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成平醫師-醫療資訊Ⅰ

口腔癌 (Oral cancer)

容易早期發現、可以治癒的口腔癌

一、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正快速成長
過去在台灣的口腔癌病患並不多。但是隨著抽煙、喝酒、尤其是嚼食檳榔的人口比例與數量的增加,口腔癌的發生率在近幾年來正快速地成長。自民國八十一年以後,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已經超越鼻咽癌,成為國人頭頸部癌症的第一位。根據民國九十二年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初次診斷為口腔癌者共計3,428人,已佔全部癌症排行榜的第五位,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而當年死於口腔癌者計1,368人,佔全部癌症的第七位,男性癌症的第四位;而去年口腔癌的死亡率更提升至全部癌症的第六位。由於口腔癌多發生在40-50歲男性,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口腔癌的預防以及早期診斷與治療相當重要。

二、口腔癌和檳榔、煙、酒有密切的關係
口腔癌是一種發生於口腔黏膜的癌症。其發生部位包括上下唇、頰黏膜、前三分之二的舌頭、上下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部以及硬顎。在台灣的口腔癌以舌癌與頰黏膜癌為主。口腔癌的發生和致癌物質的接觸有關。其中以嚼食檳榔、抽煙或喝酒最為危險。根據統計,這三種致癌物質均有接觸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是完全沒有接觸者的123倍之多。即使只有嚼食檳榔或抽煙也分別有28以及18倍的危險性。常常聽到仿間有嚼食檳榔習慣的民眾說都是因為檳榔的吃法不對才會得到口腔癌。但實際上無論是哪一種吃法,罹患口腔癌的危險性都很高。除了煙酒檳榔之外,在臨床上有少數口腔癌的發生與不良的口腔衛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有關。因此,口腔癌的預防其實比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症容易許多。只要不接觸到這些致癌物質以及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其實並不容易得到口腔癌症。所以,有人稱口腔癌是一種自找的癌症。

三、口腔癌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
當口腔內有長期不癒合的潰瘍;口腔腫塊;口腔黏膜白斑或紅斑;口腔內發生不明原因的出血;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或是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時,都需要注意可能已經罹患口腔癌。尤其有嚼食檳榔、抽煙或喝酒習慣者,更應該注意及早就醫。由於病患多半可以自行察覺這些口腔內的異常,因此口腔癌應該是一種可以早期發現的癌症。不像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症多半已經到了晚期才有明顯症狀有警覺就醫。口腔癌的檢查一般並不困難,其診斷可於病患就診時施以簡單的局部麻醉後切片。三到七日即可知道病理診斷。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主要是頭頸部的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掃描,用以界定口腔癌局部侵犯的範圍供手術時切除範圍的參考。其它輔以全身的骨骼掃描、腹部肝臟超音波以及胸部X光,用以排除遠端器官轉移的可能性。

四、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
早期的口腔癌治療效果不錯,尤其第一、二期的口腔癌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治癒率。而治療後幾乎無明顯後遺症,對日常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但是晚期口腔癌的治療效果較差而且治療後有較為明顯的後遺症。因此,口腔癌的治療應把握時機及早治療。

目前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針對腫瘤內含有高危險因子(如手術邊緣仍有癌細胞、頸部淋巴結轉移、神經侵犯、微血管或淋巴管侵犯等),則應於手術後輔以同步化學治療暨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口腔癌的手術以廣泛的局部腫瘤切除為主,除了少數第一期的口腔癌以外,大部分均會加上單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節廓清術。小的口腔腫瘤經手術切除後可以局部直接縫合或使用合成人工皮或移植分層皮膚覆蓋傷口,術後後遺症很少。但較大的腫瘤或是處於特殊位置的腫瘤經切除後會留有大片組織缺損,需要大塊的皮(肌)瓣來重建傷口。局部皮(肌)瓣例如胸大肌皮肌瓣等即是。近年來由於顯微手術技術的進步,口腔癌切除後可以在身體其他部位切取游離皮(肌、骨)瓣移至口腔缺損處做動靜脈接合後來覆蓋不同形式的傷口。這些游離皮(肌、骨)瓣包括前手臂游離皮瓣、大腿皮肌瓣、小腿帶骨皮肌瓣等。這項手術技術的導入使得口腔癌的切除可以更完整,也因此有效提升晚期口腔癌的治癒率。同時手術後的外觀和功能也較其他方式為優,是目前重建大傷口缺損的首選。這項口腔癌切除併游離皮(肌)瓣重建手術需要耳鼻喉腫瘤外科醫師以及熟悉游離皮(肌)瓣的整型外科醫師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此外,由於手術麻醉時間長達10-20小時以及複雜的傷口,因此還需要好的麻醉科醫師和術後包括加護病房等的細心照顧才能完成整個手術治療的過程。

