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教單元

檢索結果:44 檢索詞:
  • 聽力損失的原因與預防
    複製連結

    李政剛 醫師/朱柏青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海倫凱樂有一句名言:「眼盲隔絕了人與物,耳聾隔絕了人與人。」這句話很精確的點出了聽覺的重要。在醫學上,依照聽力損失的病理可以大致區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失、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及混合性聽力損失。若是根據成因來區分,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 中耳的疾病:包括了中耳炎、中耳積液、膽脂瘤等等中耳疾病。
    • 遺傳或先天性缺陷:嬰幼兒聽覺異常的主因。
    • 聽覺器官的自然老化:老年人一種漸進的自然現象,俗稱老年性失聰。
    • 聽小骨的硬化:會造成聽小骨振動減弱,影響聲音傳導。
    • 頭部或耳部的外傷:可能直接或間接傷害聽覺器官或神經。
    • 耳毒性藥物的使用或耳毒性化學物品之暴露:像是奎寧、某些抗生素、水楊酸類藥物。以及二硫化碳、甲苯和某些重金屬如鉛等化學品。
    • 聲音造成之傷害:突發的爆裂性巨響或長期暴露於高噪音之環境

     

      在大致了解成因之後,來談談預防的方式:平常應該要多注意耳朵的保健,避免出入高噪音場所,因為噪音所引起之聽力損失大多為無法復原的。也要避免接觸上述之耳毒性藥物和化學物品。 

      若有聽力損失、耳朵疼痛、耳鳴、不正常分泌物等狀況,則應至耳鼻喉科醫師處求診,若有疾病,須予以及時治療以免惡化。

      另外若是工作場合有無法避免之噪音,則應使用耳塞或耳罩等聽力保護裝置,並避免長期使用耳機講電話或聽MP3。對於工作中有可能暴露於噪音之員工,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檢查項目至少須含純音聽力圖,以早期發現噪音引起之聽力損失。

  • 職業傷病之復工
    複製連結

    影響工作能力與復工之因素

      我國職業傷病每年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估計約有二十億元以上,許多傷病會造成勞工暫時或者永久性的工作能力減損,以肌肉骨骼傷病為例,幾乎所有工作都脫離不了骨骼肌肉系統,例如搬運,就要用到背、腰、腿、手部的力量;又如操作工具、機具、設備也往往需要雙手敏捷的活動。一旦骨骼肌肉系統受傷了,就沒辦法像以前一般的活動了。因此工作或職務往往必須暫停,勞工必須接受治療、繼而有一段時間的休養,然後視情況而回復工作。

      影響工作能力與復工之因素大致歸納如下:

    1. 疾病或傷害本身的醫療情形:嚴重的受傷經常必須休養較久的時間,反之輕微的病痛可能只要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由於技術的進步,許多疾病,例如腕道症候群,在手術後不需要長期休養。醫療機構莫不以提供最有效果的醫療服務為目標,包括保險機構也是經常以此來衡量給付的核復。復健在發生疾病後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所謂的「黃金恢復期」,即需要良好的復健,以協助病人儘速恢復其身體功能。
    2. 工作的需求:這牽涉到當初雇主或工作本身所需要的身體勞動的內容。許多工作不但要求勞工能夠做,而且有一定的速率或效率,有些較大的工廠或公司,可以令受傷的勞工回復工作時擔任另外的暫時性工作,等到復原完全時再回復原有的工作。但是在小工廠經常就有困難提供另外一類等同的工作。而當勞工受傷嚴重時,可能原來的身體功能大不如預期,必須發展或是學習另外的技能以符合工作之要求也不少見。
    3. 經濟的需求:勞工回到職場後如果不能完全恢復生產力,或是更換暫時性或使永久性的工作,往往會影響到雇主的以及勞工本身的收入或影響家庭。勞工保險在勞工發生失能傷害之時就要負起一定的保險義務:即提供被保人一定程度的經濟保障;這保障涵蓋的期間長短不一,一般分成短期失能和長期殘障給付兩類。因此工作失能的鑑定就經常變成醫師的職責。保險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可能產生了一些誘因,讓勞工延遲回去工作。
    4. 其他影響復工的因素:包括勞工本身的年齡、工作年資、性別、教育程度、服務業或製造業、勞心或勞力、主管或非主管、公營或民營機構、公司規模、全職或兼職工作、受傷前的工作狀態、心理因素、財務狀況、家庭與社會支持均可能有關。因此復工的影響因素的確相當多且複雜,醫療照護人員如何協助病人安全的提早復工?這需要從其功能之恢復、勞工工作的體能需求以及勞工本身的主客觀條件著手了解,這是協助勞工復工之醫療人員須有的觀念。

