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搜尋臨床倫理文章 -臨床倫理議題人物專訪 回列表

西元年份 2024
出刊月份 12月
季刊期別 4
文章標題 醫者仁心的典範:堅守倫理初心,啟航醫療新世代~人物專訪【臺大醫院李源德教授】
文章內文

醫者仁心的典範:堅守倫理初心,啟航醫療新世代

~人物專訪【臺大醫院李源德教授】

 

整理 / 臺大醫院倫理中心 黃昭惠、江翠如、蔡甫昌

PDF下載

 

臘月初旬午後,冬日的陽光透過冷風徐徐射下,常德街1號旁兩座連棟紅磚建築為我們拉開本期倫理中心人物專訪的序曲。我們榮幸邀請到臺大醫院李源德教授蒞臨中心,帶領我們搭乘時光機,回顧他創設臨床倫理委員會的初心與歷程。李教授為臺灣知名心臟醫學專家,專精心臟血管疾病與心臟急症,長期以來,在心臟醫學學術領域培育為數不少的後進人才。1998-2004年間其曾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於臺大服務近40年後,於2005年退休,現為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即便如此,李教授至今依然精神奕奕,時常能在醫學院區看到李教授穿梭的身影。

李教授回憶過往並闡述自幼及成長過程影響他後來的醫學倫理理念發心

壹、經歷與信念

一、醫者的啟程與家母的叮囑

時光回溯至1958年,李教授以優異成績考取臺大醫科。家境貧寒的他,選擇從醫是為了改變家庭經濟困境。然而,放榜當日母親的一席話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方向:「有賺無貼」— 有錢要賺,但沒有錢的病人也要幫助。這句話成為他行醫路上的不變信念。而李教授早年行醫期間因病人眾多,其中貧困病人更不計其數。在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他曾目睹一名肺癌病人因昂貴的化療費用,不得不將女兒賣掉籌錢,深感震撼與悲痛。同時也回首起與同鄉學長嚴燦鑫教授在研究室相處的時光,李教授不禁感念,正是嚴老師那份正直清廉的人格力量,深深影響了他對醫學倫理的堅守。在這此人格薰陶下,李教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對後輩的提攜更是義不容辭,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期間曾三度運用人事任命職權,只為將優秀的人才留在臺大醫院,延續醫院的學術與臨床精髓。

一直以來,大家多致力於臨床醫學的發展,但在彼時臺灣的醫療環境中,醫學倫理卻常被忽視,鮮少有人真正關注或投注心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擔任倫理中心主任的蔡甫昌教授,在獲得臺大醫學院一般院務發展基金(經費來自原China Medical Board, CMB)的支助下遠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生命倫理學;並在返國述職升任醫學院助理教授之後,為全力發展醫學倫理之教學服務研究,毅然辭去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一職。最後,終在李教授的主動關心支持下,聘請蔡甫昌教授回任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將醫學倫理學的種子繼續撒播在臺大醫院這片土地之上。蔡甫昌教授便是與李教授三度運用人事任命職權予以協助的其中一例。李教授清楚,醫學的核心不僅是技術與知識,還有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而醫學倫理正是其中的靈魂。

這些年來,臺大醫院的醫學倫理發展,不僅影響了整個醫界,也漸漸改變了社會對醫療的期待與標準。李教授以自身的行動,詮釋了何為醫者仁心,也為後繼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石。他深信,醫學的進步不僅在於科技的創新,更在於倫理的深耕與價值的延續,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對那份初衷的堅守。

