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顳葉型失智症惹禍 健談變內向
複製連結
49歲的陳先生是一名業務員,這一、兩年來,陳太太發現先生的個性改變,從外向健談變得內向退縮,一整天說不上幾句話,對於生活的大小事變得漫不經心,不但影響工作表現,和家人的互動也明顯變少。
剛開始家人還以為是經濟不景氣影響業績,他才會心情鬱卒,不愛說話。但陳先生出現的其他怪異行為,讓家人不得不到醫院求助,包括蒐集數十把壞掉的雨傘、暴躁易怒、固執不知變通、重複做相同的事、在賣場看到什麼東西都想拿起來把玩。經過詳細的腦部影像檢查、神經心理評估、血液和神經學等檢查,診斷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陳先生個性改變和行為異常的原因才真相大白。
額顳葉型失智症是退化型失智症的一種,好發於65歲前的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病程進展也較快速,平均是6至8年。
和俗稱老年失智的阿茲海默症不同,額顳葉型失智症患者早期記憶力表現正常,生活自理也都能維持良好。但社交禮儀判斷、複雜事務規劃,以及個性行為常有顯著改變,包括變得不愛說話,固執難以變通,被動情緒反應少,衛生習慣變差,喜好吃甜食,注意力不足,且不自覺個性和行為有任何變化。
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過度囤積物品或衝動易怒,對社會規範毫不在乎,曾有家屬表示,病患的性需求增加,會在家人面前看成人影片,或只穿內褲在家中行走。
這些個性變化肇因掌管判斷與行為的大腦額葉神經退化,由於退化是漸進發生的,家人通常無法立即察覺,病人也常因此和鄰居親友產生爭端。
額顳葉型失智症另有以語言退化為主的類型,病人講話變得越來越不流利,講不出來路名、人名、或物品名,旁人要用猜測的方式協助病人表達。
隨著疾病進展,病人可能慢慢聽不懂,閱讀書寫能力逐漸變差,但記憶和生活自理比較不受影響。他們語言退化是因大腦顳葉退化所造成,早期較難被周遭的人發現。
目前額顳葉型失智症雖無可根治的藥物,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的幫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及早學習和這類患者共處之道,若身邊的親友有個性改變或語言障礙的現象,建議可及早就醫。
(原文刊載於98年05月16日自由時報)
公佈日期:2009/5/20
作者:鄭婷文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張琦郁)
-
七種生活好習慣
複製連結
我們的大腦和日常生活作息其實是相互影響的。有健康的大腦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面對生活;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儲存健康的生活思考模式在我們的大腦中。因此,生活習慣的養成非只是口號而已,其實是有神經系統的概念得以佐證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以下提供給大家七種生活的重要『好』習慣:
一、吃得好
怎樣叫做吃得好?除了一般我們說五大營養素均衡外,會建議要能在食物中獲得適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提供合成神經細胞所需的氨基酸,也就是提供大腦養分。水份的攝取也可以幫助我們代謝體內老舊廢物,增加體內環保與活力。此外,咖啡因的攝取勿過量,以免使我們的大腦過於敏感而引起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二、睡得好
睡眠的好壞取決於適當的長度與良好的品質。每日應有合宜的睡眠長度,午睡亦避免過長而妨礙了晚上的睡眠品質。在品質方面,睡眠時段對人體的重大功能是在將白天的訊息儲存成記憶,會建議在睡前練習放鬆並回想一些正向、快樂的事情,便能儲存成個人正向的記憶。三、動得好
運動過程會促使腦部分泌一種叫做『腦內啡』的物質,也就是腦部的嗎啡。會讓我們感受到比較愉悅的心情,因此運動不但可以增加體能,也是促進正向情緒的方式之一。四、良好興趣
人常會形成一種慣性生活,以致於生活常會一成不變。豐富的生活型態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多元活化,增加大腦思考的彈性與廣度,如此一來就能夠避免陷入鑽牛角尖的情形。此外,培養多元興趣也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生活的樂趣與成就感,更是好心情的直接來源。五、好好努力
所謂好好努力主要是讓自己有一項工作可以成為生活的重心。不管是上班族或是管理家庭,當我們能盡心盡力把份內工作完成時,所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是我們自信與自尊很重要的來源;一旦信心建立足夠,外在的挑戰便不容易引起我們的困擾。生活有了重心,便不會感覺到空洞與不知所措。六、好關係
人不能離群索居,親密關係給我們歸屬感,好的人際關係給我們心理上的支持,並能提供給我們面對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好的人際關係對我們情緒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七、我自己很好
華人文化常告訴我們要謙虛,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肯定自我價值的重要性。肯定自己的優點也瞭解自己的缺點,如此才能幫助自己找到適合的方向並有足夠的信心探索生活。每天都要能夠回顧一下今天自己哪裡真的很不錯,給自己一個鼓勵!我們的大腦就像是土壤,土壤被滋養了,就可以長出美麗的花與豐碩的果實,而想法與情緒就如同是開花結果。儲存了豐沛營養與正向記憶的大腦,便可以產生正向的想法與心情。期待大家都能夠努力滋養自己的大腦,在心裡面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園!