    復工問題醫療處置之原則

      我國在職災勞工保護法下,第十八條規定「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後,主管機關得依其意願及工作能力,協助其就業;對於缺乏技能者,得輔導其參加職業訓練,協助其迅速重返就業場所」、以及第二十七條「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後,雇主應按其健康狀況及能力,安置適當之工作,並提供其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醫療人員在處理勞工職業傷病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病人的復原狀況,這一方面已經有許多的指引可以做參考,依美國環境職業醫學學會建議,醫師面對此類病人問診時,可以思考以下七個方向,然後才開具診斷書:

    • 病人的工作是什麼?
    • 病人的醫療問題如何?
    • 有無暫時或永久的失能狀況可能發生?
    • 病人有無符合相關殘障或職災的法規規定?
    • 病人的先前工作有存在何種可能的風險或實體的危害可能性?
    • 病人在體能上確實能夠做前述工作嗎?
    • 假使在某種可接受的風險程度範圍內,病人有能力去做這工作,並且願意去做,醫師應該證明病人是醫學上可以視為可復工的。假使在某種可接受的風險程度範圍內,病人有能力去做這工作,但是病人仍然因為無法忍受疼痛、疲累等症狀而不願意去做該工作,醫師應該繼續問是否還有客觀且相當的病理證據呈現?若然,則醫師可陳述「基於可信的症狀與相當的客觀病理證據,病人確實出現工作上的困難,然而若是病人願意工作,這些症狀都應該不影響其復工。」

     

      目標即是鼓勵病人復工,即如何讓病人安全的復工,回復健康及生產力,減少資源耗費。職災復工的模式在先進國家已相當成功,例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環境職業醫學中心進行長達十年之早期復工之計畫,計畫執行前(1989-1992)和執行後相比(1993-1999),發現復工效益為:減少失能工作日數之損失高達55%;遭受失能傷害勞工之比例從26.3% 降到12%;恢復部分工作能力之比例從0.63%增加到13.4%;同時施以個案管理之制度使得醫療與補償成本之損失減少23%。

      由於職業疾病之比例將逐年提高,未來在職業病醫師與相關臨床科合作之下,加強通報與診斷,結合治療與補償、個案管理,加上政府需建立積極的完整法令措施以及宣導,以逐步發展我國協助職業傷病患者復工之策略。

  • 職能復健
    複製連結

     

    滿姨是一個熱心親切的清潔工,平時負責公司內部三層樓的清掃工作,由於滿姨做起事來一向認真負責,因此深獲主管的喜愛與肯定。九十二年四月滿姨推著工具車行走時,被樓梯間異物絆倒,造成左腳掌骨折,久久無法行走。由於滿姨是在工作中受傷,經專業醫師與勞保局審核後,確認為職業災害,並於同年十月至台大醫院職業傷病診治中心求診。

      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診治之後,考慮到滿姨骨折傷處已過急性照護期,且有強烈恢復工作之意願,因此建議將滿姨轉介給治療師進一步的職能復健。

      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透過工作分析,仔細記錄滿姨原有工作所需之工具、姿勢需求、工作時間、動作頻率、負重大小等,再透過 功能性體能評估 ,評估滿姨目前所具備的工作能力、心理對障礙的調適能力等,並以清掃工作來評估工作技巧與障礙,對工作的影響。

      評估之後發現,由於滿姨左腳還仍有疼痛、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差的現象,因此在變換姿勢與長時間站、走之表現皆不佳,甚至因受傷後缺乏運動,而有整體肌力、肌耐力下降的趨勢。

