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2022
內容
獲獎人 獎項

葉坤輝醫師
葉坤輝 醫師

『消化道癌臨床試驗團隊』由鄭安理講座教授開創基業,在歷任主任的領導下,多年來著重各種「消化道癌」(食道癌、胃癌、胃淋巴癌、大腸直腸癌)的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期望透過系統性的探討,實驗室到臨床(bench-to-clinic)的研究,將嶄新的治療概念轉換成有效的治療,以改善這些癌症的治療成績。

現今團隊由主任葉坤輝教授統籌,搭配徐志宏教授、郭頌鑫教授帶領,許駿教授、林家齊教授協同,部內多位相關主治醫師(黃大成、楊士弘、邵幼雲、張端瑩、呂理駿、梁逸歆、劉宗灝、林宗哲、沈盈君、郭哲銓、陳國興),以及吳淑齡護理長領導20餘位研究護理師等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合作無間的卓越臨床試驗團隊。

該團隊多年每週召開『臨床試驗會議』,會議中研究護理師報告每一位參與臨床試驗受試者的收案、治療及追蹤情形,讓試驗主持人及醫師群能及時掌握試驗進度及病人的情形,並對試驗受試者的各種不良反應進行討論及追蹤。並且分享各個癌症藥物動力學、生物標記發展的最新資訊,以腦力激盪,進而提出嶄新的研究議題及臨床試驗。近五年主要的研究成果簡述如下:

  1. 積極參與『跨國多中心大型臨床試驗』,促進新類型及新機轉抗癌藥物於消化道癌的核准上市,這些藥物的核准已使各種消化道癌藥物治療的標準在過去幾年有著極大的進展。例如:KEYNOTE-061第三期試驗、CONCUR第三期試驗、ATTRACTION-2&-3第三期試驗等。發表於Lancet Oncol、Lancet、J Clin Oncol等。
  2. 針對各種消化道癌之轉譯研究,探索與病患治療成效、預後相關的關鍵因素,進而設計並執行『研究者自行發起臨床試驗(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s)』,以研發嶄新的癌症治療策略。如:在葉坤輝教授的帶領下,與日本癌症醫院東病院(National Cancer Center East)合作進行大腸癌患者術後循環腫瘤DNA(ctDNA)之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等。
  3. 消化道癌治療指引之制訂:受邀代表台灣與國際各國專家一起制訂各個消化道癌的治療指引(如: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版Pan-Asian adapted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等),以提昇國內外消化道癌的治療水準。均發表於Ann Oncol。

綜上,『消化道癌臨床試驗團隊』在葉坤輝主任的卓越領導,團隊醫師及研究護理師的的群策群力,已成為在國內外進行消化道癌藥物臨床試驗舉足輕重的研究中心。展望未來,本研究團隊將根據既有的基礎,往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臨床試驗團隊目標持續努力,希望為各種消化道癌研發更多、更新、且更有效的抗癌治療,並為這些治療的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TOP

劉俊人醫師
劉俊人醫師

傑出研究獎組

針對雙重感染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族群,進行長達20年的一系列臨床治療試驗以及轉譯研究;也針對肝癌探討分子致癌機轉。

