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常見問題

檢索結果:3 檢索詞:
  • 七種生活好習慣
    複製連結

      我們的大腦和日常生活作息其實是相互影響的。有健康的大腦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面對生活;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儲存健康的生活思考模式在我們的大腦中。因此,生活習慣的養成非只是口號而已,其實是有神經系統的概念得以佐證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以下提供給大家七種生活的重要『好』習慣:

    一、吃得好
      怎樣叫做吃得好?除了一般我們說五大營養素均衡外,會建議要能在食物中獲得適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提供合成神經細胞所需的氨基酸,也就是提供大腦養分。水份的攝取也可以幫助我們代謝體內老舊廢物,增加體內環保與活力。此外,咖啡因的攝取勿過量,以免使我們的大腦過於敏感而引起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二、睡得好
      睡眠的好壞取決於適當的長度與良好的品質。每日應有合宜的睡眠長度,午睡亦避免過長而妨礙了晚上的睡眠品質。在品質方面,睡眠時段對人體的重大功能是在將白天的訊息儲存成記憶,會建議在睡前練習放鬆並回想一些正向、快樂的事情,便能儲存成個人正向的記憶。

    三、動得好
      運動過程會促使腦部分泌一種叫做『腦內啡』的物質,也就是腦部的嗎啡。會讓我們感受到比較愉悅的心情,因此運動不但可以增加體能,也是促進正向情緒的方式之一。

    四、良好興趣
      人常會形成一種慣性生活,以致於生活常會一成不變。豐富的生活型態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多元活化,增加大腦思考的彈性與廣度,如此一來就能夠避免陷入鑽牛角尖的情形。此外,培養多元興趣也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生活的樂趣與成就感,更是好心情的直接來源。

    五、好好努力
      所謂好好努力主要是讓自己有一項工作可以成為生活的重心。不管是上班族或是管理家庭,當我們能盡心盡力把份內工作完成時,所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是我們自信與自尊很重要的來源;一旦信心建立足夠,外在的挑戰便不容易引起我們的困擾。生活有了重心,便不會感覺到空洞與不知所措。

    六、好關係
      人不能離群索居,親密關係給我們歸屬感,好的人際關係給我們心理上的支持,並能提供給我們面對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好的人際關係對我們情緒的重要性無庸置疑。

    七、我自己很好
      華人文化常告訴我們要謙虛,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肯定自我價值的重要性。肯定自己的優點也瞭解自己的缺點,如此才能幫助自己找到適合的方向並有足夠的信心探索生活。每天都要能夠回顧一下今天自己哪裡真的很不錯,給自己一個鼓勵!

      我們的大腦就像是土壤,土壤被滋養了,就可以長出美麗的花與豐碩的果實,而想法與情緒就如同是開花結果。儲存了豐沛營養與正向記憶的大腦,便可以產生正向的想法與心情。期待大家都能夠努力滋養自己的大腦,在心裡面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園!

    發佈日期:2008/5/21
    作者: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建立者:李嘉修)

  • 我的壓力好大啊!-淺談身心壓力
    複製連結

      現代社會快速地變遷,生活也日益匆忙與緊張的情況下,「壓力」似乎成了現代人形影不離的最佳夥伴。

      你感到有壓力嗎?何謂壓力呢?是個體外在環境中所面臨到的人、事、或物嗎?例如,尖酸刻薄的上司、繁重的課業、永遠都嫌不夠的財源、個性固執的伴侶、蠻橫不講理的鄰居、每天上下班路上擁塞的車潮、或是家裡漏水的天花板等。還是個體內在的想法所導致?例如,「死定了,這個工作我一定做不來」、「怎麼辦?見面後我一定會緊張到無法呼吸!」、「他以為他是誰?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這麼難過,我是不是有病?」、「完了,事情根本不會好轉。」等想法。抑或,個人在遭遇或處理所遭遇到的人、事、或物時所產生的身體或心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痛、失眠、肩頸痠痛、腹瀉、便秘、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憤怒、或恐懼等身心症狀。

      很多人會認定是壓力純粹是外在環境中所遭遇到的人、事、或物,認為只要不遭遇便沒事了。其實上述提到的,不論是個體外在所面臨到的人、事、或物,個體內在的認知思考方式,或是個體面對或處理壓力時所產生的身心反應,皆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也就是說,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交互影響」的結果,而不只是單純發生在你身上的某件事情。

      壓力反應就像過敏,在人類演化早期扮演重要的功能。適度的壓力對我們是有益處的,不但能夠提升工作效能,也能增加生活的挑戰性與樂趣;但是當壓力過大時,不但會妨礙個體的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導致個人身心的耗竭。現代人過多過大的壓力反應其實毫無必要性,甚至引起許多令人困擾的身心症狀,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方法與策略,來馴服我們過度敏感的神經系統,使我們能夠更有效能地去正確評估外在環境中所面臨的人、事、或物,並且能夠適切地處理與管理我們的壓力。

      聖方濟的祈禱文提到:「賜我力量去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賜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或應改變的事物。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件事物。」因此,對於壓力過大的現代人來說,透過適當的方式去管理壓力是刻不容緩的,不但能避免身體或心理資源持續地耗損,也能夠照顧我們的身心狀態,讓自己過著更為滿意與充實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必要時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協助,讓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止跌回升!