      治療師判斷滿姨目前的狀況無法馬上復工,即使勉強工作,亦容易有再受傷的可能。因此治療師確認滿姨的意願後,為其擬定合適的工作強化訓練,此計畫乃是在治療師的監督下,要求滿姨必須每周至少3天至醫院評估室進行實際工作相關之訓練,包括模擬工作的負重、帶垃圾袋上下樓梯、長時間行走等。

      訓練時,會隨著滿姨的狀況而調整,已達安全性地恢復工作能力。經過約一個月,每次至少三小時的工作強化訓練之後,滿姨之工作能力已大大地進步,足以返回原工作場所了。

      但為了能讓滿姨更安全地復工,職業傷病診治門診的職業醫學醫師評估後判斷滿姨可進行漸進式復工 ,經個案管理師聯繫事業單位後,獲得主管同意之,醫師調整滿姨漸進式復工計畫內容,如:第一周工作三天、每天工作四小時;第二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四小時;依此類推,以一週為單位,每週漸增,目標為一個月後能嘗試全時的正常工作。

      在這一個月中,治療師按時追蹤滿姨的工作狀況,除了建議工作器具改造(如:加長刷子把柄,避免登高的動作)、教導正確工作姿勢之外,亦給予心理支持,使滿姨能以最佳狀態漸進式復工。最後,公司亦因滿姨表現優良而重新讓他返回工作!

    工作分析:
      藉由晤談或是與工作單位負責人了解工作或職務內容、翻查職業分類點紀錄職業內容、可能使用的工具及執行工作的步驟。若有需要也可以透過現場訪視,了解工作中工作人員操作及從事的狀況,製作流程圖。除此之外,要分析工作中主要職務的頻率、所需時間及所需力量,以測量工作中的可能危害。

    功能性能力評估:
      「功能性能力評估」為根據工作所需具備之身體能力所設計的評估工具,主要的目的是用來了解傷病對於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影響程度,最常用於決定傷病者是否可以安全地重返原來工作或職務,決定是否需要職務內容調整,或是需要工作上得限制或約束,或是需要改變工作內容,或是需要作合理的調整。

      其他方面,也可以透過「功能性能力評估」,解決了僅靠解剖及心理測驗的結果卻難以有效地鑑定職災患者的工作能力的窘境,而提供了客觀及實際有關傷病勞工工作能力的損失或剩餘工作能力的資訊,可運用在職災補償保險及法律用途。

    工作強化訓練:
      工作強化計畫中利用真實或模擬性工作再配合運動訓練活動,以漸進方式增進個案生理、精神肌肉、心臟血管、新陳代謝以及心理社會方面的功能。工作強化是一種個別化、工作目標為導向的治療計畫。治療計畫執行的過程式以模擬或真實的工作活動為媒介,這些活動具有高度的結構性及漸進的方式增加傷病勞工的心理、生理及情緒的耐力以及增進耐力、一般的生產力及工作適性。

      工作強化的最終目標是讓個案能夠達到最大的生產力,讓個案能夠盡快重返職場。

    漸進式復工計畫:
     如果傷病勞工的損傷已經達到穩定狀態且符合職務部份要求的話,經雇主的同意,讓傷病勞工回職場執行可勝任的職務,隨著傷病勞工狀況的增進,而增加傷病勞工的職務內容,以其最後能夠從事全部的職務內容。

     

  • 職災勞工保障篇
    複製連結

    何謂職業災害與職業病

      勞工於保險勞工職業病種類表規定適用職業範圍從事工作,而罹患表列疾病者,為職業病(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商病審查準則第3條)。

      勞工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或因工作上的原因所發生的災害;或勞工在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網返就業場所之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均視為職業傷害(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商病審查準則第4條)。當勞工遭到職業傷害或職業病時,可使用的勞保相關資源如下;

    職災醫療給付:(勞工保險條例施行細則66-76條)