發佈日期:2008/5/21
作者: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我的壓力好大啊!-淺談身心壓力
複製連結
現代社會快速地變遷,生活也日益匆忙與緊張的情況下,「壓力」似乎成了現代人形影不離的最佳夥伴。
你感到有壓力嗎?何謂壓力呢?是個體外在環境中所面臨到的人、事、或物嗎?例如,尖酸刻薄的上司、繁重的課業、永遠都嫌不夠的財源、個性固執的伴侶、蠻橫不講理的鄰居、每天上下班路上擁塞的車潮、或是家裡漏水的天花板等。還是個體內在的想法所導致?例如,「死定了,這個工作我一定做不來」、「怎麼辦?見面後我一定會緊張到無法呼吸!」、「他以為他是誰?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這麼難過,我是不是有病?」、「完了,事情根本不會好轉。」等想法。抑或,個人在遭遇或處理所遭遇到的人、事、或物時所產生的身體或心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痛、失眠、肩頸痠痛、腹瀉、便秘、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憤怒、或恐懼等身心症狀。
很多人會認定是壓力純粹是外在環境中所遭遇到的人、事、或物,認為只要不遭遇便沒事了。其實上述提到的,不論是個體外在所面臨到的人、事、或物,個體內在的認知思考方式,或是個體面對或處理壓力時所產生的身心反應,皆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也就是說,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交互影響」的結果,而不只是單純發生在你身上的某件事情。
壓力反應就像過敏,在人類演化早期扮演重要的功能。適度的壓力對我們是有益處的,不但能夠提升工作效能,也能增加生活的挑戰性與樂趣;但是當壓力過大時,不但會妨礙個體的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導致個人身心的耗竭。現代人過多過大的壓力反應其實毫無必要性,甚至引起許多令人困擾的身心症狀,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方法與策略,來馴服我們過度敏感的神經系統,使我們能夠更有效能地去正確評估外在環境中所面臨的人、事、或物,並且能夠適切地處理與管理我們的壓力。
聖方濟的祈禱文提到:「賜我力量去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賜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或應改變的事物。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件事物。」因此,對於壓力過大的現代人來說,透過適當的方式去管理壓力是刻不容緩的,不但能避免身體或心理資源持續地耗損,也能夠照顧我們的身心狀態,讓自己過著更為滿意與充實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必要時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協助,讓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止跌回升!
發佈日期:2008/5/22
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中風病人之心理照顧
複製連結
所謂中風是當血液循環至某部份中斷,使得腦細胞在幾分鐘內因為缺氧而損壞或死亡,而由該部份腦細胞所控制的肢體,也就相對應地無法正常運作。通常中風會造成病患在某些身體部位上的感覺或動作障礙,此時我們知道「復健」對中風病患是相當重要的,復健是藉由給予醫療上的照顧和訓練,使得病患能充分發揮剩餘的潛在能力,儘量做到生活自立不需依賴他人的情況。通常我們相當重視中風病患的動作復健,時常忽略中風病人的「心理復健」,所謂心智復健是協助中風病患進行疾病相關的心理調適。我們知道「心智」乃是支配行動的主導者,因此如果病患心理調適得好,有良好的疾病適應,那麼在復健運動上也能事半功倍。下面我們將中風的心理調適分為三個階段來說明:前期、中期和後期。
- 中風的前期:
在病患經過可怕的中風發作後醒來,由旁人告知了解到自己中風,可能會經歷一段震驚期,此時病患對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的情境並不十分清楚,而有一段震驚的狀態。接著病患會經歷到否認期,拒絕接受自己中風的事實,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好起來,等待奇蹟出現等。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給予情感支持,在面臨重大打擊之初,就像被大力重擊時需要有緩衝一樣,同樣的病患也需要給予一些緩衝的空間和時間去接受和面對。
- 中風的中期:
病患慢慢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真的中風了,由於中風所造成的失能,也會讓病患開始陷入憂鬱中,可能會覺得生氣(為什麼是我)、沮喪(我以前可以自己來現在什麼都要靠別人)、焦慮(那以後怎麼辦)等。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除了陪伴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外,也可以開始去蒐集相關疾病訊息,讓病患了解到中風的特性、病程和預後。
- 中風的後期:
調適期,自我接納,認清失去的部份及放棄不實的期望,尋求積極可行的解決方法。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積極陪伴病患進行相關的復健治療。
然而,病患很可能會在這不同的狀態中起起伏伏、來來回回,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因此,在協助中風病患時,除了陪伴中風的家人走過無法接受到逐漸接受失能事實的過程、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同時也積極尋求客觀的醫療訊息外,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常遺忘的是,給病患一些時間和空間習慣和調適,或許我們是求好心切但也別忽略了病患很努力地在面對心靈層面的拔河。
發佈日期:2008/6/13
作者:張琦郁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中風的前期:
-
“職場元氣DIY”~淺談職場壓力調適
複製連結