放射線治療是口腔癌治療上非常重要的輔助治療。近年來的研究也已證實放射線治療期間加上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加強口腔癌的治療效果。因此放射腫瘤以及內科腫瘤醫師在口腔癌治療上也佔有重要角色。目前在台灣口腔癌患者的腫瘤多半具有高危險因子(如手術邊緣仍有癌細胞、頸部淋巴結轉移、神經侵犯、微血管或淋巴管侵犯等)需要在手術後加上6至7周的放射線治療以及數次的化學治療。治療期間的確有些急性的副作用例如疼痛、吞嚥困難、皮膚紅腫或白血球不足等。但是臨床上經過妥善的照顧與觀察,幾乎所有的口腔癌患者都能安全的完成全部的治療。放射線治療後的一般會有口乾、組織纖維化、吞嚥困難等長期副作用,但病患多能接受。

五、標靶治療藥物可延長復發或是遠處轉移口腔癌患者的存活時間
由於對癌症病理生理的了解,近年來,醫學界有新一代特別針對癌細胞生長所需的表面抗原或是細胞內訊息傳導的抑制藥物,可以使用於包括乳癌、肺癌以及大腸癌等癌症病患的治療。在頭頸部癌症的治療上,對於局部復發或是已有遠端器官轉移的頭頸部癌症患者,過去多半使用以鉑金(cisplatin)以及5-FU為主的化學治療來控制病情。目前醫學界已有第三期臨床試驗研究報告指出,第一線使用Erbitux、cisplatin以及5-FU的治療成效明顯優於單使用cisplatin以及5-FU的治療成效。對於局部復發或是已有遠端器官轉移的口腔癌患者,Erbitux、cisplatin以及5-FU合併使用可以將病患的存活時間從單獨使用cisplatin以及5-FU治療的4.4月提升至11個月。大部分副作用沒有明顯增加,而病患生活品質有明顯改善。

六、口腔癌治療後須長期追蹤
口腔癌經過完整治療後,仍有部份病患會發生局部腫瘤復發或是遠處的轉移。再者由於長期致癌物質的接觸,有1/5的口腔癌患者會在口腔其他位置、咽喉或食道處發生第二或第三個腫瘤。由於這些復發或是再生其他腫瘤若能及早發現經過積極的治療仍有治癒的可能,因此口腔癌患者治療後仍需在門診長期追蹤以期早期發現問題。由於前兩年復發機會最高,因此應1至2月追蹤ㄧ次,3-4年時可每3至4月追蹤ㄧ次,五年以後則可以半年追蹤ㄧ次。

七、結語
口腔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但台灣嚼食檳榔比率偏高,因此口腔癌發生率始終很高。希望藉由宣導來預防口腔癌的發生並且鼓勵口腔癌患者儘早接受治療以期提高口腔癌的治癒率。


鼻咽癌的六大症狀

  1. 耳部:單側聽力障礙,耳悶塞感,或水聲耳鳴。
  2. 鼻部:單側鼻塞,鼻涕中帶血絲。
  3. 喉部:痰中帶血絲。
  4. 頸部:頸部腫瘤。
  5. 頭部:單側莫名頭痛。
  6. 神經症狀:複視,單側臉麻或感覺異常。

若出現以上症狀需置耳鼻喉科作鼻咽部或抽血檢查及追蹤。
若家族中有鼻咽癌家族史,尤其須定期檢查。


甲狀腺癌術後的低碘飲食
原子碘掃描(I-131 scan)前的低碘飲食衛教 ,請於全甲狀腺切除手術後,避免以下食物:

  • 海菜類:海帶、洋菜、紫菜、海苔、海藻等
  • 海產類:所有的海產魚、蝦、蟹、蛤等。淡水魚蝦則可以食用。
  • 食鹽:應減少一般食鹽攝取,改用無碘鹽。盡量避免外食,或外食以清淡為原則。
  • 醃漬類:火腿、培根、罐頭食品、蜜餞、醬菜、醬油等。
  • 乳製品類:乳酪、巧克力、起士、優格、冰淇淋。
  • 水果類:香蕉。
  • 蔬菜:菠菜。
  • 黃豆製品:豆漿。
  • 麵包類:法國麵包、鬆餅、含鹽分較高的麵包。
  • 其他:炸薯條、含碘維他命、含碘咳嗽藥水。
  • 蛋類:可少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