    1. 請領資格
      1. 被保險人於保險效力開始後,停止前發生職業傷病事故並符合「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規定,需門診或住院者。
      2. 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間發生職業傷病事故,於保險效力停止後一年內需住院者。
      3. 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間發生職業傷病事故後,於依「被裁減資遣被保險人繼續參加勞工保險及保險給付辦法」規定參加勞工保險期間,需門診或住院者。
    2. 給付標準
      1. 被保險人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應向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申請診療,免繳交健保規定之部分負擔醫療費用,被保險人之保險醫療費用由勞保局支付。普通膳食費及一般治療飲食費,給付三十日內之半數,醫療費用支付標準準用全民健康保險有關規定辦理。
      2. 被保險人如在國外遭遇職業傷病並就診,回國申請核退之支付標準:門診或住院診療費用,勞工保險局核實給付,但申請費用高於其急診、門診治療當日或出院之日起前三個月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特約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次、住院每人日平均費用標準者,其超過部分不予給付。另計算核退醫療費用時,有關外幣兌換匯率基準日,以申請日之該外幣平均兌換率計之。
    3. 請領手續
      1. 被保險人於申請門診或住院診療時,應向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具下列書據證件:
    • 勞工保險職 業傷病門診就診單」或「勞工保險職業傷病住院申請書」。
    • 全民健康保險卡(免蓋醫療院所章戳)及國民身分證或其他足資證明身分之證件。
    1. 申請核退醫療費用時,應檢具下列書件:(若勞工無法在住院期間或是門診就診時持提具住院申請書或門診就診單,可申請核退醫療費用)
    • 自墊醫療費用核退申請書。
    • ​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就診單或住院申請書。
    • ​醫療費用收據正本及費用明細,其收據正本及費用明細如有遺失或供其他用途者,應檢具原醫療機構加蓋印信負責證明與原本相符之影本,並註明無法提出原本之原因。
    • 診斷書或證明文件,如為外文文件,應檢附中文翻譯。
    • 被保險人於勞工保險條例施行區域外遭遇職業傷病就診,應出具當次出入境證明文件影本或服務機關出具之證明。
    • 遠洋漁船船員應出具身分證明文件及當次出海作業起返日期證明文件。
    • 因上、下班或公出途中發生事故,申請核退醫療費用者,應另填具「上下班、公出途中發生事故而致傷害證明書 」。
    1. 注意事項
      1. 門診就診單一份二聯,被保險人因同一職業傷病至同一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就診時,一份至多可使用六次。被保險人因同一職業傷病需至另一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就診時,投保單位應另行填發門診就診單
      2. 住院申請書一份二聯,每次住院使用一份。被保險人離職退保後,不得再使用住院申請書住院,但因於保險有效期間發生職業傷病,於保險效力停止後一年內因該職業傷病需住院診療者,仍得使用住院申請書。
      3. 門診就診單及住院申請書限當年內使用,逾期未使用者,由投保單位自行銷毀,不得再使用或外流。
      4. 投保單位因欠繳保險費及滯納金,經勞工保險局核定暫行拒絕給付者,自暫行拒絕給付之日起,不得填發被保險人職業傷病門診就診單或住院申請書,但被保險人應繳部分之保險費已扣繳或繳納於投保單位者,不在此限。
      5. 投保單位填具之門診就診單或住院申請書,不合保險給付、醫療給付住院診療之規定,或虛偽不實或交非被保險人使用者,其診療費用應由投保單位負責償付。

    工資與請假方面

      勞工因執行勤務而致傷害或罹患職業病,導致短少薪水收入者,醫療期間(門診或住院)都可申請傷病給付。職業災害未認定前,勞工得依勞工請假規則第四條規定,先請普通傷病假,普通傷病假期滿,雇主應予留職停薪,如認定結果為職業災害,再以公傷病假處理(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29條) 。

      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職業病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職業傷害補償費或職業病補償費(勞工保險條例第34條)。

      職業傷害補償費及職業病補償費,均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七十發給,每半個月給付一次;如經過一年尚未痊癒者,其職業傷害或職業病補償費減為平均月投保薪資之半數,但以一年為限(勞工保險條例第36條)。

    職災傷病給付計算方式(參考勞保住院權益)

  • 辦公室減重系列之(4)---極低熱量減肥法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郭育良 教授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極低熱量飲食設計(Very Low-Calorie Diets)的臨床使用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其處方必須低於800大卡且符合個人每日的營養需求。內容不單只是市售的代餐產品而是在有醫療監督原則下,針對極肥胖的病患,施予短期且有效的減重計劃。極低熱量飲食主要適用於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 30的肥胖病患。老年人、青少年、小孩、孕婦、哺乳婦女和在部分慢性病患者(如癌症)並不適用。因此在選擇使用極低熱量飲食之際,必須仔細評估使用極低熱量飲食的所產生的風險。

