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門沿革

綜合診療部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在歷史已經有一百二十年之久的台大醫院裡,算是一個相當年輕的醫療部門。當時為了因應醫療專業日益精密的分工趨勢,院方統整運用現有的人力及物力,將原本的心臟功能科(心臟功能檢查室、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室及心導管室)、呼吸診療科(呼吸治療室及肺功能檢查室)、超音波科、內視鏡科、血液淨化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臨床藥理學科予以統合並充分運用,

 

82年3月12日

正式成立綜合診療部。爾後經歷數次的軟硬體設備提升及制度改革,使綜合診療部服務的範圍及內容更加廣泛及完善。

 

101年11月

因配合醫院全方位整合性醫療服務政策,心臟功能科脫離綜合診療部併入心血管中心。

 

103年1月1日

為提升管理效率,神經部超音波人員、儀器及設備歸建神經部。

 

106年6月

組織規程變更,臨床藥理學科解組

 

呼吸診療科

  呼吸診療科原為呼吸治療室,創立於1989年。呼吸治療的發展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的,當初因空中作戰飛行員越飛越高,因此發展出機艙加壓及氧氣供給系統,這也是現代人工呼吸器的基石。隨著時代及科技的進步,呼吸器已從早期的氧氣供給推展到現在能提供多功能作業的機器,除了可以提供不同需求的呼吸模式外,還可以測量肺功能的各項數據及圖示流量波形等。早期本院並無正規的呼吸治療室,而當時的設備也只有輕便型的壓式及量式呼吸器。壓式呼吸器放置在普通病房供住院病人使用,或搬運病人時使用;量式呼吸器則是配置在加護病房供呼吸衰竭的重症病人使用。然而呼吸器的設定並無專門的人員追蹤及調整,儀器的維護也由各病房自行負責,更憂心的是無專責機構可供諮詢。隨著新式微電腦呼吸器的引進,操作上更加複雜。有鑑於此,林國信院長於1989年指示成立呼吸治療室,以統整全院的呼吸治療業務。呼吸治療室成立之初只有主治醫師2人,呼吸治療師4人,工友4人。當時正值醫院東西址搬遷作業及病房擴建,業務量大增。幸賴林院長及實驗診斷科主任(當時呼吸治療室隸屬於實驗診斷科)沈銘鏡教授大力相助,呼吸治療室得以順利運作,呼吸治療室的人員也逐漸增加,以因應日漸龐大的業務量。

  由於呼吸器的使用日夜24小時不停,呼吸治療室為了提高醫療的服務品質及因應使用單位的突發狀況,從1992年開始以有限的人力實施三班制。自此之後,醫院全天都有呼吸治療師在院待命,以處理隨時發生的問題。

  呼吸器的適應症包括可逆的呼吸衰竭,如肺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及不可逆的呼吸衰竭,如重度肺功能低下、神經或肌肉病變等。除了住院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慢性依賴呼吸器的病人也逐漸增加,因而產生居家照顧及定期追蹤的需求,因此1993年開辦呼吸治療門診,藉以提供病人更加完整的照護。1994年,呼吸治療室改制為呼吸治療科,編屬綜合診療部,由楊錫欽教授擔任首位科主任。隨著業務量逐年攀升,呼吸治療科的編制人員也隨之增加,至2015年止,醫療業務人員已達39人。除了負責全院的呼吸治療業務,也不斷地給予科內同仁適時的再教育及進修,提供新的醫療服務,並提升照顧品質。

 

血液淨化科

 

血液透析

1963年,在外科開刀房,由陳萬裕及嚴燦鑫教授啟用「慈德式電氣透析裝置」,開始做全台灣第一次血液透析療法。其後輾轉移地於外科恢復室為臨時透析場所。

1971年,申請正式設立容納二床之專用血液透析室於內科加病房旁邊,後來增加到四個床位,腹膜透析則仍再內科加護病房實施。

1986年,自四床擴充到八床之後,附屬於內科六西病房,同時單獨附帶設立二床之腹膜透析訓練室,隨即再開發血液灌注、血液過濾、血漿分離及連續性動靜脈血液過濾等相關療法,從此合稱為「血液淨化室」。

1991年,8月將行政業務從內科部轉屬綜合診療部,由蔡敦仁副教授負責統籌管理,並擴大服務範圍。當時血液淨化室設有18個床位,從每日一班病患逐漸增加到每部透析機接受兩班病患。

1994年,10月因應住院病患增加之需要,開始服務週一、三、五有三班病患。期間病患人數持續增加,血液淨化室歷經擴建整修,透析床位亦持續增加為39床。門診透析病患中,透析時間最長者目前已超過二十五年。

1998年,血液淨化科於總院約施行2200人次血液透析治療,其中40%以上是急診與住院病患。於2001年成立之公館院區洗腎中心,每月服務量亦達1250人次。

2009年,7月再次整建,逆滲透主機增加一部新機,逆滲透管線全部換新,透析室所有空間亦全面整修,歷經2階段分區進行,同年11月初整建完成,並將原公館院區病人轉至總院區繼續治療。門診透析區為36床(含特殊治療室1間),緊鄰之分隔空間設立16床之住院透析區,合計為52床。

