,效果還是非常好,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是記得之前發生的事情,效果還是出得來。
至於兩劑疫苗最久可以隔多久呢?目前新冠肺炎疫苗還沒有相關數據,所以我們以HPV子宮頸疫苗為例。一般青少女兩劑之間的施打間隔為6個月,但根據研究顯示,施打間隔12個月的抗體甚至比6個月還高,之後的研究更顯示,間隔2年後再施打,監測到的抗體還比間隔1年更高,代表身體免疫系統是可以記憶很久的。因此兩劑AZ疫苗基本上間隔4-16 週,政府建議8-12週左右,但根據研究顯示更久到半年都可以,所以目前已接受第一劑的民眾不需要擔心間隔過久免疫效力會失效,政府對於第二劑的期程都已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