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師培訓

開課背景

  環境病與職業病是現代工業國家無法避免的疾病,我國在此方面的疾病一直在增加之中。過去在醫學教育上一般較未受到重視。然而自從民國92年衛生署通過了職業醫學為第25個專科之後,醫學教育上亦逐漸重視此項問題。我國在民國95年有登錄的勞工即達七百萬以上,亦使得醫學教育上對於環境及職業醫學的重視更形增加。

  台大醫學院已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一日成立環境及職業醫學科,而台大醫院亦因應成立環境及職業醫學部。這些科部之成立,顯示本校及本院對於環境及職業因素可以致病之問題之高瞻遠囑。亦提供給相關患者求診機會,以及本校給醫學系學生在環境及醫學之臨床教學的機會。

  職業病的診斷,與一般內外婦兒科等有異:

  1. 除了必須有廣博的醫學知識以外,也需要有公共衛生、工業安全衛生、毒物學、環境衛生、與法律的知識;
  2. 要熟悉一般工作場所的作業,以及疾病與工作程序的相關。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訪視病人的工作場所,以研究致病的原因。
     

  職業病的治療與處理,亦與其他科目有極大的不同,除了藥物治療外,尚須有:

  1. 教育病人,改變不良的工作習慣;
  2. 設法改善工作環境,以免病人繼續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之下;
  3. 由於工作關係引起疾病而導致傷殘的病人,在法律的範圍內出具證明,申請合理的補償。
     

  因此,給予醫學系學生見習環境職業醫學的機會,將可擴大其視野,使將來診治患者的能力與格局更為擴展。同時,對於將來可能選取環境及職業醫學作為發展方向的醫學生,亦給予一個很好的早期暴露的機會。

職業病的十大病因,略述如下:

  1. 職業肺疾病:包括石棉肺症、矽肺症、煤肺症、棉花肺症、職業性哮喘、過敏性肺泡炎、窒息或刺激性氣體引起的肺疾、傳染性肺疾、及肺癌等。
  2. 肌肉骨骼疾病: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神經、關節、骨骼的扭傷、挫傷、發炎、及慢性傷害等。
  3. 職業引起的癌症:至少有六十種化學物品是確知的致癌物,並有將近二百種化學物品是極可能的致癌物,大部分都在工業上用到。
  4. 意外性傷害:百分之三十是嚴重的傷害,如斷肢、骨折、嚴重裂傷、中毒、燒傷、或失去視力等。重要的是,這些傷害是可以設法預防或減少的,包括在工作程序上去除傷害的可能性、個人安全裝備、工具及場所的改善、以及對工作者的教育等方法。
  5. 職業引起的心臟血管疾病:化學物質如二硫化碳、二氯甲烷、一氧化碳、硝化甘油等,都曾被報告為可以造成心臟傷害。物理物質,如高溫可以加重心臟的負擔,而噪音則與高血壓症有關。
  6. 生殖系統傷害:工作環境的暴露可能造成的生殖傷害,包括不孕症、性無能、月經失調、流產、嬰兒體重偏低、先天性畸形、或智能不足等問題。然而,除已知的少數一些化學物外,大部分的化學品並未經過詳細確實的實驗,以斷定其生殖傷害性之有無或強弱。
  7. 神經系統傷害:至少有750種工業用化學物質可以引起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的損害。
  8. 噪音引起的聽覺受損:經常暴露於90分貝以上的工人,四分之一會有聽覺受損。通常是逐漸惡化,而一旦受損,聽覺不會自己恢復,也無法以醫療方法治愈。
  9. 皮膚疾患:相當大比率的慢性職業疾病是皮膚的疾病,包括接觸性皮膚炎、高溫或化學物燒傷、皮膚癌、化學品造成的皮膚染色、氯粉刺、髮根炎、及慢性振動傷害等。
  10. 精神或心理問題:近年來逐漸受重視,尤其是工作壓力引起的心理問題,身心症,抑鬱症等。
     

課程規劃

  本課程之目的為

  1. 訓練學生見習環境及職業疾病之診斷過程
  2. 訓練學生使用醫學文獻資料檢驗環境及職業疾病之致因、診斷、治療與預防
  3. 訓練學生作各項職業致病因之評估
  4. 訓練學生參與工廠中的職業衛生保健工作,進而培養其職場健康營造的知識與技能。
  5. 訓練學生藉由討論環境致病因子,發展環境疾病之治療與預防方針。
     

課程內容

  1. 教學課程(每一課程授課2小時)
  • 職業病診斷原則 
  • 職業肌肉骨骼疾病
  • 職業皮膚疾患
  • 職業肺疾病
  • 職業心臟血管疾病
  • 職業神經系統疾病
  • 職業癌症
  • 職業生殖系統傷害
  • 職業噪音引起的聽覺受損
  • 職業壓力與精神問題
  • 職業肝疾病
  • 職業腎疾病
  • 勞工健檢
  • 職場保健
  1. 門診見習
  • 職業病史及工作史(30小時)
  • 工作環境評估(30小時)
  • 職業病診斷實務(40小時)
  • 職業病鑑定書撰寫實務(40小時)
  1. 勞工特殊健檢實務
  • 常見職業健檢功能評估項目實務及判讀 (40小時)
  1. 職場健康促進實務 (40小時)
  2. 環境及職業衛生之電子資料庫使用(20小時)
  3. 學生學習評估方式:
  • 上課之課堂參與10%
  • 實習參與及學習熱忱(主治醫師評分)10%
  • 職業疾病診斷治療能力(主治醫師評分)40%
  • 口頭案例報告(使用ppt檔案報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