      一般的療程使用極低熱量飲食可以讓極肥胖的患者每星期減輕1到2.5公斤,或是12個星期中平均減少20公斤。在療程初始數週可能出現虛弱、皮膚乾燥、便秘、噁心、腹瀉等症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膽結石,可能原因是快速減肥,降低膽囊濃縮膽汁的能力。

      減重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雖然使用極低熱量飲食能在短期內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但是比起其它溫和的長期飲食治療方式,極低熱量飲食常無法持久。綜合文獻報導,這種方式適用於的急需減重來改善肥胖相關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者。然而以長期減輕體重的觀點來看,肥胖患者若能持之以恒地參與長期而溫和的療程,如規律的運動、配合飲食熱量控制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於過高體重之控制及均衡的健康狀態,效果應會更佳。

  • 辦公室減重系列之(3)---肥胖與運動
    複製連結

    陳啟信 醫師/杜宗禮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現代人缺乏運動及飲食不正常,造成了肥胖的人口越來越多,肥胖儼然成了全民公敵。

      減重的方法有很多,如能配合飲食熱量控制以及運動,減重的效果會比單純節食的效果來的好;而且如果配合上規律的運動,減肥後復胖的機會也會小很多。運動的好處多多,包括減緩老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減少發生直腸癌的機會;運動本身並不會消耗掉太多的熱量,但因為運動可以使身體的瘦肉組織增加,而增加瘦肉組織會提高基礎代謝率,進而增加了更可觀的熱量消耗。

      至於該如何運動呢?目前建議以有氧、大肌肉、持續一段時間、有節奏性之運動較為有效;希望能以最大心跳(220-年齡) 的55~70%之運動強度,持續20~40分鐘,且每週運動2~5次。千萬記得,運動前後應在各花約10分鐘的時間作暖身以及緩和的運動,以防止運動傷害。 說真的,如果本身沒有運動習慣或者是已經肥胖的人,要開始運動是相當困難的;一開始可以做多次的片段運動,譬如說早晚各約10~15分的運動,之後再慢慢延長每次運動的時間。事實上運動的效果是可以累加的;以減重來看,希望達到每週累計150分鐘運動的目標;隨著體適能的增加,漸漸增加每週運動量至300分鐘,以保持身體健康。肥胖或腳部關節不好的人,可以選擇游泳、水中競走、水中有氧舞蹈、或是及固定式腳踏車,來減少膝關節的負荷。

      很多人的生活相當忙碌,甚是無法每天撥出時間來運動,如果是這樣也應當養成一種比較動態的生活方式,所謂的動態生活就譬如說上下班時用走路或騎腳踏車來增加通勤的活動量,上班時多走樓梯少坐電梯,同時於有休假的時候落實上述的有氧運動,如此一來定可以甩掉肥肉保持健康,也可以節能減碳。

  • 辦公室減重系列之(2)---肥胖與癌症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朱柏青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一直以來,醫界與學界都認為肥胖與癌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在最近發表的一篇發表在“Lancet”期刊的研究有了更具體的量化。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分析了自1966年至2007年11月的141篇研究報告,其中包括282137個癌症病例,以及20種不同的癌症。研究人員發現BMI過高,與癌症的發生率有關。一般認為肥胖會增食道惡性腺瘤、胰臟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及腎臟癌等癌症的發生機率。就男性而言,以一個標準為BMI 23來說,BMI每上升5個單位(約15公斤),發生食道惡性腺瘤的風險會增加52%,甲狀腺癌增加33%,大腸癌及腎臟癌增加24%。相同情況下,女性每增加約13公斤時,發生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會增加59%,食道惡性腺瘤增加51%,腎臟癌則增加34%。

      肥胖會與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的背後機轉至今,學界還沒有定論,可能與身體過多的脂肪改變了內分泌有關。體脂肪的過高才是增加癌症機率的關鍵,而蘋果型的肥胖(脂肪主要都堆在腹腔器官的周圍,也就是腰圍比較大的人)又有更大的風險。也有文獻指出胰島素抗性有關。因為控制體脂肪的比例,縮減腰圍,會比單純去減少體重計上的體重數字有用得多。