「單位又換了一位新的主管,前三個月才適應的工作型態又得改變,壓力好大。昨天又加班到晚上10點才回家了,這已經是這個星期幾乎天天加班,想休息卻停不下混亂的思緒,每天早上起床都好痛苦,走在捷運的路上有種麻木的感覺」踏入職場工作已經五年的小真,低著頭走進晤談室裡,委屈的述說著這半年來面對工作的無力感。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壓力年代,物價節節上漲、荷包日漸縮水,上班族心中有苦說不出,職場壓力就在不知不覺間,悄悄佔據你我的心靈。依據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資料顯示: 39%勞工的壓力來自工作。從民國83年我國勞工僅7%自覺工作壓力大,到民國90年增至13%,工作壓力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其中以女性與年輕的受雇者疲勞程度較嚴重;每週工作時數大於49小時、心理負荷量大、家中有需受照顧人口的受雇者,則是過勞症的高危險群。
「踏進辦公室裡心頭就緊緊的,我就知道要倒楣了!被老闆點到名時腦袋真的一片空白,還要努力忍住眼淚,微笑變得好吃力。想到要面對客戶,就覺得好緊張,就擔心自己又出錯了,怎麼準備都覺得不夠好,連續好幾天晚都睡不著覺,身體快要撐不住了。」
常見的職場心理調適困難多以焦慮、憂鬱、睡眠或飲食障礙、酒或藥癮等方式呈現,身體慢性疾病也是壓力的表現方式之一。1950年代心臟科醫師追蹤3500名男性八年半,發現有時間緊迫感、懷有敵意與高度競爭心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倍。這一群稱為A型性格的人,有著走路快、吃飯快,對別人慢吞吞的行為感到不耐煩,和別人交談喜歡插話或是替別人完成句子的習慣。不只急驚風的人容易得心臟病,生活步調快的城市居民,得心臟病的機率也比較高。此外許多研究證實,壓力更會減低免疫力及記憶力,長期生活在慢性壓力的人,感冒的機率是常人的3到4倍。
「這是我最想做的一份職業,當然願意盡心盡力的做好,所以只要是上頭交辦下來的事情我一定全力以赴。但是這些日子,老闆一下要求我跑業務、又說要我管理人事,當我是三頭六臂的,只要有一邊出錯都怪到我的頭上來。原本抱持著熱誠接受挑戰,現在卻變得有心無力。」
有些上班族把事業視為生活的重心,當做個人成就或價值感的主要來源,處於"多頭馬車,全力衝刺”之下,但長期被賦予多重任務的同時,無形中增加心理的負擔與壓力。根據研究,工作效率與壓力的關係,是,當我們在適度的壓力下,才能夠有所最佳的表現及成長;若是壓力過大,工作效率反而持續下降。
所以,我們要能夠及早覺察自己的壓力警訊,調整內在心態與因應方式,工作壓力也可以是好幫手。由臨床心理師的角度,提供大家進行壓力調適的方向。
一、態度層面:重尋工作意義、認清自我的定位
- 保持有彈性的學習能力
重拾學習態度來面對不斷變動的工作要求,開發內在潛能,不讓僵固的工作型態限制了創意發揮。當我們正向角度看見自己的優點,同時坦然的接受目前的限制時,能更加清楚前進的方向。
- 工作價值,從“心“定義
當個人工作對周遭社會環境的貢獻時,將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感。回想當初投入職場的初衷,重新檢核工作對自我的意義。當個人所執行的工作能夠與自我價值感結合,相對有更多的機會提升成就感與自信心。
二、行為層面:螞蟻般工作,蝴蝶般生活
- 保持良好的時間規劃
將每日的任務依據重要的優先排序,訂定當日、當週、當月的工作進度;以集中腦力、體力、心力的行動順序,把眼前規劃的工作完成;下班之後,把工作壓力留在辦公室裡,多留些時間、空間給自己。
- 經營友善的人際網絡
保持同事間的正向互動,除了實際工作上相互協助,也有情感支持的效果;花些心思經營職場以外的人際關係,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待個人經驗,有益於轉換心情。
- 培養適當的舒壓休閒
找尋身心放鬆的休閒活動,無論是動態(如運動、登山、瑜珈)或者是靜態(閱讀、聽音樂、畫畫)等活動,都嘗試著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給自己輕鬆一下。
要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工作壓力必然源源不絕的到來,現代人以working smart而非working hard的心態,把危機轉化為契機、將壓力調整為挑戰;以具體行動給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重新尋回工作的價值與動力。
若是您嘗試過上述方式後,仍持續有壓力反應的困擾,建議還是要找相關專業人士的協助。臨床心理中心將於十月份起,試辦每週二下午的職場心理健康門診諮詢服務,提供有需要民眾網路及現場掛號。
- 如何找到我們?
電話:(02)23123456轉分機66051
網址:/CPC/Index.action
發佈日期:2009/1/1
作者:葉怡君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鄭婷文)
- 保持有彈性的學習能力
-
發展遲緩及其成因
複製連結
「隔壁家的兒子以前五歲才會講話,上學唸書後就好了,我兒子現在三歲卻還不開口叫人,會是遲緩兒嗎?」
孩童的成長,除了正常的生理發育之外,還包括日益增加的行為能力及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這個過程就稱作發展。顯著失能的障礙兒童容易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而功能落在正常邊緣灰色地帶的孩童,在嬰幼兒初期與一般孩子的差距不大,但漸漸可能在生活適應上遭遇困難,需要家長或老師細心觀察才注意到。學齡前嬰幼兒中,若有下列ㄧ項或多項發展落後的情形,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
- 位移動作發展(抬頭、翻身、坐、爬、走、跑、跳…)
- 操作動作發展(伸手抓握、用手指拿捏或拆裝物品、玩積木拼圖、握筆畫圖寫字,以及自己吃喝、穿衣、上廁所…)
- 語言發展(伊啊聲、叫人、聽懂指令、用說的表達需求、對話聊天、敘事…)
- 知覺與認知發展(利用感官觀察,用頭腦去判別物品大小、顏色、形狀、多寡、遠近、高低、軟硬、味道等特徵的變化,逐漸增長生活常識以及理解空間、時間、因果關係、抽象的文字與數字符號等概念)
- 社會情緒發展(有安全感而不過度依賴、自主自信、維持人際關係、學習情緒表達與控制、認識性別角色、遵循道德規範…)。
發展乃是先天生理潛能與後天環境學習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影響發展的因素包含:
- 孩子本身有疾病,例如染色體或代謝異常;母親孕產期問題,例如早產;以及環境毒物、意外傷害等因素,皆可能影響腦部生理,因而干擾正常發展。
- 孩童的家庭經濟、社區文化及教育資源等環境因素,是否提供足夠且適當的知覺經驗與學習刺激。
- 家長的個性、教養觀念、教導能力,以及不同照顧者間態度的一致性,也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與社會適應。
(原文刊載於96年1月15日聯合報E2版:是不是遲緩兒 細心觀察才知)
發佈日期:2007/1/15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早期療育 追蹤有必要
複製連結
現在許多家長都聽過早期療育,幼教老師也會主動建議一些孩子就醫,但有時候醫生也看了、評估也做了,為什麼只是要家長回去再觀察,過一陣子再來追蹤?
