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顳葉型失智症惹禍 健談變內向
複製連結
49歲的陳先生是一名業務員,這一、兩年來,陳太太發現先生的個性改變,從外向健談變得內向退縮,一整天說不上幾句話,對於生活的大小事變得漫不經心,不但影響工作表現,和家人的互動也明顯變少。
剛開始家人還以為是經濟不景氣影響業績,他才會心情鬱卒,不愛說話。但陳先生出現的其他怪異行為,讓家人不得不到醫院求助,包括蒐集數十把壞掉的雨傘、暴躁易怒、固執不知變通、重複做相同的事、在賣場看到什麼東西都想拿起來把玩。經過詳細的腦部影像檢查、神經心理評估、血液和神經學等檢查,診斷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陳先生個性改變和行為異常的原因才真相大白。
額顳葉型失智症是退化型失智症的一種,好發於65歲前的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58歲,病程進展也較快速,平均是6至8年。
和俗稱老年失智的阿茲海默症不同,額顳葉型失智症患者早期記憶力表現正常,生活自理也都能維持良好。但社交禮儀判斷、複雜事務規劃,以及個性行為常有顯著改變,包括變得不愛說話,固執難以變通,被動情緒反應少,衛生習慣變差,喜好吃甜食,注意力不足,且不自覺個性和行為有任何變化。
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過度囤積物品或衝動易怒,對社會規範毫不在乎,曾有家屬表示,病患的性需求增加,會在家人面前看成人影片,或只穿內褲在家中行走。
這些個性變化肇因掌管判斷與行為的大腦額葉神經退化,由於退化是漸進發生的,家人通常無法立即察覺,病人也常因此和鄰居親友產生爭端。
額顳葉型失智症另有以語言退化為主的類型,病人講話變得越來越不流利,講不出來路名、人名、或物品名,旁人要用猜測的方式協助病人表達。
隨著疾病進展,病人可能慢慢聽不懂,閱讀書寫能力逐漸變差,但記憶和生活自理比較不受影響。他們語言退化是因大腦顳葉退化所造成,早期較難被周遭的人發現。
目前額顳葉型失智症雖無可根治的藥物,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的幫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及早學習和這類患者共處之道,若身邊的親友有個性改變或語言障礙的現象,建議可及早就醫。
(原文刊載於98年05月16日自由時報)
公佈日期:2009/5/20
作者:鄭婷文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張琦郁)
-
中風病人之心理照顧
複製連結
所謂中風是當血液循環至某部份中斷,使得腦細胞在幾分鐘內因為缺氧而損壞或死亡,而由該部份腦細胞所控制的肢體,也就相對應地無法正常運作。通常中風會造成病患在某些身體部位上的感覺或動作障礙,此時我們知道「復健」對中風病患是相當重要的,復健是藉由給予醫療上的照顧和訓練,使得病患能充分發揮剩餘的潛在能力,儘量做到生活自立不需依賴他人的情況。通常我們相當重視中風病患的動作復健,時常忽略中風病人的「心理復健」,所謂心智復健是協助中風病患進行疾病相關的心理調適。我們知道「心智」乃是支配行動的主導者,因此如果病患心理調適得好,有良好的疾病適應,那麼在復健運動上也能事半功倍。下面我們將中風的心理調適分為三個階段來說明:前期、中期和後期。
- 中風的前期:
在病患經過可怕的中風發作後醒來,由旁人告知了解到自己中風,可能會經歷一段震驚期,此時病患對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的情境並不十分清楚,而有一段震驚的狀態。接著病患會經歷到否認期,拒絕接受自己中風的事實,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好起來,等待奇蹟出現等。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給予情感支持,在面臨重大打擊之初,就像被大力重擊時需要有緩衝一樣,同樣的病患也需要給予一些緩衝的空間和時間去接受和面對。
- 中風的中期:
病患慢慢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真的中風了,由於中風所造成的失能,也會讓病患開始陷入憂鬱中,可能會覺得生氣(為什麼是我)、沮喪(我以前可以自己來現在什麼都要靠別人)、焦慮(那以後怎麼辦)等。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除了陪伴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外,也可以開始去蒐集相關疾病訊息,讓病患了解到中風的特性、病程和預後。
- 中風的後期:
調適期,自我接納,認清失去的部份及放棄不實的期望,尋求積極可行的解決方法。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做的是積極陪伴病患進行相關的復健治療。
然而,病患很可能會在這不同的狀態中起起伏伏、來來回回,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因此,在協助中風病患時,除了陪伴中風的家人走過無法接受到逐漸接受失能事實的過程、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同時也積極尋求客觀的醫療訊息外,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常遺忘的是,給病患一些時間和空間習慣和調適,或許我們是求好心切但也別忽略了病患很努力地在面對心靈層面的拔河。
發佈日期:2008/6/13
作者:張琦郁 臨床心理師(建立者:李嘉修)
- 中風的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