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年份 | 2024 |
---|---|
出刊月份 | 6月 |
季刊期別 | 2 |
文章標題 |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簡介~AREE |
文章內文 |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簡介~AREE
文/臺大醫院倫理中心 周采潔 PDF下載
學術研究首重誠信,綜觀國內、外違反學術倫理案件,均引發學術界及大眾媒體高度關注。2013年8月1日某部會首長剛上任,即爆出論文抄襲美國學者文章,僅上任6天就因論文門閃電請辭,創下我國部會首長任期最短紀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小保方晴子2014年1月30日發表在「自然」(Nature)之STAP細胞論文,因涉及造假於同年7月2日遭撤銷,次月指導教授笹井芳樹自縊,震驚各界。 為建立學術倫理規範與教育扎根,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於2014年起推動「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研發數位教材及建置學習平臺,以達到資源共享、人才培育之目標。本篇將簡介臺灣最大學術倫理及研究誠信教育線上平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Center for Taiwan Academic Research Ethics Education, AREE)教材資源。 AREE網站首頁(https://ethics.moe.edu.tw/) 壹、發展過程教育部「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包含「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內容研發計畫」、「數位教材製作計畫」、「臺灣學術倫理教育中心網站建置及維運計畫」及「檢測制度研究及執行計畫」等4個分項計畫,分別進行課程內容研發、數位教材製作、網站建置與維運、測驗評估機制等工作[1],致力優化學術教育環境。 第一期計畫期間為2014年至2018年,由國立交通大學周倩教授執行,集結學術倫理、研究倫理、數位學習、檢測制度及各專業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完成。其中,「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內容研發計畫」係為開發具有臺灣案例特色之學術倫理教材,2015年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蔡甫昌教授擔任該計畫主持人,規劃整體教材研發方向,邀集生物醫學、動物、護理、公共衛生、語言、人類學、心理、社工、電機、資訊、體育、研究倫理行政領域,且具備研究倫理豐富審查經驗之專家,協力教材編撰工作[2]。 學術倫理教材研發縝密嚴謹,先由專家(即教材作者)蒐集資料及開發主題,完成初稿後提教材編輯委員會討論,編輯委員就主題及內容之妥適性提供建議,經作者確認後再交另外2名專業人員審查,修訂完成之教材內容,送請數位教材設計團隊完成製作,置於AREE網站(https://ethics.moe.edu.tw/),供大專院校師生及研究人員之教育學習。 「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第二期計畫自2018年續辦迄今,服務對象也從大專校院師生,逐步擴展至研究人員。截至2024年5月,已有117間研究所將該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學位考試或門檻,30間大專院校指定課程或畢業門檻,以及252間學術、醫療、研究機構教研人員教育訓練或獎補助條件。
AREE合作單位(https://ethics.moe.edu.tw/partner/) 貳、課程簡介AREE學術研究倫理教育數位課程[3],分為基礎核心、進階核心、專業領域3大類別,目前共有112個中文單元,50個英文單元,每單元20分鐘。其中基礎及進階核心部分,另按大學及專科生、研究生、教研人員、研究倫理 (REC/IRB) 等身分別予以課程建議。 AREE課程簡介(https://ethics.moe.edu.tw/courses_intro/) 一、基礎核心:係基礎課程,適合學生、新進研究者、學術研究工作者閱讀,計「研究倫理定義與內涵」、「研究倫理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研究倫理的政府規範與政策」、「不當研究行為:定義與類型」、「不當研究行為:造假與變造資料」、「不當研究行為:抄襲與剽竊」、「不當研究行為:自我抄襲」、「學術寫作技巧:引述」、「學術寫作技巧:改寫與摘寫」、「學術寫作技巧:引用著作」、「論文作者定義與掛名原則」、「著作權基本概念」、「個人資料保護法基本概念」、「隱私權基本概念」、「受試者保護原則與實務」、「研究資料管理概述」、「認識學術誠信」、「為什麼不能作弊?」、「不當研究行為及學術寫作技巧」、「網路著作權」等20個單元。 二、進階核心:係進階課程,適合教師、研究人員、醫事人員、計畫主持人與學術研究工作者閱讀,計「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學術倫理的相關規範」、「適當的使用研究經費」、「利益衝突:案例探討」、「研究資料處理:案例探討」、「注意掠奪性期刊」、「學術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學術界的同儕審查制度與審查者的責任」、「教授指導學位論文之責任」、「高教線上學習環境的誠信挑戰與科技防弊策略」、「著作彙編之學位論文的定義與相關議題」、「科學研究中的再現性」等12個單元。 三、專業領域:按領域別延伸進階內容,適合各類型專業領域學術研究工作者閱讀,計生物醫學10單元、法律3單元、心理學5單元、人類學13單元、教育與社會科學9單元、電機資訊8單元、語言學7單元、實驗動物9單元、公共衛生4單元、體育研究1單元、行政2單元、護理2單元、案例探討3單元、社會工作研究1單元、學術著作發表1單元、地理1單元、其他分類1單元。 以生物醫學為例,隨著生物醫療科技及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發展,與時俱進規劃「不當研究行為案例剖析(上)(下)」、「研究中之知情同意」、「易受傷害族群研究之倫理議題(I)(II)」、「易受傷害族群研究之倫理議題」、「研究倫理委員會(REC/IRB) 之角色與功能(上)(下)」、「磁振造影安全與研究倫理」、「預印本的基本概念與出版倫理」、「開放取用巨型期刊的發展與同儕審查制度」等課程單元,協助研究者培養倫理思維及提升議題敏感度,因應新技術研發及醫療應用之倫理挑戰。 參、結語我國校園學術倫理教育推展至今10年有成,周倩教授表示,學術倫理的概念越來越寬廣、議題越來越多,推廣對象從最初的研究生,向上衍伸至研究者,向下紮根大學生乃至高中生,只要開始接觸研究,無論年齡大小都需要接受學術倫理訓練[4]。 臺大醫院為國家醫學中心,肩負教學、研究及服務3大任務,發展前瞻研究更屬重中之重,研究成果更廣受社會各界重視。AREE除提供線上教育課程外,另提供電子報,文宣海報、講座簡報、Podcast等多媒體資源,可協助研究者持續精進學術倫理及研究倫理之知能與涵養,落實於日常研究工作中。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