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2024
內容
獲獎人 獎項
研究卓越團隊組

早期肺癌治療團隊

陳晉興教授領導之早期肺癌治療團隊專注於早期肺癌治療,涵蓋臨床手術和基礎科學兩大領域,致力於為肺癌病患提供安全、有效且有良好預後的治療方法。

臨床手術 該團隊提升了臨床技術,突破傳統手術限制,研發出外科微創手術技術,為廣大肺癌患者提供治療機會。

  • 單孔胸腔鏡手術:該團隊將傳統肺癌開胸手術發展為三孔胸腔鏡、迷你胸腔鏡,至單孔胸腔鏡手術,手術傷口僅約2公分。
  • 術中免氣管插管:自2009年起,該團隊研發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利用靜脈麻醉結合胸腔內迷走神經阻斷術及肋間神經阻斷術,使得免氣管插管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節切除術及全肺切除術變得安全可行。

這些技術的優點包括減輕術後不適、降低手術風險、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每年該團隊為超過1800例肺癌患者提供微創手術,其中包括許多海外華人患者,手術品質廣受肯定。我們發表了51篇國際期刊論文,出版1本國際英文版教科書,並受到來自歐亞各國胸腔外科醫師的學習觀摩邀請。陳晉興教授更受邀在多個世界級研討會上進行專題演講,展示台灣在早期肺癌治療的卓越水平。

精準手術結合基因定序 該團隊結合了精準醫療基因定序技術,顯著改善肺癌第四期患者的治療效果。病患在服用標靶藥物後腫瘤縮小,可考慮進行手術切除病灶,提高生活品質。這項策略優於單純標靶藥物,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相關研究成果於2022年刊登於《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基礎科學 該團隊參與台美癌症登月計畫,通過蛋白質體學分析非吸菸者肺癌的分子標記,首次揭示台灣肺癌和APOBEC突變特徵的關聯性,並發現新的亞型肺癌,提供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方向。這些研究成果於2020年發表在《Cell》期刊上,成為當期封面。截至目前被引用次數超過140次。

陳晉興教授因這些貢獻榮獲112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這不僅是對陳教授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團隊的認可。

未來目標 該團隊的下一階段目標是整合台灣地區的肺癌臨床試驗,建立台灣肺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Taiwan Lung Cancer Consortium),協助本土和國際藥廠及醫材廠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加速台灣肺癌臨床試驗和轉譯研究的進展,改善肺癌患者的治療與預後。

此聯盟包括台灣各地的醫學中心,定期舉行聯盟例會,共同推動台灣肺癌臨床試驗的發展和實踐。這將加強台灣在肺癌治療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先進的治療選擇。

團體照

 


婁培人 醫師

研究傑出組

婁培人醫師參與了與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及中研院的合作,共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鼻咽癌多發性家族世代(1996~2004),一系列研究中發現血中陽性EBV抗體在鼻咽癌病例的家庭成員中甚為普遍(Int J Cancer 2004),家族傾向和陽性EBV抗體都是鼻咽癌的重要危險因子(Am J Epidemiol 2011 ),EBV VCA 和EBNA1 IgA抗體在鼻咽癌篩檢中具有高靈敏度(Clin Cancer Res 2011),多發家族的未受影響親屬血中抗EBV EBNA1 IgA 陽性率高(Br J Cancer 2012),以EBV IgA 抗體作為鼻咽癌篩檢的信效度(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4),多發家庭小孩的出生順序和鼻咽癌風險呈正相關(Int J Cancer 2016),以及該世代家庭成員15 年來的癌症模式(Cancer 2021)。

    為了開發更好的EBV抗體平台來篩檢和早期診斷鼻咽癌,婁醫師也針對鼻咽癌相關的EBV抗體進行了 ELISA 篩選(J Med Virol 2013)。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血中具有高濃度的B細胞EBV中和抗體及EBV gp350抗體者具有較低的鼻咽癌風險(Clin Cancer Res 2016)。進一步研究發現了不同個體針對EBV蛋白的抗體庫之變異模式 (J Infect Dis 2018),以及血中能預測鼻咽癌高危險個體之EBV抗體(J Gen Virol 2018)。婁醫師團隊接著開發了一個用於早期檢測鼻咽癌的EBV抗體平台(Clin Cancer Res 2018),也鑑定了與B 細胞免疫相關的 EBV 序列 (Int J Infect Dis 2022),並對 EBV 相關惡性腫瘤中 EBV 蛋白質組的體液免疫反應進行了比較分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23)。這些研究和結果為我們了解鼻咽癌病例和未受影響的多發家庭成員的 EBV 血清學奠定了基礎,並有助於為鼻咽癌設計更好的EBV抗體診斷平台。