二、推動改革建立醫界清廉文化

早期臺灣社會普遍存在著醫師紅包文化問題。1998年7月,李教授上任臺大醫院院長前一個星期,李登輝總統親自召見並特別囑咐:「你們臺大收紅包這件事,要注意一下。」,期許他能為臺大醫院建立醫學倫理文化。李教授因此一直思考,該如何改革醫師收受病人饋贈事宜。年輕時,他即反對病人送紅包的不良風氣,認為這是趁火打劫的行為。然而,他也深刻體會到單純禁絕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曾經遇到一名罹患風濕性心臟病的病人,因送紅包給李教授被退回、誤認自己病情不治,直接出院。這次經驗讓他意識到善意溝通的重要性,對於病人的心意,他始終以溫暖態度接納,例如,有病人寄來自家製高山茶或花生,他認為這些是醫病情誼的真摯表達。因此行醫經歷愈豐富,他就發現餽贈隱含的「學問」其實很深,陳義過高或一昧禁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李教授在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期間,開始積極推動各項改革,不僅對內部人員進行柔性勸導,也對醫師績效制度做了大幅改進。2002年他更順勢推動成立臨床倫理委員會,並由時任臨床醫學倫理委員會執行秘書蔡甫昌醫師起草國內首部「醫師倫理守則」(現今已改名為倫理守則)。該守則由首屆倫理委員會委員,包括當時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張苙雲教授、翁修恭牧師,以及數位院內外醫學專家學者,共同協助審查完善內容;同時期也頒佈了臺大醫院「醫療人員行為規範」,其中明確規定可接受餽贈物品或禮品的金額上限,以回應病人基於感激與真誠的人之常情進行餽贈的行為,並與收受紅包的陋習作出明確區隔。兩大規範之訂定,無疑是挑戰醫界盤根錯節的紅包文化,開啟臺灣醫療改革的先河。隨後,各學會等也開始響應制訂各自版本的相關守則。隨後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也在2006年公告「醫師與廠商間關係守則」,規定醫師與廠商間在醫學會議、餽贈、研究部分,必須遵守三大核心準則,即「公開」、「避免明顯利益衝突」及「依病患最佳利益行事的臨床自主性」。

至今臺灣醫界紅包文化已幾乎不復存在,不僅為臺大醫院甚至整個臺灣醫界建立了清明的醫療環境。李教授表示,建立制度著實需要高度勇氣及堅持的決心,如若膽怯不前或是屈從於抱怨的聲浪,就淹沒本質及理想了。從先賢的典範,所有利世濟民的事,都是因為堅持,才得以實現的

貳、倫理中心的角色與使命

李教授認為「醫德為人生最高準則」,而法律是人生的最低要求。他強調道德是最高的準則,並期望醫療人員應追求至高無上的醫德典範。他舉例英國倫理標準之高,從70年前的禁菸宣導到30年前的節能減碳,皆展現出高度的自律精神。李教授引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來形容醫學倫理需要時間的沉澱與堅持,他期許臺大醫院倫理中心首要任務是將倫理精神深植於下一代,並隨時間茁壯,成為臺大醫院乃至全世界的驕傲。其次,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他關注獨居老人的醫療需求,認為醫療人員有責任讓這些老人「瀟灑地走一趟」。最後,隨著AI技術的發展,他提醒同仁要懂得創造性運用AI,而非受其支配。他引述一段話啟發大家:「我懂AI,但它不一定能幫到我,但我不懂AI就一定輸人。」,更期許蔡甫昌主任帶領的倫理中心能夠於AI熱浪中迎向挑戰並有所突破。

參、對年輕世代的勉勵

李教授對於年輕世代給予三大期勉,除了前述期望醫療人員應追求醫德為人生最高準則外,其次在「感恩與使命感」方面,他也表達了深刻的感慨。他指出,臺灣社會似乎逐漸缺乏感恩之心,並認為年輕人對使命感的認識也不如以往。他回憶起自己38歲時的覺悟,開始感謝生命中幫助過他的人,還包括那些未必喜歡他的人。他堅信,利他精神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讓個人價值獲得升華。在昔日的看診經驗中,當病人因經濟困難無法支付診療費時,他也曾多次自掏腰包幫助病人。巧合的是,每當他經濟稍加拮据時,這些病友總會適時歸還借款,解決他的燃眉之急。這些經歷讓李教授深刻體悟,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最後李教授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勉勵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小善,因為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將來可能成為撼動世界的力量。

李源德教授與倫理中心同仁合影(左1-研究誠信組周采潔組員、左2-江翠如組長、左3-蔡甫昌主任、右3-李源德教授、右2-戴君芳副主任、右1-臨床倫組黃昭惠管理師)

 

(回第4期報頁)

建立者:黃昭惠  建立日期:2025/01/02 16:02:39
更新者:江翠如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28 15: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