有些家長聽到「再觀察」、「再追蹤」,可能會覺得鬆了一口氣,以為這表示「沒問題、不要緊」;有些家長可能感覺無奈或著急,覺得怎麼得到一個更不確定的結果。其實,聰明的家長應該要進一步問清楚下次再觀察追蹤的原因及重點為何。
無論是否已經確認診斷,都可能採取再觀察/再追蹤的處置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形:- 家長可能對嬰幼兒發展的認識不足,缺乏其他兒童作為比較參照的標準,或是本身對孩子的敏感度不足,因此產生不適當的期待或過度擔憂。建議再觀察或許是提醒家長不要操之過急,需耐心等候孩子達到生理的成熟並有生活經驗的累積。例如:
- 晚說話。如果語言治療師評估後認為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家長則不用太緊張。
- 說話不清楚。一般說來,某些構音(例如捲舌音)需要等孩子大一點才說得準。
- 沒有日期時間觀念、不會算術。如果孩子對於日常生活中較具體的快慢早晚、數量多少、大小、相同一樣等都還是糊理糊塗,那家長就先不要急著要求孩子理解時間、空間、符號運算等抽象概念,等孩子認知成熟度夠了,教起來事半功倍,孩子學得也有成就感。
- 若是評估時發現孩子可能因為生活環境中的學習刺激不足,或是照顧者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探索與練習嘗試的機會,則會建議家長改變部分教養方法,或讓孩子先上學一段時間後再追蹤孩子的發展及進步的潛力。
- 一般孩子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某些讓大人困擾的行為,例如吸手指、不能吃的東西也放進嘴巴咬、搶玩具、挑食…,就醫後通常會建議家長一些行為處理技巧,因此需要回家實行一段時間後,再追蹤問題行為出現的時機、頻率、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是否改善。
- 問題雖然實際存在,但在某些情況下,等待是為了選擇較適當的治療時機。例如:
- 嬰幼兒營養與體重都已足夠,或兒童肢體骨骼發育達一定程度時才進行手術
- 孩子能被訓練,不會亂扯破壞時,才能配帶眼鏡或助聽器來矯正視力或聽力
- 等孩子說話多一點,詞彙與句子表達更豐富時,再矯正發音不清楚的問題
- 不論是在醫療、教育或社會福利方面,都會有資源供不應求的時候,雖然每個家長都愛子心切,都希望為孩子爭取到最好的,但餅就是那麼大時,也只能綜合考量孩子問題的嚴重度、急迫性、治療成效等因素,依據公平合理的原則來分配資源,或是協助資源轉銜。也因此,治療專業人力與空間不足時,雖然孩子評估後需要治療,但可能只先列入等候名單,藉著輪替方式,每個孩子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先暫停數個月或半年,讓等候名單中的孩子排上來。所以,如果家長能配合如期回診,不但可以追蹤孩子發展情形,在未來資源可得時,也有機會即時獲得相關資訊。
(原文刊載於96年1月26日聯合報E4版:早期療育 追蹤有必要)
發佈日期:2007/1/26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兒童心智評估與診斷的迷思
複製連結
晚婚及家庭少子化是現今社會趨勢,也因此父母通常有能力也更捨得在孩子教養上投注心力及經費。細心的父母為了提昇親職能力,努力查詢研讀、充實相關知識,因此「照書養」或說「照網路養」,幾乎是新手父母必經之路。隨著知識的普及,父母看了書或報導後懷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問題,好像是遲緩兒、自閉兒、過動兒、亞斯伯格症…,因此就醫、尋求評估。然而,評估之後就能解答家長的疑慮嗎?以下就來談談家長們常問的、關於評估與診斷的困擾。
Q:評估之後就一定能確定診斷了嗎?
A:其實不盡然。因為臨床實務上有其限制:- 評估效度的限制:行為評估結果的推論有效度,十分倚賴資料來源的可信度與資料間相符的程度。母親抱怨說孩子坐不住、動來動去、學不會,但奶奶可能會說媽媽要求太高、太緊張,小孩子都是這樣、沒什麼,因而兩人提供不一致的訊息。所以就醫評估時,若能盡量具體釐清事實,在不同情境中由不同人評估也能獲得一致的結果,則較容易確認診斷。
- 診斷標準的限制:診斷疾病若能以明確或量化的標準來定義,則只要病狀符合或施行相關檢查驗證,即可以確認診斷。例如:以聽力檢查確認是否聽力障礙;以染色體檢查確認是否異常。然而,就兒童精神診斷而言,雖然國際上已有慣用的診斷標準,但精神狀態與行為評量無可避免涉及個人主觀心証,例如:DSM-IV(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採用[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不適當地活動量過度]等許多行為準則。專業人員是否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與臨床經驗,及是否採用適當的行為參照標準,皆影響其個人對於症狀的判斷。
- 不同的診斷可能涉及相似的行為特徵,例如自閉兒可能十分過動、難專心;癲癇兒童可能有衝動、過動或自閉特徵;過動兒或聽障兒若合併智能障礙,則在發展早期也容易出現自閉特徵。這些狀況都會使確認診斷的難度提高,尤其合併多重問題時更不容易鑑別。
Q:為什麼不同醫院,或同一家醫院的不同醫師、心理師或治療師,對孩子的診斷不一樣?有人說他自閉、有人說他過動,也有人告訴我他正常、不用過度擔心。
