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1993年至1995年之間,每年發生的職業病,平均不到10名,原因並非是職業病很少,而是因為職業病的發現需要醫師主動到工作現場去,先對工人做健康評估,再針對資料做分析,如此才能早期發現職業病。以我國目前的策略,醫生在醫院等待病例出現,只能發現極小部分 的 職 業 病。美 國2億 人口每年約125,000~350,000例,德國8千萬人口有10,000 例,丹麥約520萬人口有15,000例,英國5千7百萬人口有8,000例,法國約5千7百萬人口有4,500例,義大利5千8百萬人口有10,000例;比較起來,我國的診斷率嚴重偏低。目前全世界均走向貿易自由化,我國已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國內企業面臨全球化、標準化與如何永續經營的新考驗。如何培育人才讓臺灣做好工安、環保與企業如何永續經營等整合性的工作,使得環境職業醫學科應運而生,也是本國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指標。於民國90年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了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甄審原則,本專科成為衛生署第25個專科,至民國2017年已約有350多位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台大醫院為了讓職業傷病的勞工朋友享有醫療上之安全與合理之照顧,於2003年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衛生處,以下簡稱職安署)共同推動成立「職業傷病診治中心」(現稱職業傷病防治中心)。首任主任為王榮德教授。由職安署補助台大醫院辦理的「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於 2003年4月26日由行政院長游錫堃、勞動部主委陳菊與臺大醫院院長李源德共同主持開幕典禮,象徵臺灣在「工醫合作,防治職病」踏出第一步,對於廣大受到職災的勞工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過去職災傷亡勞工在臺灣社會與勞動法制保障上,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群,「職災勞工保護法」通過後,職災勞工可獲得生活保障與職訓協助,「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結合預防、補償、復工等整合功能,醫師除了看診,也會偕同工業衛生、職能治療師直接到患者工作地點,協助判斷職業傷病的因果關係。防治中心並可協助勞工、雇主及政府,了解職業傷病發生原因,以改善工作場所的危害因素。
於2006年2月,台大醫學院成立了「環境暨職業醫學科」,首任主任為郭育良教授;同時,台大醫院由「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更擴大而成立了「環境及職業醫學部」。在臨床上,由一群專業熱誠的醫護團隊,為受災勞工進行醫療、復健、工作能力評估、補助請領諮詢等連續性服務,讓受災勞工獲得應有的協助。快速的診斷預防、補償、復工的整合管理機制,將是國內甚至為亞洲之職業病診療及預防的典範。而台大醫學院「環境及職業醫學科」,更提供了教學及研究的園地,使得醫學院及公衛學院的學生得以早期接觸有關環境及職業醫學的領域,師生並教學相長,得以發展此方面之研究,以成為環境職業醫學研究之重鎮。
於2011年3月,增設「過勞諮詢門診」,提供過勞高風險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及過勞預防建議,並建立通報機制,加強掌握過勞高風險事業單位。
於2012年4月,增設「職場母性健康諮詢門診」,由職業醫學科與婦產科專科醫師共同合作,提供女性工作者工作狀況與危害暴露評估之相關諮詢服務,保障職場母性身心健康,提供安全、健康、友善及尊嚴之工作環境。5月增設「油症特別諮詢門診」。同年8月,由陳保中教授接任主任一職,持續職業醫學研究並新增環境醫學中心相關計劃及服務。
於2014年7月1日,雲林分院成立環境暨職業醫學部,增加並拓展雲嘉南地區環境及職業醫學服務範圍。7月20承接勞工健康服務中心。10月成立環境醫學中心。
於2016年9月1日, 新竹分院成立環境暨職業醫學部,增加並拓展新竹地區環境及職業醫學服務範圍。
臺大醫院環職部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及照護團隊,十餘年來秉持醫學專業提供職災勞工於傷病診斷、補償、復工與職能復健等服務,建立「職災預防→保護→重建」的整合模式。2022年5月1日「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施行,擴大納保範圍,讓工作者皆可享有工作安全保障;增進給付權益,強化對於職業災害勞工及其家屬之生活保障,雇主亦可有效分攤職業災害補償責任。臺大醫院通過認可成為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暨職災職能復健專業機構,並成立院層級職業傷病醫療委員會,為來診之受災勞工提供診治、醫療、復健、工作能力評估、復工及補助諮詢等連續性服務,使受災勞工獲得應有的協助,期以共同為台灣勞動力之健康福祉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