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常見QA

檢索結果:4 檢索詞:
  • 台大醫院家醫團隊建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遠距醫病共享決策家庭會議模式
    複製連結

    臺大醫院新冠肺炎研究
    台大醫院家醫團隊建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遠距醫病共享決策家庭會議模式(JMIR Mhealth Uhealth 2020;8(10):e22069. Available a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21483/)

     

    Q: 在目前為因應疫情而限制住院病人的照顧者及訪客人數的感染管控措施下,醫療團隊將無法和病人及家屬進行家庭會議討論醫療決策?

    A: 視訊科技日益發達,雖然醫院有嚴格的感染管制措施限制住院病人的陪病者及訪客人數,但利用本研究使用的智慧型手機遠距家庭會議模式,仍能有效的召開在院外多達5人以上家屬同時參加的家庭會議討論醫療決策。

     

    Q: 遠距視訊的家庭會議模式,是否能像過去當場面對面召開的家庭會議一樣讓病家和醫療團隊共同達成醫療決策呢?

    A: 在本研究利用智慧型手機所進行的家庭會議中,高達94%的家庭會議均能在會議最後由病家和醫療團隊達成醫療決策上的共識。

     

    Q: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遠距視訊醫病溝通,將沒有辦法如以前當面的溝通傳達醫療團隊的同理心?

    A: 本研究所建構的智慧型手機家庭會議模型,融入了醫病共享決策及人性化溝通模式,雖然沒有肢體接觸的安撫,但加強言語上的對情緒的支持,讓病家在遠距視訊模式亦能感受到醫療團隊的同理安慰,病家對遠距視訊家庭會議的滿意度均在中等至非常滿意。

     

    Q: 那些患者適合使用遠距視訊家庭會議?

    A: 本研究進行家庭會議的患者,主要是病情較嚴重的癌症及腦中風病患,而這些病情較複雜的患者均能有效使用遠距視訊家庭會議達成醫療決策,表示應該是所有住院病患均適合在目前的感染管制措施下,有效使用融入醫病共享決策及人性化溝通模式的遠距視訊家庭會議來達成醫療決策模式。

  • 新冠肺炎病毒與其他核糖核酸(RNA)病毒的皮膚表現與診斷線索
    複製連結

     
    臺大醫院新冠肺炎研究
    蔡呈芳教授發表新冠肺炎病毒與其他核糖核酸(RNA)病毒的皮膚表現與診斷線索
    (Dermatol Sin 2020;38:131-41.DOI:10.4103/ds.ds_32_20)


    Q: 新冠肺炎患者會有甚麼樣的皮膚表現?

    A: 新冠肺炎患者的皮膚表現多樣,常出現的幾種症狀包含:麻疹樣病灶(斑丘疹) 、蕁麻疹、水泡、凍瘡樣病灶、小出血點、網狀青斑等,並非有上述症狀就一定是新冠肺炎感染,仍需要進一步檢查。


    Q: 新冠肺炎患者的皮膚表現何時出現?

    A: 通常皮膚表現早於其他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甚至嗅覺或味覺異常等;17%新冠肺炎患者最早的症狀是皮膚紅疹,平均而言,感染後約2到14天可能出現皮膚表現。


    Q: 新冠肺炎患者的皮膚症狀會持續多久?

    A: 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皮膚表現在2週左右消失。


    Q: 新冠肺炎患者與其他核糖核酸(RNA)病毒的皮膚表現有何不同?

    A: 某些皮膚表現在新冠肺炎與其他核糖核酸病毒的感染者身上類似,舉例來說,麻疹樣病灶(斑丘疹)可見於登革熱病毒、輪狀病毒、麻疹病毒、德國麻疹病毒、茲卡病毒、伊波拉病毒。有些則是具有特異性的表現,例如麻疹病人的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實際上,醫師會綜合所有症狀與接觸史判斷並篩檢,皮膚紅疹僅是輔助診斷的方式,可作為民眾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好工具。
     

  • 肥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對新冠肺炎嚴重度的影響
    複製連結

    張鑾英教授針對肥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對新冠肺炎嚴重度的影響作統合分析研究 (Obes Rev 2020 Nov;21(11):e13089.  doi: 10.1111/obr.13089. Epub 2020 Sep 14)

     

    Q: 請問肥胖的定義為何?

    A: 本研究肥胖的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 > 30 Kg/m2,[註 BMI值計算公式: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成人BMI正常範圍為18.5至24]

     

    Q: 請問肥胖的盛行率?

    A: 全世界盛行率不一,西方國家較高,可能高達30%;東方國家較低,近10%;目前台灣成人在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如以BMI> 30 Kg/m2當肥胖標準之盛行率,男女性都約8%,如以BMI> 27 Kg/m2當肥胖標準之盛行率,男性約25%,女性約19%。

     

    Q: 肥胖對新冠肺炎嚴重度的影響有哪些影響?

    A: 肥胖確診病患病情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狀況(嚴重度達到危急等級)增加,其風險約為無肥胖者的兩倍(危險對比值2.0, 95%信賴區間1.4-2.9);肥胖確診病患需要住院的機會約為無肥胖者的1.4倍 (危險對比值1.4, 95%信賴區間 1.3-1.6)。所以肥胖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

     

    Q: 其他沒達到肥胖程度但BMI比較高會影響新冠肺炎的嚴重度嗎?

    A: 經過統合分析發現重症比起輕症的BMI高1.6,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比未使用呼吸器患者BMI高4.1,所以BMI比較高和肥胖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嚴重度。

     

    Q: 此研究對民眾或醫療人員的啟示?

    A: 肥胖是不少疾病重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流感和新冠肺炎,所以要盡量維持合理的BMI。醫療人員在治療新冠肺炎且BMI比較高或肥胖病患時,需要特別警覺其發展為重症或危急病況的可能性,而及時給予適切的治療。另外,預防勝於治療,這些高危險族群應盡早施打疫苗。

     

     

  • 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嗅覺或味覺異常症狀
    複製連結

    臺大醫院新冠肺炎研究
    盛望徽教授針對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進行嗅覺或味覺異常症狀之分析(J Formos Med Assoc. 2021 Jan;120(1 Pt 2):311-317. Available a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39151/)

     

     

    Q: 有多少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或味覺異常?

    A: 嗅覺和味覺異常是新冠肺炎患者跟一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很不一樣的特點,是新冠肺炎早期階段的疾病特徵。根據臺大醫院根據本土資料顯示新冠肺炎患者約有三分之一(36%)出現嗅覺或味覺障礙,這發現與國外報告一致。

     

    Q: 新冠肺炎患者發生嗅覺或味覺障礙會持續多久?

    A: 在密切觀察追蹤的患者中,70%的患者在發病後3週內康復,嗅覺或味覺異常持續的時間平均是12天左右。

     

    Q: 新冠肺炎患者發生嗅覺或味覺障礙是否會恢復?

    A: 約有90%的患者會完全恢復,但有約10%的患者可能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嗅覺或味覺異常或造成嗅覺或味覺異常永久傷害的後遺症。

     

    Q: 哪些患者容易出現嗅覺或味覺障礙?

    A: 根據台灣本土的資料顯示,年輕女性患者或早期感染北美病毒株比較容易出現嗅覺或味覺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