A:承上所述,臨床評估與診斷的確有其限制,因此,若孩子的特徵越是符合某診斷的典型、越是嚴重,則越容易確認診斷;反之,則容易落入診斷與否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不同專業人員對於告知診斷的態度與時機可能抱持不同的想法,醫病溝通的技巧也大不相同。態度較嚴謹保守的專業人員在面對非常焦慮的父母時,為了避免父母心理反應過大,可能會決定慢慢透露,藉由多次觀察或完整評估後再解釋並告知診斷。另外,面對某些教養方式極端不適切或是對孩子問題怠慢輕忽的父母,專業人員為了掌握時機,有時可能不得不對父母來個當頭棒喝並曉以大義。這些不同的溝通風格作法,很難說誰對誰錯,專業人員在當下也不見得能即時了解父母就醫的想法,以及其是否已經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得到一個診斷。舉例來說,有些父母因為孩子不會說話而就醫,心想可能就是語言發展遲緩,但專業人員發現其實是自閉症;然而對父母而言,自閉雖然不是陌生的名詞但卻是想都沒想過的事,可想而知父母獲知診斷後會有多驚嚇與不安。許多父母會換一家醫院看、尋求第二意見,將心比心,我們可以理解也不反對,但父母切記:(1)據實以告,最好提供之前的評估報告書作參考,可避免重複的檢查評估 (2)若只為了要找到一家醫院說孩子沒問題(或有問題),因而不斷換地方就醫,甚至隱瞞相關資訊,可能因為家長逃避的心態而延誤孩子早期療育的時機。(原文刊載於96年1月31日聯合報E4版:自閉或過動 評估就能確診嗎)
發佈日期:2007/1/31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兒童心智評估
複製連結
兒童的心智表現,是指孩子如何運用本身潛在的能力,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體驗知識、解決問題並學習適應環境,這過程中涉及了需求、動機與情緒的調節,以及認知、語言、感覺運動等能力。
舉例來說,糖果放在高高的桌面上,想吃糖的孩子可能:- 看了一眼,拿不到就算了
- 坐在地上哭,吸引大人注意
- 拉大人的手到桌子旁邊
- 手指著糖果方向,轉頭看著大人發出ㄇㄢ ㄇㄢ聲音
- 直接說「我要吃,給我」
- 自己推小椅子到桌子旁邊,爬上去拿並學大人把罐子倒過來搖一搖讓糖果掉出來
這些不同的因應方式反映出孩子心智成熟度不同,我們所見到的兒童行為也是孩子先天性格、能力及後天生活經驗、教養態度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臨床上評量兒童心智的向度包含:氣質、情緒調節、人際互動、適應性、活動量、衝動性、注意力、智力等,智力則由語文或非語文的記憶力、觀察力、思考判斷與推理、空間分析、知覺技能反應、數的概念與演算…許多部分組成。
評估資料可用以下方式取得:- 會談:蒐集孩子基本資料、發展史、疾病史等,以及家庭與教養情形(附錄:臺大醫院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基本資料、臺大醫院早療個案發展及疾病史)
- 問卷量表:以具體化、量化的陳述方式來釐清問題及其嚴重程度(附錄:學齡前兒童行為調查表(CCDI))
- 行為觀察:在情境中直接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與會談或問卷量表資料相比對,探究孩子行為的穩定性、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或是親子互動、家長要求與期待…
- 測驗評量:採用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依據施測程序指導孩子做出所要測量的反應,將其表現與同齡兒童相比較,以判別其能力程度或症狀嚴重度。
關於兒童測驗評量的常見問題:
Q:孩子這麼小,有的還不會說話或是還不會寫字,怎麼能測驗?
A:幼兒的測驗不是用紙筆一題一題寫的考試,而比較像是和主試者一起玩有趣的玩具或圖卡,除了問答之外,也有許多讓兒童模仿或動手操作的活動。雖然測驗過程像是遊戲,但測驗工具本身具有相當不錯的信度與效度(合理性、穩定性、可靠性),施行測驗的臨床心理師也必須經過培訓,並依據標準程序進行,同時要觀察孩子的情緒、注意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行為特徵。Q:若要接受測驗評量,家長該注意什麼?
A:開始測驗時通常會請家長暫時離開,因為有些孩子會分心、轉頭與爸媽說話,或是依賴、要求爸媽幫忙做;反之,也有些心急或緊張的家長在一旁會忍不住給予孩子額外的提示,或是當面評斷孩子反應的對錯,影響孩子繼續受測的意願。上述這些情形都會干擾測驗標準化實施的原則,也影響測驗結果的可信度,所以應該盡量避免。家長如果擔心怕生的孩子到新環境會哭鬧,可以事先簡單告知測驗情形,或是隨身帶些可以安撫孩子的食物、奶嘴、水瓶、玩具、圖畫本…。(原文刊載於96年2月12日聯合報E4版:還不會寫字 兒童心智怎麼評估)
發佈日期:2007/2/12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幼兒IQ低…可能大雞慢啼?
複製連結
兒童心智評估過程中,臨床心理師常會利用標準化的智力量表為工具,評量孩子認知發展的程度。因為實施智力測驗可以估算出智商,家長往往特別好奇或擔憂。常問:孩子年紀小,智力測驗分數(智商)會準嗎?這與孩子的學習或未來發展有什麼關係?如何能提升智商?
家長會問這些問題,通常是關心智商會不會變動,有多大的進步空間。的確,數值是有可能高低變動的,因為智商是一種估計值,是由孩子在受測當天的表現推測他在同齡兒童間的智力排名程度。
若孩子因為身體不適、疲倦、害羞怕生、緊張焦慮、或不願意合作等因素,而無法展現最佳的能力水準,則那次測驗所得到的智商就有被低估的可能性。
以下的概念說明,希望有助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智力與智商:- 智力測驗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嬰幼兒時期的測驗重點是小兒的感覺、知覺和操作能力,隨著年齡漸增,智力測驗著重於評量語言、記憶、抽象思考、空間分析與組織能力、及問題解決策略……。對於有視覺、聽覺或肢體障礙的孩子,也需要選用特定的智力測驗材料與作答方式,才能有效推估其智商。因此,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或特定族群所使用的測驗,都有其既定的評量重點與工具的限制性,不代表智力的全部。
曾經有家長得知智商後問:「這樣我的孩子有學音樂的潛力嗎?」其實,對心理師而言,這問題就像是要看孩子畫的圖,問這孩子跑得快不快,一樣很難回答,因為用以推論的基本證據並不充足,講求科學的心理測驗並不是手相算命,沒測的又怎麼能說呢?說過頭了,家長也不相信吧!