2010年,12月起週一至週六,3個班次服務門診透析患者。

2015年,護理團隊以新血液透析護理團隊「OLD IS NEW」 取得國家品質(SNQ)護理照護服務類認證。

目前平均每日血液透析約132-140人次。

 

腹膜透析

1964年,9月內科陳萬裕與嚴澯鑫教授開始進行以間歇性腹膜透析治療尿毒症及急性藥物中毒病人,開拓了腹膜透析的新領域。

1984年,2月在陳萬裕教授領導下成立國內首創的腹膜透析團隊、對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提供可活動連續性腹膜透析治療方法,帶動國內腹膜透析風潮。

1992年,8月,腎友陳女士在懷孕8個多月中,經腹膜透析團隊排除萬難,成為亞洲首例在腹膜透析中成功懷孕並順利生產者。

2007年,5月腹膜透析以「醫病同心」為理念架構,成立全亞洲規模最大腹膜透析中心。

2009年,腹膜透析躍升為國際醫療腹膜透析訓練中心。

2010年,6月腹膜透析榮獲全院5S運動競賽"醫療支援組特優"

2010年,-腹膜透析衛教手冊榮獲教材著作優良獎團體獎。

  • 腹膜透析2009年5月2009年12月,2010年3月病人滿意度調查,皆為綜合診療部第一名,成績斐然。
  • 中央健保局公佈國內腹膜透析醫療院所共116家,腹膜透析總人數5944人,本院腹膜透析人數350人佔全國腹膜透析6%,且腹膜透析植管人數已達1000人,腹膜透析時間最長者已超過二十六年,而腹膜炎發生率平均達每77.7病人月乙次,已臻世界水準。

至2016年底,腹膜透析人數約413人。


內視鏡科

  內視鏡科是一門以光學原理診斷人體內部器官並給予介入性治療的專科。臨床上以各種內視鏡來執行醫療,其中包括了上消化道內視鏡(一般稱做胃鏡)、小腸鏡、大腸鏡、膽胰鏡、支氣管鏡、內視鏡超音波、小兒內視鏡。早在日治時代已開始執行直腸鏡檢查。

 
1956年,可彎屈式胃鏡於臺大醫院正式使用,然而可檢視的胃黏膜範圍有限。

1960年,臺大醫院引進胃照相攝影器,當時的照相軟片要自行製作,且機器故障也要自行修理。

1963年,引進Hirshowitz氏胃纖維鏡,胃內的可視範圍相當寬廣,但缺點是鏡頭角度方向不同,無法窺視食道及十二指腸。之後隨著新儀器及新技術的不斷更新及改良,食道纖維鏡、大腸纖維鏡、泛上消化道纖維鏡、膽胰鏡等陸續引進;而經內視鏡的治療技術,包括黏膜切片、息肉切除、止血、取石及引流等也日益精進,使得越來越多的疾病可藉由內視鏡的器械來診斷與治療。

1987年,本院的內視鏡系統進入電子化時代,此一劃時代的改變讓原本只能由單一操作者檢視的內視鏡,在經由光學影像電子化轉換後,讓更多的醫師能參與觀察,並從中學習。

1967年,引進支氣管纖維內視鏡,取代早期的硬式支氣管鏡,使得氣管內的檢查及治療變得相對容易。接著相關的診斷技術,包括經支氣管鏡細胞灌洗檢查、細胞刷取檢查、組織切片取樣術等也相繼發展出來,提供內科、外科、小兒科病人疾病診斷的需求。  

1993年,臺大醫院將各科的內視鏡整合起來成為內視鏡科,使全院的資源可以統整運用。

2008年,內視鏡室整建,進行診間制。

2015年,耳鼻喉部加入內視鏡服務團隊,執行食道鏡檢

2016年,使用無水酒精進行胰臟腫瘤消融術,為本院適應症首例


超音波科

1966年,引進超音波檢查機,當時用於偵測腦部腫瘤或血腫引起的腦部部位

1968年,急診處也開始使用超音波來幫助疾病診斷,接著包括內科、外科、泌尿科、小兒科等也陸續加入使用超音波的行列,使得超音波儀器的需求增加。

1977年,成立超音波室,並引進即時掃描超音波儀器,使得超音波檢查顯像由相片影像進入到連續影像。

1985年,引進都卜勒掃描器,可用來測量血液流速及血流量。由於此儀器包括線形穿刺探頭,可以用於穿刺、切片及抽吸等用途,使得許多生檢和手術都可在超音波的導引輔助下更安全的施行。

1986年,泌尿科引進經直腸掃瞄儀器,可掃描膀胱和攝護腺,此後的超音波探頭的形狀也越來越多樣,可因應各種不同類型的檢查治療需求。由於超音波的使用量逐漸攀升。

1994年,成立了超音波科,隸屬綜合診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