  1. 合併長效型干擾素和ribavirin治療雙重感染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患者 全世界,大多數C型肝炎患者只有單一C型肝炎病毒感染,針對此一疾病合併長效型干擾素和ribavirin的療法,約六至七成患者可成功廓清其C型肝炎病毒。在B型肝炎或C型肝炎盛行的國家,同時患有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患者不在少數。過去研究指出此類患者長期預後較差,發展成肝臟纖維化、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危險性高於單一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容漠視。在B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的情形下,治療C型肝炎的療效是否不同於單一C型肝炎的治療療效仍不明。而除了C型肝炎以外,患者之B型肝炎也需要加以治療,此一組合治療對B型肝炎之治療是否有效也有待釐清。尤有甚者,此群患者有兩種病毒感染,成功治療其中一個病毒以後,是否引發另一個病毒之發作,其安全性也值得加以探討。
    對C型肝炎而言,過去合併傳統型干擾素和ribavirin的療法曾得到很好的療效。為了解同樣療法對B型肝炎和C型肝炎雙重感染者的療效,劉俊人教授與陳定信院士、陳培哲院士進行一領航性研究,結果顯示傳統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的療法,可清除43%患者身上的C型肝炎病毒,此療效與治療單一C型肝炎患者的療效相當。他們同時指出感染第一型基因型C型肝炎病毒的雙重感染患者,傳統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的療效較差,只有20%;另一方面以慢性B型肝炎為主的雙重感染患者,此組合療法的療效也不理想 (Liu CJ et al, Hepatology 2003)。
    長效型干擾素合併ribavirin的療法可進一步提升單一C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廓清率。許多研究指出C型肝炎病毒廓清率約七成,對不易治療的第一型C型肝炎病毒,其廓清率也可增高至六成。針對C型肝炎和B型肝炎雙重感染的患者,此一新的組合療法的療效為何是亟待釐清的問題。劉俊人教授與陳定信院士、陳培哲院士等結合台灣研究團隊進行臨床試驗共收案321人,包括161位慢性B、C型肝炎雙重感染與160位單純慢性C型肝炎感染的病患接受治療,結果發現高達七成以上患者可以得到C型肝炎持續性病毒學反應的治療目標。此結果清楚指出可藉由合併長效型干擾素及ribavirin療法進一步提高雙重感染患者的C型肝炎病毒廓清率,特別是針對不易治療的第一型C型肝炎病毒,延長治療期間以及使用長效型干擾素大大提高C型肝炎病毒廓清率至73%,他們的試驗結果同時證實B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並不會影響C型肝炎病毒廓清率。[Liu C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9]。
  2. 使用DAA治療同時患有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患者,探討B型肝炎病毒復發 美國FDA在2016年9月提出警語(Warning Box),提醒所有臨床醫師在使用最新穎直接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DAA)治療C型肝炎時要小心B型肝炎病毒復發、甚至導致死亡的問題。這些警語源自於真實世界臨床個案觀察,但欠缺大型試驗數據加以佐證並說明應如何處理。而在此警語發布之前,劉教授等所帶領的台灣研究團隊,早已經著手針對B肝與C肝共同感染的病人族群,在使用DAA藥物(sofosbuvir + ledipasvir)治療的過程中,探討B型肝炎病毒復發的機率以及嚴重度。結果發現,全部111位收錄病人都達到HCV持續性病毒反應(SVR12)。重要的是當基礎血清HBV DNA 小於 20 IU/mL 的族群,有84%發生病毒量上升的情形;當基礎血清HBV DNA 大於 20 IU/mL 的族群,有53%發生HBV DNA 上升大於 1 log10 IU/mL的情形。整體來說,有5位病患有病毒量上升同時合併肝臟酵素上升大於兩倍正常值上限,其中有3位病患開始B肝藥物治療(Liu CJ et al, Gastroenterologty 2018)。