- 智力發展具有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不盡相同,的確也有少數孩子是「大器晚成(大雞慢啼)」,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追蹤評估越是重要。若後續追蹤時發現孩子的能力大幅進步,已經追過更多的同齡兒童,則表現在測驗上就是智商提高。
所以,當家長得知幼兒智商落後時,無須太過緊張,但也不宜輕忽,應該坦然面對、積極與專業人員討論,從已取得的各種評估資料中,找找看是否有阻礙發展的因素待釐清與處理。
- 環境與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智商高低只是說明了孩子具備的潛能範圍,而能否發揮潛能還取決於環境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如果孩子處於良好的營養健康與學習環境,得到適當的刺激引導與系統化教育,學會面對挫折與挑戰,則可促使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即使是智力潛能偏低,透過後天不斷的努力,也可以在程度範圍內達到最佳化的開展;相反的,如果後天環境不佳,家長又忽略必要的教導,不但智力潛能無法開發,孩子還可能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變得落後越多。
所以,不論孩子的智商是高是低,都要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培養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快樂成長,才是一輩子的幸福。
(原文刊載於96年2月20日聯合報:幼兒IQ低…可能大雞慢啼)
發佈日期:2007/2/20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智力測驗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發展里程(上)
複製連結
寶寶出生後,除了看得到的一暝大一吋之外,看不到的小腦袋瓜裡也是不斷長智慧的喔!張著眼睛四處看的寶寶,其實很早就已經認得每天照顧呵護他的人,但你可別以為寶寶只用「看」的方式探索這世界,其實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經驗更是重要,「媽媽的味道」讓寶寶作夢也會笑。被逗得咯咯笑的寶寶、跟著音樂左搖右晃的寶寶、爬向玩具的快樂寶寶、舉手投足都要模仿的學人精寶寶、還有動手又動口的好奇寶寶,總是讓大人們樂不可支,即使是個愛哭鬼口水王,仍是惹人憐愛。
親愛的爸媽,忘了那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之類的話,放輕鬆、盡情地與寶寶玩耍,一兩歲的寶寶喜歡你的身體、喜歡桌上地板每樣東西、喜歡開櫃子翻抽屜、喜歡玩電話開電燈按遙控器,對他而言,滿屋子全都是新奇玩具。別忘了多拍些照,因為回首親子遊戲的美好時光,你會發現,這個新世界的探險家不僅已經遠離起跑點、變成「直立人」,全速前進的心智發展更是驚人呢!
一歲前- 視線能追隨移動的物體(例如:媽媽走動泡牛奶時,孩子眼睛會跟著來回看)
- 聽到熟悉的音樂童謠會特別注意或高興
- 會模仿大人臉部動作(例如:張大嘴巴或伸出舌頭)
- 會學別人的動作或姿態(如:舉起雙手摸頭)
- 對簡短的口令會做出反應(如:拍拍手、揮揮手Bye-Bye)
- 探索新環境時會回頭注意大人表情的變化
- 會認得人,且有親疏之別,遇陌生人會哭或盯著看
- 透過感覺及運動的方式來學習(例如:四處爬、拿到東西總喜歡先放進嘴巴;把小東西放進罐子內,再搖出來)
一至二歲
- 學大人的話或動作(如:也要拿掃把掃地)
- 能說或指出圖畫書中的一些東西(如:球、鴨鴨)
- 聽到指令後可正確行動(例如把尿布拿去垃圾桶丟掉)
- 能夠把兩個相似的東西配對放在一起(如:把自己的小鞋放在大人的鞋子旁邊;把絨毛玩具都抱到椅子上)
- 了解日常活動中簡單的指示(如:手手不要放嘴巴)
- 知道「你」和「我」的差別(例如孩子已經會指鼻子後,媽媽改問「你的鼻子」或「我的鼻子」,孩子仍能夠聽口令正確指到媽媽或自己的鼻子)
- 注意力持續時間仍非常有限(例如:不斷翻找拿出東西來,但到手後每樣都玩不久、一直換)
- 可以從自行探索的過程中學到經驗(如:被抽屜夾到手後學會關時要趕快放手)
(原文刊載於96年5月19日聯合報:爸媽陪我玩 寶寶腦袋開竅)
發佈日期:2007/5/19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發展里程(下)
複製連結
現在大部分四歲以上的孩子都已經上幼稚園了,中班大班階段的「小大人」有趣極了,童言童語中已經有點見解,偶爾也挺愛糾正別人的。
一起來看看小腦袋瓜有什麼發展成就:
四至五歲- 可自己指並說對四~六種顏色
- 字創新詞(例如放小熊拼圖的盒子變成「熊盒」)
- 會玩音韻、說些押韻的字詞(如:烏龜-鋼盔-小狗-不追、跑跑-跳跳-一起-尿尿)
- 能將物品圖片依相似性分開配對(例如將印有貓咪、火車、小狗、飛機、船等五張卡片分成兩邊:貓咪-小狗 vs 火車-飛機-船)
- 一邊畫圖一邊說自己在畫什麼,說的和畫的已經看起來比較像一點
- 畫人:可看出二至六個尚可辨識的部位(如:頭、身體、手或腳)
- 學大人點數東西,至少五個
- 知道自己居住的城鎮和街道名(例如會說「我住台北、泰順街」)
- 注意力持續時間增長,但仍容易分心(例如幼稚園上課中聽到狗吠,會立刻站起來尋找窗外的小狗)
- 對於功能、時間及部分/全部等概念的理解持續增加(例如會說「昨天媽媽買7-11,又給我多一張不一樣的SNOOPY卡套」
- 時間概念已經擴展到有上個禮拜、昨天、今天、明天等差別,但用詞不見得能完全正確
- 透過自行探索、觀察或聽大人解說等方式學習(例如利用販賣機,投幣-按鍵-買飲料)
五至六歲
- 點數東西可達10個