      肥胖與癌症的關聯,雖然有,但不像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痛風等疾病明顯。肥胖者罹患前述(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卻是以倍數計算。所以肥胖的人看到這篇報導也先不要因此就睡不著覺了。瞭解了肥胖與身體上許多疾病有相關性後,預防體重逐漸增加變成肥胖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預防之道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的運動(一次30-40分鐘、每週至少五天)、定期量體重來提醒自己等。

  • 辦公室減重系列之(1)---肥胖症之診斷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郭育良 教授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從感恩節的火雞大餐、聖誕節的蛋蜜拿鐵、中國新年的大小年夜飯到情人節的巧克力,再加上關門大吉的連鎖健身房,伴隨著而來的也許是令人擔心的磅秤上往上攀升的數字。年關過後,在掙扎如何甩掉身上的肥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在醫學上肥胖如何診斷的。

      臨床上有許多證據已發現長期之肥胖的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特定的癌症(如,乳癌,攝護腺癌及大腸癌),退化性關節炎等等。體重過重及肥胖症之定義為當體內脂肪量達到影響到人體健康之程度時。目前較公認的方法是以身體質量數(Body Mass Index)來評估。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國際衛生組織訂下以下標準: BMI 25-29.9是過重,大於或等於30則屬肥胖。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公佈成人肥胖定義:超過24為過重,超過27則是肥胖。另外,腰圍亦用於代表腹部的脂肪堆積情形。男性的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者,較容易發生與肥胖有關的疾病,亦因此成為現今熱門健康話題『代謝症候群』之一個重要標準。

      肥胖所帶來的預期負面的健康效益會因為個人的過去病史和肥胖併發症(如,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抽菸、血脂肪過高、家族病史),運動習慣而改變。醫生在給予減重建議時除了考慮過重的程度,同時也會把個案的整體風險狀況納入其中,進而決定最適合的減重方法。

    (參考書目: Lyznicki et al, Obesi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AFP (63), 2001: P2189-2196.)

  • 辦公室空氣品質系列之(2)---改善方法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杜宗禮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辦公大樓之「病態建築物症候群」與室內污染物及通風系統有關,辦公室如影印機、傳真機等皆會釋放臭氧,其他如揮發性有機物、細菌、真菌都是辦公場所室內主要污染源指標。

      改善室內空氣質素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先考慮控制源頭。舉例來說,可在某些範圍內禁止吸煙,置換有璧癌的室內裝潢,改用化學強度較低但仍足夠強力的清潔劑或把影印機重新放置遠離一般工作範圍。選擇最佳控制源頭的方法,無論是完全排除還是改動污染物排放的位置等,將以實際可行性和實施措施的成本來做考量。

      通風系統是控制污染的一項重要方法。因依照室內佔用人員數量,熱能和污染物源頭的情況,調校及重新調整通風系統增加室外空氣的供應。實物方面,可在進行排放高毒性或高濃度污染物的活動地點增設局部排氣系統。提高循環空氣供應或回風系統內的風扇的功率也是另一個方法。

      另一可行方案是提升空氣過濾系統的功能。安裝具有高塵點效率(85%或以上)的微粒過濾器及靜電沉澱器可以紓緩因微粒污染或真菌孢子所引起的污染問題。有些機種亦可以減低在空氣中的常見揮發性有室內有機化合物、臭氧、硫化氫、甲醛等氣體的濃度. 重要的是,正如通風系統一樣,空氣清靜機的效能決定於有否定期清潔及保養。

  • 辦公室空氣品質系列之(1)---室內空氣污染物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杜宗禮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每天約有八至九成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中辦公室或其他建築物內,室內空氣品質直接影響工作品質及效率,因此室內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是我們應該要關心的。「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在密閉的建築物內,如果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就容易蓄積而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病態建築物症候群」定義為:「凡因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體異常症狀,且無其他明顯引發的原因或病兆。」可能的症狀包括: 眼睛不適和搔癢, 鼻腔及咽喉不適, 流鼻水或鼻塞, 其他與感冒相似的徵狀及胸部鬱悶。