這些資料及時補足釐清歐美各國包括美國FDA以及歐盟CE對於相關議題的疑慮,由於資訊的重要性,文章很快就被接受並刊登於胃腸肝膽學門最頂尖的雜誌(Gastroenterology 2018)。為了完整探討治療中B型肝炎病毒復發的機率以及嚴重度,劉教授持續追蹤所有受試者至治療完成後108周,清楚釐清B型肝炎病毒復發的時間點與影響 (Liu CJ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2)。本系列研究結果支持目前直接抗C型肝炎的藥物((DAA)治療效果顯著,針對同時患有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患者其效果維持不變。
    根據此研究結果,未來在治療C肝時應同時密切監測患者B型肝炎復發的可能性並及時加以處理,至於是否需要同時開始B肝藥物預防B型肝炎病毒復發,劉教授等進行另外一個嶄新的隨機對照前瞻性分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同時開始B肝口服藥物可以有效預防B型肝炎病毒復發(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3. 探討MTA1在B型肝炎相關肝細胞癌的致癌機轉與手術後復發的角色探討 HBV致癌分子機制所知有限。MTA1是一種在HBV相關肝癌過度表現比例遠高於在C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癌的蛋白,且其表達與腫瘤的侵襲性和預後不良有高度相關。有研究指出 MTA1 的過度表現會增加乳癌細胞及肺癌細胞的轉移(metastasis)和侵襲 (invasion) 能力,但 MTA1 過度表現是否影響肝癌細胞的轉移和侵襲能力的角色仍不清楚。在本研究論文中,劉教授帶領團隊探討 MTA1 在 HBV 相關肝細胞癌的角色及其可能的臨床應用,劉教授等發現MTA1dE4 variant與肝細胞癌手術切除後早期復發有顯著相關,特別是患者接受手術切除時若血清AFP <200 ng/mL,肝癌組織內高度MTA1dE4表現將能有效預測肝細胞癌術後之早期復發 (Li YT et al. Hepatology 2019)。劉教授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 MTA1 在 HBV 相關肝細胞癌的角色,結果發現MTA1具備一個嶄新的角色,可以透過直接與細胞質內MYC RNA結合,調節肝癌相關基因的表現,促進肝癌發生與轉移(Li YT et al. Hepatology 2022)。
    研究成果之臨床重要性:
    大多數臨床試驗都是藥廠所主導,著重於全球藥物市場考量,臨床醫師僅幫忙參與,原創性不高,對改善國人健康之貢獻也相對有限。針對本土病毒性肝病特色與治療困境,劉醫師等成功建立了「台灣肝炎及肝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主導並發表了由研究主持人所發起的一系列臨床試驗(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s)績優文章。
    此一系列臨床試驗結果已創造醫學新知,引發國外學者關注,並成為國際上此類患者之治療準則[Gordo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9;136:393 (editorial); Liu CJ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review); Liu CJ and Chen P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review); Liu CJ et al. J Formos Med Assoc 2016 (review)],提供臨床醫師清楚的治療參考與預測標誌,這是對國人以及全球病患的一大維護健康貢獻。其一系列研究結果也獲得世界各大肝臟醫學會之重視。此外,劉教授成功建立台灣肝臟疾病合作聯盟,成為往後肝臟相關臨床試驗與研究的基石平台。而在B型肝炎相關肝癌致癌機轉研究方面,劉教授團隊成果為肝癌復發預測以及治療方面開展了一個新的領域。
    整體而言,劉教授的努力與成功大幅提升臺灣肝臟學研究地位,並協助提升雙重感染B型肝炎和C型肝炎族群的臨床治療成效與安全性。同時,在肝癌分子致病機轉方面也有重大突破,開拓未來基礎研究方向與臨床應用。