- 可唸一些數字1~9及簡單國字(如:一、大、中、小)
- 會用某種特徵分類物品(例如老師說「住在水裡的動物」,孩子會把符合條件的動物卡片全都找出來)
- 聽過的故事書內容可以自己再說一次且說來大致合理(例如:三隻小豬「森林裡有豬大哥、豬二哥…,最小的豬弟弟蓋一個很”硬”的房子,不怕大野狼了」)
- 知道時鐘指針位置與日常作息的關聯(例如會說「早上八點媽媽要上班、晚上短針到九就要去睡覺」)
- 開始可以正確使用昨天、明天等用詞,時間概念擴展到可理解重要事件與未來時間點的關係(如:「放寒假爸爸要先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等過年再回阿公阿嬤家」)
- 刻意且有目標性地操作教室用具(如:自己找出紙筆畫圖,再拿膠水把圖貼在公佈欄)
- 注意力持續度明顯增加,做有興趣的事時可以忽略無關的分心干擾(例如畫圖時可以不理會妹妹在一旁玩所發出的聲音)
- 除了事物功能的概念增加外,也能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如:「水壺在滴水,因為弟弟沒放好、掉地上破了」)
- 可以透過大人口語指導的方式來學習(例如可聽懂「數數看,把數字和點點圖配對,畫線連在一起」)
- 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或情境的真實性仍可能混淆(例如:天真地相信只要繫上神奇披風就可以像超人一樣在天上飛;看到電視廣告中的汽車變成巨蜥攀上峽谷,以為真有這樣一台超厲害的動物變形車)
(原文刊載於96年6月9日聯合報:幼稚園小大人 在想什麼)
發佈日期:2007/6/9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里程(上)
複製連結
照顧小寶寶的日子裡,除了打理吃喝拉撒之外,最愉快的部份莫過於漸漸感受到長大的孩子可以認得人、逗弄會笑、喜歡跟人玩。在寶寶學會說話前,主要照顧者通常也可以很快猜到孩子的需求,因為寶寶用不同的聲音及非語文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感覺。這種親子互動就是最早期的人際關係,也是寶寶社會化的開始。人際需求高的孩子,喜歡有人陪伴、抱著哄、跟他說話,簡單說,就是醒著時比較黏人,也比較會注意看大人說話的表情動作。孩子再大一點,還喜歡挑特定的照顧者抱,換了人不見得能哄得住呢,這表示他已經認識且記得這些大人的不同了。除了黏著大人之外,只要有適當機會,孩子會開始喜歡有「孩子伴」在身邊,也更愛在「小人國」裡觀察模仿。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從出生至三歲可以和別人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
一歲前- 自發主動地對人笑,被呵護安撫時表現出恬靜愉悅
- 會發出聲音吸引大人注意,有視線接觸,會伸手討東西
- 大人跟他說話時會盯著看,當大人轉頭指別的方向時他也會跟著轉過去看
- 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注意(例如會抬頭看人、高興回笑或晃動肢體、直接舉手回應)
- 面對熟悉的人或陌生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遇熟人會主動伸手要人抱,遇陌生人會轉頭縮回照顧者身上)
- 聽懂「不可以」(例如會縮手、暫時停下來、看著人、憋嘴、哭…)
- 喜歡學其他人的動作(例如大人鼓勵時孩子也會跟著一起拍拍手)
一至二歲
- 可以短時間自己玩、探索環境、自己找樂趣
- 可以認出鏡子裡或相片/影片中的自己
- 會以自己的名字自稱(例如媽媽問誰要喝ㄋㄟ ㄋㄟ,孩子會答「雯雯」(名字或其他暱稱))
- 遊戲中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例如媽媽往前丟球,孩子看了也會跟著丟)
- 願意幫忙把東西(如:尿布、糖果紙)拿去垃圾桶丟掉
- 會指著東西或書上的圖片等大人告訴他那是什麼
- 會對著人叫「媽媽」、「爸爸」,大人有回應時會很高興
二至三歲
- 喜歡在有其他小孩的地方玩
- 喜歡看別的孩子怎麼玩,可能只是在旁邊看、有時跟在後面跑來跑去,即使不懂玩法也會動手搞破壞
- 會保衛自己的東西(如:奶嘴、玩具、推車),不隨便給人用或拿走
- 開始玩辦家家酒(例如拿湯匙餵熊熊吃)
- 象徵性地使用物品(例如拿個長積木貼近臉頰當作電話筒、嘰哩咕嚕說話)
- 可以加入簡單的團體活動(例如與其他孩子站在一起,等大人說「預備起」之後才開始賽跑)
- 知道有男生女生的差別(例如會回答自己是女生,指另一個小孩說是弟弟,也會說媽媽是女生、爸爸是男生)
(原文刊載於96年6月20日聯合報:小人國 孩子伴)
發佈日期:2007/6/20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里程(下)
複製連結
三歲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會出現一種無聊時刻,那時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不見得想要大人陪他做什麼,書也翻過了、玩具好像也都玩夠了,所以就這樣一個人走來走去、東看看西看看,偶爾問問大人在做什麼。如果這時來了另一個或更多個孩子,家裡的一切又變得好玩了,原本已經打入冷宮的玩具突然變成了搶手貨,別人手上的那個好像總是比自己的這個好玩,於是在一旁的大人要不時提醒「要輪流」、「用交換的」…,其實這正是有玩伴比有玩具好玩。慢慢地,孩子發現與同伴分享玩具的樂趣,會幾個人把共同喜歡的玩具湊在一起玩,彼此獻寶。在進入小學前,多數孩子已經學會如何和同伴共商大計、約定玩法,所以即使沒有什麼玩具,只要有遊戲規則,凡是聽懂且願意遵守的人都可以加入,於是一陣嬉戲之後,下午在公園裡才剛認識的新朋友們,傍晚回家前還會相約明天再一起玩呢!