    發佈日期:2008/5/22
    作者:李嘉修 臨床心理師

    (建立者:李嘉修)

  • “職場元氣DIY”~淺談職場壓力調適
    複製連結

      「單位又換了一位新的主管,前三個月才適應的工作型態又得改變,壓力好大。昨天又加班到晚上10點才回家了,這已經是這個星期幾乎天天加班,想休息卻停不下混亂的思緒,每天早上起床都好痛苦,走在捷運的路上有種麻木的感覺」踏入職場工作已經五年的小真,低著頭走進晤談室裡,委屈的述說著這半年來面對工作的無力感。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壓力年代,物價節節上漲、荷包日漸縮水,上班族心中有苦說不出,職場壓力就在不知不覺間,悄悄佔據你我的心靈。依據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資料顯示: 39%勞工的壓力來自工作。從民國83年我國勞工僅7%自覺工作壓力大,到民國90年增至13%,工作壓力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其中以女性與年輕的受雇者疲勞程度較嚴重;每週工作時數大於49小時、心理負荷量大、家中有需受照顧人口的受雇者,則是過勞症的高危險群。

      「踏進辦公室裡心頭就緊緊的,我就知道要倒楣了!被老闆點到名時腦袋真的一片空白,還要努力忍住眼淚,微笑變得好吃力。想到要面對客戶,就覺得好緊張,就擔心自己又出錯了,怎麼準備都覺得不夠好,連續好幾天晚都睡不著覺,身體快要撐不住了。」

      常見的職場心理調適困難多以焦慮、憂鬱、睡眠或飲食障礙、酒或藥癮等方式呈現,身體慢性疾病也是壓力的表現方式之一。1950年代心臟科醫師追蹤3500名男性八年半,發現有時間緊迫感、懷有敵意與高度競爭心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倍。這一群稱為A型性格的人,有著走路快、吃飯快,對別人慢吞吞的行為感到不耐煩,和別人交談喜歡插話或是替別人完成句子的習慣。不只急驚風的人容易得心臟病,生活步調快的城市居民,得心臟病的機率也比較高。此外許多研究證實,壓力更會減低免疫力及記憶力,長期生活在慢性壓力的人,感冒的機率是常人的3到4倍。

      「這是我最想做的一份職業,當然願意盡心盡力的做好,所以只要是上頭交辦下來的事情我一定全力以赴。但是這些日子,老闆一下要求我跑業務、又說要我管理人事,當我是三頭六臂的,只要有一邊出錯都怪到我的頭上來。原本抱持著熱誠接受挑戰,現在卻變得有心無力。」

      有些上班族把事業視為生活的重心,當做個人成就或價值感的主要來源,處於"多頭馬車,全力衝刺”之下,但長期被賦予多重任務的同時,無形中增加心理的負擔與壓力。根據研究,工作效率與壓力的關係,是,當我們在適度的壓力下,才能夠有所最佳的表現及成長;若是壓力過大,工作效率反而持續下降。

      所以,我們要能夠及早覺察自己的壓力警訊,調整內在心態與因應方式,工作壓力也可以是好幫手。由臨床心理師的角度,提供大家進行壓力調適的方向。

    一、態度層面:重尋工作意義、認清自我的定位

    • 保持有彈性的學習能力
        重拾學習態度來面對不斷變動的工作要求,開發內在潛能,不讓僵固的工作型態限制了創意發揮。當我們正向角度看見自己的優點,同時坦然的接受目前的限制時,能更加清楚前進的方向。
       
    • 工作價值,從“心“定義
        當個人工作對周遭社會環境的貢獻時,將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感。回想當初投入職場的初衷,重新檢核工作對自我的意義。當個人所執行的工作能夠與自我價值感結合,相對有更多的機會提升成就感與自信心。

    二、行為層面:螞蟻般工作,蝴蝶般生活

    • 保持良好的時間規劃
        將每日的任務依據重要的優先排序,訂定當日、當週、當月的工作進度;以集中腦力、體力、心力的行動順序,把眼前規劃的工作完成;下班之後,把工作壓力留在辦公室裡,多留些時間、空間給自己。
       
    • 經營友善的人際網絡
        保持同事間的正向互動,除了實際工作上相互協助,也有情感支持的效果;花些心思經營職場以外的人際關係,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待個人經驗,有益於轉換心情。
       
    • 培養適當的舒壓休閒
        找尋身心放鬆的休閒活動,無論是動態(如運動、登山、瑜珈)或者是靜態(閱讀、聽音樂、畫畫)等活動,都嘗試著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給自己輕鬆一下。
       

      要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工作壓力必然源源不絕的到來,現代人以working smart而非working hard的心態,把危機轉化為契機、將壓力調整為挑戰;以具體行動給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重新尋回工作的價值與動力。

      若是您嘗試過上述方式後,仍持續有壓力反應的困擾,建議還是要找相關專業人士的協助。臨床心理中心將於十月份起,試辦每週二下午的職場心理健康門診諮詢服務,提供有需要民眾網路及現場掛號。
     

    • 如何找到我們?
      電話:(02)23123456轉分機66051
      網址:/CPC/Index.action


    發佈日期:2009/1/1
    作者:葉怡君 臨床心理師

    (建立者:鄭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