TOP

邱瀚模
邱瀚模 醫師

傑出研究獎

由於生活與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不僅僅是已開發國家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當今台灣每年最多新個案的癌症,而篩檢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降低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邱瀚模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大腸癌的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以及與大腸鏡診斷與治療技術等領域。

無症狀具風險族群圖表

 過去一系列在亞健康族群所做的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低度發炎狀態與大腸腫瘤風險與病灶復發有密切關聯,(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 2015, Am J Gastroenterol 2009)而近期的研究則指出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降低此風險。(Digestive Endoscopy2022)

目前台灣與歐盟、亞太大部分國家同樣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作為大腸癌篩檢的第一線工具,因此與此篩檢檢查效能有關的主題一直也是邱教授的重要研究範疇。儘管已證實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其對於早期癌、未癌化大型腫瘤以及鋸齒狀腺瘤的敏感度較低。(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 2018)而對於篩檢最重要確診工具 - 大腸鏡相關重要議題如術前清腸最佳化與影像強化內視鏡的應用,台大醫院的研究也奠定了目前台灣相關照護的標準。(Am J Gastroenterol 2007, Gut 2007)

 

主持國家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從醫院走入社區

邱教授自2015年起開始擔任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與政府、臨床及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共組鐵三角攜手對抗這個國人最常見的癌症。這個整合癌症篩檢平台與團隊,加上台灣完善的癌症與死亡登錄系統,實為舉世稱羨的黃金組合。近年來陸續有多項與大腸直腸癌篩檢有關的重要實證研究來自台灣的全國篩檢計畫(Gastroenterology 2014, Cancer 2015, Gut 2017, JNCI 2017,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 IJE 2019, Gut 2020, Gut 2021, Endoscopy 2022),也因此獲邀於頂尖期刊撰寫與大腸直腸癌共衛生議題及新冠肺炎期間大腸直腸癌篩檢減災措施相關社論(Gastroenterology 2020),提升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而根據台灣篩檢計畫2004年至2014年總計十年期間的分析結果顯示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可以顯著降低大腸癌死亡率與二期以上大腸癌發生率。

大腸直腸死亡率圖表

積極參與跨國大腸癌篩檢組織與研究: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邱教授參與國際篩檢學術活動由來已久,不僅於2008、2013與2021年三度參與制定亞太地區大腸直腸癌篩檢共識指引,也參與世界內視鏡組織(World Endoscopy Organization, WEO)大腸鏡後間隔癌指引的制定(Gastroenterology 2018),藉此拓展台灣此領域與國際的接軌。在跨國研究方面,除主導亞太十五國Asia-Pacific Colorectal Score應用研究(Gastroenterology 2016)外,尚參與多項跨國研究計畫(Gut 2011, GIE 2012, Am J Gastroenterol 2016 & 2019, GIE 2019,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 2021),提升了台灣在此領域的國際能見度。邱教授目前也是世界內視鏡組織大腸直腸癌篩檢委員會的亞太區主席與日本消化器內視鏡醫學會院士。

展望未來

近年團隊也正積極探索如何將精準醫療的精神與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導入大腸直腸癌篩檢與預防的場域。

 

TOP

林水龍
林水龍醫師

傑出研究獎

台灣在近二十年來的末期腎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 ESKD)發生率與盛行率皆名列世界前茅。雖然經由控制血糖、血壓、與使用抑制血管張力素訊息活化的藥物可以延緩多數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惡化,但仍無法完全防止CKD惡化,腎性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的併發症。雖然ESKD患者可借助透析治療來維持健康與工作能力,但其中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病患的腹膜會發生漸進性纖維化,有些病患會發生包囊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林醫師的研究以慢性腎病為核心,專注於如何防治腎臟纖維化,促進腎臟組織再生,尋找慢性腎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病因,開發復原促紅血球生成素製造的治療,與防止腹膜透析的腹膜纖維化。研究成果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不僅發表於傑出期刊,包括JCI, PNA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ASN, 與Kidney International等,也寫入The Kidney等的教科書,並獲得科技部105年度傑出研究獎,台灣腎臟醫學會陳萬裕教授學術基金會108年度傑出研究獎。這些研究成果正逐漸轉譯成未來臨床上可能使用的治療。

TOP

廖偉智醫師醫師
廖偉智醫師

醫療技術創新獎組

廖偉智醫師為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教授,研究主軸為胰臟癌的預防、早期診斷與治療。

胰臟癌為台灣第七大與美國第三大癌症死因,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電腦斷層攝影 (CT) 是偵測胰臟癌的主要工具,然而早期胰臟癌在 CT 上難以辨識,約四成小於 2 公分的胰臟癌被遺漏,錯失治療契機。判讀醫師的經驗與工作量也會影響判讀的正確性。由於存活率隨腫瘤增大快速下降,亟需能提升偵測胰臟癌之能力的輔助工具。