      室內環境中常見的空氣室內污染物包括:懸浮微粒、菸害、揮發性及半揮發性有機物質、甲醛、燃燒氣體、二氧化碳、臭氧、微生物、氡氣等形式。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好壞的室內氣候條件則包括了有溫度、溼度以及空氣流動的變化等。

      一研究對國內辦公建築室內空間進行總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TVOC)及甲醛對不同室內裝修建材影響之相關性討論。TVOC污染物平均濃度,雖屬偏高但仍在國際相關建議基準值以下;但室內甲醛濃度部分,整體平均為1.46ppm,高於WHO建議基準值。依建材種類分析發現對甲醛及TVOC部分濃度最有影響的有化學纖維地毯及木質建材。未來可同步與空調有效換氣管制上同步進行,以達健康的室內環境控制目標。

  • 糖尿病系列之(3)---預防
    複製連結

    謝怡君 醫師/王榮德 教授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現代的糖尿病診斷,是來自體內的血糖值。健康檢查時,一般驗的是空腹血糖值(glucose level AC),即為空腹8小時以上的血中糖份濃度。此值小於99毫克/100cc為正常, 大於或等於126毫克/100cc則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診斷,需要符合上述空腹血糖的標準之外或是下列兩種標準的任何一種:(1)有尿多、喝水多、或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等症狀,再加上血糖值>=200 毫克/100cc;(2)「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兩小時後的血糖值>=200 毫克/100cc。但為了確定有糖尿病,異常的血糖值要不同的時間兩次以上測到才算。血糖值介於110-125毫克/100cc之間稱為「前期糖尿病」。這些病人,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是還沒有到糖尿病的程度。

      研究顯示,隨著時間進展,這些「前期糖尿病」患者變成真正糖尿病的機會很高。但如果可以在這一個階段好好的改善生活習慣,使用低熱量、低油飲食,努力運動及減重,很多人是不會進展到糖尿病的地步。每天有規則的運動,除了可改善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亦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增加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輕體重、減少憂鬱與焦慮、增進體適能與增加自我滿足感。配合節制飲食,如果能推持比減重前輕5%左右的體重,對整體健康的改善會是相當可觀的。

      「前期糖尿病」是一種警訊,也是一個機會,完全看讀者如何自救,避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產生。

  • 糖尿病系列之(2)---併發症簡介(篩檢及防治)
    複製連結

    陳啟信 醫師/朱柏青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調查,糖尿病已連續多年蟬聯我國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的前五名。但糖尿病患者常以為”反正血糖控制不好也不會帶來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因而疏忽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殊不知長久的血糖控制不良,將可導致視網膜病變(輕則影響患者視力,重則可導致全盲);也可能造成腎臟病變(嚴重者需洗腎)或神經病變(手麻腳麻等)。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大血管病變,諸如:心肌梗塞、中風、週邊血管病變等,更昰可怕的隱形殺手。

      在談到糖尿病的篩檢與防治前,必須先初步瞭解糖尿病的成因,但是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可以加以注意與預防的為第二型糖尿病,如修正日常生活的型態,包括:活動量足夠、體重不要過重、把血壓與血脂肪控制好(因為文獻報告:高血壓、高血脂肪症與糖尿病三種疾病容易同時並存)。此外,飲食方面的注意也很重要,因此,定期的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目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於每次門診時皆應測量血壓,至少每半年應做一次糖化血色素的檢查,且每一年應接受一次血脂肪的檢查。此外,每年皆須評估血中肌酸酐的濃度並進行尿液微量白蛋白尿的檢查以評估腎功能的變化。眼睛的部分,至少每隔一到兩年應由受訓完整的人員進行散瞳檢查及視力評估。而糖尿病足的篩檢檢查也是建議一年一次。嚴格的血壓、血糖、血脂肪控制,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最重要的方法。

  • 糖尿病系列之(1)---簡介(致病機轉、分類與診斷)
    複製連結

    陳泰宗 醫師/朱柏青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致病機轉

      一般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包括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沒有胰島素,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不發生反應,則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 "漏" 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特徵為因胰臟內beta cell自體免疫破壞而造成絕對性的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特徵為對胰島素的反應相對不佳,及胰臟beta cell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異常。