讓我們來看看,在孩子的小社會裡發生了什麼事:
三至四歲- 主動加入其他孩子的遊戲中,開始有互動(例如:充當撿球員,會等哥哥踢球後再跑去把球抱回來給哥哥)
- 願意分享玩具,指導下會與人輪流玩
- 遊戲中的孩子們有衝突時會本能性地動手防衛/攻擊(例如:玩具被搶時會用力搶回來;被打時可能會哭,也可能會直接抓住對方的手咬回來)
- 開始玩有角色及情境的遊戲,可以演出來(例如:自己當媽媽,幫熊寶寶洗屁股、換尿布、穿衣服;或假裝自己是爸爸,轉動方向盤開車、加油…)
四至五歲
- 可以與其他孩子玩在一起且互動更多
- 遊戲中的孩子們有衝突時會找大人協助(例如有人搶玩具或打人時會大聲向老師告狀)
- 情境扮演的遊戲已經可以演得很真,注意到細節、時間與空間關係(例如假裝在超市購物,先將不同物品放入推車、走到桌子(收銀台)付錢找錢、東西放進購物袋後提回家(沙發)、假裝坐著吃光、再去買)
- 喜歡充當角色且可以做些不同的裝扮(例如小女生喜歡學媽媽化妝、穿裙子或高跟鞋;小男生手臂套上圓筒、拿著長棍當武裝戰士)
- 有興趣探索性別差異(例如會問女生為什麼沒有小雞雞?)
五至六歲
- 會選擇朋友(例如在幼稚園會主動找特定小朋友玩;會說誰是好朋友)
- 玩些簡單的桌上遊戲(例如:拿遊戲王卡比點數輸贏)
- 玩競爭性的遊戲(例如:各拿一個桶子,比賽看誰的桶子先裝滿沙子)
- 加入需要與其他孩子合作的遊戲,包含一起訂出公平的遊戲規則及角色分派(例如想玩的人分成兩組、輪流派人猜拳比輸贏、輸的被抓走、雙方可以一命換一命把人救回來、最後沒人那組就輸了)
- 遊戲中的孩子們有衝突時會訴諸規則,甚至運用同儕壓力(例如有人被抓到卻總是不承認時,可能會有人提議說「他犯規,他一直這樣,大家都不要跟他玩好了,退出退出退出…」)
(原文刊載於96年6月30日聯合報E2版:孩子在小社會裡 遊戲...成長)
發佈日期:2007/6/30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如何減少孩子在公共場合的吵鬧行為
複製連結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守規矩、嚴重哭鬧、躺在地上又踢又叫時,父母的表情總是尷尬。當怎麼安撫都無效後,心急又惱羞成怒的爸媽甚至會出言恐嚇:「再這樣,下次不帶你來了!」、「再哭,就把你留在這裡,不帶你回家!」、或是「再不乖,警察會來把你抓走喔!」。在一旁的外人聽了,可能回報以體諒的微笑,也可能嫌惡地斜眼瞄一下便閃開;如果來個路人甲挺身而出、「插手」管教,這窘境真的會讓爸媽想直接挖個地洞鑽下去。
有切身之痛的父母,一想到要帶小麻煩到商場購物、餐廳吃飯、看醫生、或只是坐捷運,心裡難免不安、一路戰戰兢兢。有些爸媽乾脆選擇盡量少出門,不過,這樣又剝奪了孩子在情境中學習的機會。
對孩子來說,在外面和在家裡有什麼不一樣?要乖乖的有什麼困難呀?
在自己熟悉的家裡,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玩、隨心所欲地吃喝拉撒睡,就跟大人一樣享受在家的輕鬆舒服。但是在外面,孩子的需求可能不被滿足、不舒服,但卻只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
- 我餓了、口渴、尿急啦
- 我腳痠了、累了,抱我、讓我休息
- 我是好奇寶寶,讓我四處看看有什麼好玩的
- 我不要人擠人,我可以走動的空間
還有一個最常見但卻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大人與小孩外出的樂趣往往不同。舉例來說,大人在賣場中志在找特價、挑日用品,小孩則樂在逛玩具區、看水產箱中的魚蝦、找試吃小攤。也因此,雖然全家一起快快樂樂出門,但是志不同道不合,孩子不願意乖乖坐在手推車內,一路被爸媽拉著走的孩子,便開始「凍未條」、鬧彆扭了。
如何減少孩子當眾哭鬧呢?以下幾點提醒:
- 隨身帶著孩子的零食和飲水
- 出門/路程前提醒孩子先上廁所,在新環境中,讓孩子知道哪裡有廁所可用
- 儘量避免匆忙急迫,給孩子時間和機會,探索一下新奇的環境
- 父母在家就先告知孩子出門的目的和該配合的事,讓孩子心理有個預期的時間長度,也提醒他可能會面臨的陌生人事物,尤其當狀況可能不同於平日時
- 孩子擠在人群裡、面對大人的大腿和屁股是很不舒服的,應盡量避免這種環境或縮減時間
- 若孩子必須在特定的重要場合「配合演出」(例如當婚禮中的小花童),可以帶孩子事先預演、探勘環境。就像考前看考場一樣,會有穩定情緒的效果
孩子需要充分的社會活動經驗,才能學會遵守規矩與應對合宜。大人已經很習慣生活中的情境會變換,或是事件時程與預期不相同,但這些看似無傷的小改變都有可能讓孩子心生焦慮。擁有某些個性特質的孩子(例如:敏感、過動或衝動、人際觀察力不足),在社會情境中容易遭遇適應困難,更需要家長細心的體諒,以及適時地變通引導。
(原文刊載於96年8月18日聯合報:小麻煩帶出門 可以不麻煩)
發佈日期:2007/8/18
作者:張麗滿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