為了解決早期胰臟癌難以偵測的困境與漏診的嚴重後果,廖偉智醫師所領導的台大醫院團隊與台灣大學合作開發出全球首創的自動化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可分析 CT 影像中是否有胰臟癌並指出腫瘤位置。臺大醫院研究顯示 「助胰見」能提升偵測肉眼難見的早期胰臟癌的能力,對小於 2 公分的胰臟癌敏感度達 92.1% (Lancet Digital Health 2020)。以全民健保全國資料驗證顯示「助胰見」偵測胰臟癌的正確率達 91.4%,足證其準確性與可靠性 (Radiology 2022)。

自動化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流程圖

「助胰見」 具備能偵測肉眼難見的早期胰臟癌之獨特優勢,可輔助醫師判讀腹部CT影像以減少遺漏,目前已取得中華民國與美國發明專利,也獲得台大醫院傑出研究獎與國家新創獎,將進一步申請醫療器材軟體認證,以廣泛應用於日常醫療來提升胰臟癌之早期偵測,幫助病患與醫師把握治療契機,改善胰臟癌治療成績。

TOP

蔡丰喬
蔡丰喬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獎組

蔡丰喬醫師於台大醫學系畢業,隨後于美國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取得癌症生物學 (Cancer Biology) 博士。現為台大醫院 (以下簡稱「本院」) 內科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並擔任台大醫學院藥理所助理教授。自學生時代至今,蔡醫師持續接受本院同仁指導與協助,共同進行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研究;其研究主題自「微生物與肝臟疾病」開始、逐步橫跨至「系統生物學」與「跨領域轉譯醫學」,成果發表在眾多頂尖與傑出期刊,兼具廣度與深度。他的具體研究事蹟簡述如下:

  1. 微生物與肝臟疾病:蔡醫師在醫學生與住院醫師時期,在本院肝膽胃腸科醫師 (包括王錦堂、許金川、賴明陽、高嘉宏、吳明賢與陳健弘等教授同仁,以及陳定信院士與陳培哲院士) 的指導下,研究 (1) 新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 (Blood 1996),(2) 免疫抑制與 B 型肝炎病毒活化的因果關係 (Dig Dis Sci 2006),(3) 病毒性肝炎導致的年輕型肝癌 (J of Viral Hepat 2007),以及 (4) 化膿性肝膿瘍的臨床流行病學 (Emerg Infect Dis 2008) 與致病機轉 (J Clin Microbiol 2008)。對病毒性肝炎、肝癌與化膿性肝膿瘍等重要疾病的了解,做出貢獻。
  2. 系統生物學與「合成阻動」:蔡醫師隨後至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逐步踏入系統生物學 (Systems Biology) 領域。他整合「自動化螢光活細胞影像平台」與「電腦化影像定量技術」,研究癌症轉移與血管新生時,鈣離子平衡如何影響訊息傳遞 (Curr Biol 2012. Nat Cell Biol 2014),造成疾病。蔡醫師更以此整合模式,與世界知名科學家合作研究細胞力學 (Nat Cell Biol 2012)、細胞週期 (Cell 2013)、幹細胞 (Science 339:1445-8, 2013) 與唐氏症訊息整合 (Mol Cell 2013) 等領域,在細胞病生理上,產生許多重要突破。

    回國後,蔡醫師在本院硬體支援與同仁協助下,持續以整合性影像平台,進行系統生物學研究。他受到現有臨床治療的「合成致死」策略 (Synthetic Lethality) 啟發,提出嶄新的「合成阻動」觀念 (Synthetic Dysmobility) (Sci Adv 2021)。並以此想法,進行高通量 (High-throughput) 基因與藥物篩選,找出癌症轉移與血管新生時,細胞遷移所需要的訊息系統。蔡醫師近期已將其中最先發現的 STK40-YAP-MAPK 系統發表,並正在積極研究此篩選發現的其他系統。預期將可透過這些系統的整合,找出新型治療模式,控制癌症轉移、導正血管新生。