    分類

    1. 第一型糖尿病:當80-85%的beta cell 失去功能時,將會產生糖尿病的症狀,症狀大多為突然發作,如體重減輕、口渴、多尿及疲倦,而且容易有酮病的發生,且終生必須仰賴胰島素的治療。
    2. 第二型糖尿病:自然病程會漸漸惡化葡萄糖及脂肪的控制,並發展出小血管及大血管的併發症。有高達50%的病人在被醫師診斷出糖尿病時,已產生糖尿病的併發症。症狀大多為緩慢發生,且多發生於中年或老年人。
    3. 次發性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身體其他的疾病而引起的,如:慢性胰臟炎、胰臟切除後、庫興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等。
    4. 其他類型:妊娠性糖尿病等,在懷孕期間才新發生或被確認為葡萄糖耐受不良,診斷的標準以葡萄糖耐量試驗(glucose tolerance testing)為主要依據。

    診斷

      無論是第一型糖尿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基準皆為如下三個原則,有任有一個符合,即可判斷為有糖尿病:

    1. 任何時候血漿葡萄糖大於或等於200mg/dL(11.1 mmol/L),且有出現糖尿病的症狀。
    2. 空腹血漿葡萄糖大於或等於126mg/dL(7.0 mmol/L)。
    3. 在口服75公克葡萄糖 (anhydrous glucose) 二小時後(稱葡萄糖耐量試驗),血漿葡萄糖大於或等於200mg/dL(11.1 mmol/L)。
  •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複製連結

    吳景義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在現今工作繁忙的社會,許多人往往都是將午餐隨便打發、而選擇在晚餐時大快朵頤,甚至有些人由於工作到很晚,以致於深夜時才去享用美食。不過,這樣的飲食活動偶一為之、還可接受,長期如此、則增加本身罹患胃腸道疾病的風險。何以如此呢?

      其實,人體內許多生理與心智活動都存在著各自的晝夜節律性;以胃腸道為例,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通常胃排空的速率在白天明顯比夜晚(特別是晚上8點之後)快得多,胃酸的分泌量在下午或夜晚明顯比上午高,兩餐之間小腸蠕動呈現之移行性運動複合波的傳遞速率在白天則要比夜晚快50%;此外,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再生過程大部分在夜晚胃腸道休息時間進行。

      因此,入睡之前才享用大量食物,必然大大地增加胃腸道的負擔,長期而言將會造成胃腸道功能失調,可能引發消化性潰瘍、慢性便秘、腹瀉、或腹痛等疾患;同時,此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睡眠的質與量,造成不易入睡、久睡或深睡等狀況。所以,如果您有上述的健康困擾,專家提醒您:晚餐盡量不要太晚吃、或吃太多,而且餐後最好起來活動一下、加快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在春節假期剛過的此時,正是一個讓我們開始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好時機。

  • 輕度憂鬱與骨質流失有關
    複製連結

    吳景義 醫師/杜宗禮 醫師
    台大醫院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目前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許多人在邁入中年時,常希望能夠為將來老年時期的健康與生活作預備;在當中,骨骼健康一直都備受關切。一般而言,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的骨質會慢慢流失,逐漸發展出骨質疏鬆症,進而衍生意外跌倒後容易發生骨折的問題。對女性而言,自更年期開始的雌性激素變化,加速骨質的流失,以致比同年齡的男性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情形。

      根據2006年骨質疏鬆症與憂鬱症關聯性的文獻回顧,患有憂鬱症的老年女性確實是比一般老年女性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2007年發表的一份個案對照研究,針對年齡介於21到45歲89位患有輕度憂鬱症女性與44位年紀相當、未患有憂鬱症女性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發現輕度憂鬱組出現股骨頸與腰椎部位骨質流失的比例明顯比較高,此差異無法以一些已知危險因素加以合理解釋,因此可知即使輕度憂鬱症也會顯著增加骨質流失的程度。聖經所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或可作為一個貼切的寫照。

      此外,目前已知有些生活型態也會影響骨質代謝,包括:長期抽煙、酗酒、與過量咖啡因的攝取,容易加速骨質流失;而鈣質與維生素D的補充、以及規律的負重運動則可以增強骨質密度。所以,如果您想要保有健康骨本的話,專家建議您要儘快積極調整好生活型態與心理狀態,以期在未來依然能有健康的生命與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