  3. 跨領域轉譯醫學:蔡醫師也透過系統生物學模式,與本院同仁合作轉譯研究。包括與心臟科和腎臟科合作鉀-鈣平衡如何影響心律不整與腎上腺瘤、與婦產科合作鈣離子如何影響胎盤疾病與卵巢癌、與牙科合作頭頸癌侵犯轉移之訊息控制 (Oral Oncol 2019, Oral Oncol 2021)、與內分泌科和眼科合作甲狀腺眼病變的脂肪分化 (Ocul Immunol Inflamm 2021)、與新陳代謝科合作糖尿病之血管發炎病生理 (Transl Res 2018, Sci Rep 2018) 等,均有所成。預期這些研究,將可使系統生物學逐步應用到臨床疾病上,為民眾健康帶來更大的福祉。

    總合來說,蔡醫師的研究從微生物與肝臟疾病出發,逐步橫跨到細胞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方向則是從臨床疾病開始,探討基礎科學層面的病生理機轉,再回歸臨床轉譯應用,成果逐步展現,實為本院在研究上的重要資產。期待蔡醫師未來持續努力,在科學研究上求得更大的突破,造福人群。

TOP

葉志凡
葉志凡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獎組

葉志凡醫師畢業於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並於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取得博士,目前任職於台大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其中動脈粥狀硬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目前動脈粥狀硬化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風險因素的控制,而非治療血管本身;此外,目前的治療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改善仍不盡理想。動脈粥狀硬化好發在血管彎曲和分叉的區域,主要是因為血流在彎曲和分叉處會產生擾流,擾流會刺激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生成,因此了解擾流如何透過機械傳導性機制調控內皮細胞功能十分重要,也可藉此設計出針對內皮細胞中,受擾流刺激並透過機械傳導調控的蛋白作為新型治療手段。

葉醫師師從台大醫學院藥理所楊鎧鍵教授,研究方向著眼於動脈硬化的分子機轉,他發現一個新型內質網蛋白thioredoxin domain containing 5 (TXNDC5) 在血液擾流誘導的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TXNDC5主要是破壞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酵素 (eNOS) 的穩定性,導致內皮功能異常,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葉醫師進一步整合奈米微粒及內皮特異性啟動子驅動的 CRISPR/Cas9 系統,證明標靶性剔除內皮細胞中的Txndc5可增加eNOS蛋白的表現並減少ApoE-/-小鼠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驗證了TXNDC5是可作為治療動脈粥狀硬化的標的 (Sci Adv. 2022 Jan 21;8(3):eabl8096)。

為了進一步開發奈米微粒技術做為治療動脈硬化的新型治療工具,葉醫師也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方勻教授的團隊合作,利用奈米微粒結合靶向VCAM-1的接合蛋白,攜帶microRNA-92a抑制劑,達成專一性的靶向發炎內皮細胞來治療動脈粥狀硬化,這項研究著實帶來新的動脈硬化治療策略,並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2021 Dec 14;118(50):e2114842118)。此外,葉醫師跟方教授也進一步合作研究內皮細胞代謝對於其功能的影響,利用單細胞代謝量測影像,了解糖解作用 (glycolysis) 是提供給內皮細胞活化、移動跟收縮的能量來源,此項研究對於單細胞功能的研究帶來更多的工具,且對於內皮細胞代謝提供能量的機轉有更深的認知 (Nat Metab. 2021 May;3(5):714-727)。葉醫師與楊鎧鍵教授近期也與藥理所魏子堂助理教授合作,探討大麻對心血管的影響,證實大麻受體拮抗劑Genistein可以降低大麻造成的血管內皮發炎 (Cell. 2022 May 12;185(10):1676-1693.e23)。

葉醫師致力於動脈硬化心臟病的相關研究,多次獲得國內外研究獎項,包括2020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青年醫師研究獎首獎及2021年動脈硬化國際研討會青年研究獎。葉醫師的研究著重在動脈硬化的機轉跟治療,期許能提供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新型治療,改善病人的預後,降低社會成本負擔。

TOP

建立者:系統管理者  建立日期:2022/07/15 15:14:26
更新者:系統管理者  最後更新日期:2022/10/24 10: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