    我們知道遺傳和環境因素均可能導致鼻咽癌的發生,婁醫師團隊發現攝取植物維生素、鮮魚、綠茶和咖啡可降低鼻咽癌風險(PLoS One 2012),並發現一種與鼻咽癌風險呈負相關的飲食模式(PLoS One 2016 )。在遺傳因素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在 CLPTM1L/TERT 基因中與鼻咽癌相關的新位點(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6),進一步針對鼻咽癌家族的全外顯子定序揭示了可能與鼻咽癌相關的新基因變異(Sci Rep 2019)。為了更了解遺傳和環境因子對鼻咽癌發病的相互作用,婁醫師結合了台灣的6家醫學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建立新的病例對照研究世代(GxE研究,2010~2014)。從這個研究中,我們發現端粒長度的維持在鼻咽癌致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9),並且超過 90% 的吸菸者對鼻咽癌風險的影響是透過EBV VCA IgA抗體介導的(Cancer Med 2020)。在此同時,香港的一項研究中顯示血中持續陽性的EBV DNA可以辨識高風險地區的鼻咽癌患者(NEJM 2017),而在台灣或其他中度風險地區以 EBV DNA作為鼻咽癌篩檢工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則仍然沒有定論,而且文獻中並沒有直接比較EBV DNA和抗EBV抗體二者在鼻咽癌篩檢功效上的表現。婁醫師使用 GxE 研究樣本直接比較這兩種EBV相關篩檢方法的表現和操作可行性,結果發現EBV DNA和抗EBV抗體在篩檢早期鼻咽癌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EBV DNA在診斷晚期鼻咽癌方面則優於抗EBV抗體。這兩種方法的陰性預測值非常好(接近100),而陽性預測值(PPV)則取決於當地鼻咽癌的盛行率;在台灣這兩種方法具有相似的 PPV (J Clin Oncol 2023)。這些研究和結果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導致鼻咽癌發生的遺傳和環境因素,並有助於未來設計更好的EBV DNA和抗EBV抗體平台用於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由於婁醫師在鼻咽癌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他參與制定了COVID-19 大流行期間鼻咽癌篩檢和監測的國際共識(Lancet Oncol 2022)以及高風險和中度風險地區鼻咽癌篩檢的模式與方法的建立(J Natl Cancer Inst 2023)。

    除了鼻咽癌的相關研究之外,婁醫師臨床上致力於頭頸癌的診斷與治療,也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臨床和轉譯研究論文。

 

 

TOP


王宗道 醫師

研究傑出組

王宗道教授在高血壓、醫學AI骨盆腔介入治療三大研究主軸均有全球性突破成果,並獲選為World’s Top 2% Most-Cited Scientist (Stanford-Elsevier, 2023)

1. 高血壓相關研究:王教授在高血壓領域研究/發表可分血壓臨床管理策略、腎動脈去神經術、血壓/血行力學研究/儀器開發三方面。

1.1 臨床管理策略

1.1.1 王教授於2011年融合美、歐等國際高血壓學會對居家血壓量測推薦,首創提出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王教授將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導入由其領銜/總主筆之2020居家血壓台灣共識(Lin HJ, Wang TD, et al. Acta Cardiol Sin 2020)及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Wang TD, et al. Acta Cardiol Sin 2022),此兩份共識文件均獲高度引用(>10/ & 30/)及國際高血壓學界認可,並獲邀請撰寫722原則之Review article (Lin HJ, Wang TD, et al J Clin Hypertens 2022;24:1161-1173.)。王教授亦帶領亞洲高血壓研究者進行全亞洲居家血壓使用狀況研究(Wang TD, et al. Hypertens Res 2023;46:1638-1649.),引領以居家血壓落實血壓管理理念。王教授領銜台灣參與國際高血壓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舉辦的May Measurement Month (MMM)全球活動,將台灣收集MMM約七萬筆血壓測量資料整理,比較全球高血壓指引對診室血壓測量值計算之不同建議,提出引領世界診室血壓之ALT (Averaging the Lowest Two [SBP])算法(Lin HJ, Wang TD, et al. JAMA Network Open 2020)。722及ALT均為全球首創,亦為臨床指引採用。

1.1.2 王教授與團隊參與多項全球高血壓臨床藥物試驗,並曾擔任鹽敏感高血壓藥物試驗全球總主持人(Wang TD, et al. Hypertension 2017;69:32-41. Citations: 80),也有數十篇高血壓相關文章發表。此外,王宗道教授與對岸及日本高血壓研究者共同發起並執行的亞洲首個大型年長者血壓目標介入研究STEP Trial,探究年長者血壓控制理想目標,於2021年8月於歐洲心臟學會ESC以Late-breaking trial發表,結果同步刊登於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Zhang W,…Wang TD,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5:1268-1279. Total citations: 254; 130篇/年),王教授為Trial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亦為文章第一並列作者;STEP trial明確證明在8,511位亞洲高血壓病患,收縮壓降至<130 mmHg相較≥130 mmHg能減少26%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王教授結合全台高血壓研究者修訂之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亦據此將沿用三十年之高血壓定義下修為≥130/80 mmHg,領先全亞洲及歐洲。王教授團隊並分析SPRINT研究原始資料,證明對於中低心血管風險病人,過度過快降血壓(收縮壓下降>40 mmHg)可能增加死亡風險(Pan HY, Wang TD, et al. J Hypertens 2022),此治療重要觀念亦收錄於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

1.2 腎動脈去神經術(renal denervation, RDN)

王教授不僅獲聘該手術全球指導員(proctor/advisor),並領先全球領銜發表台灣及亞洲RDN共識(Wang TD, et al. Acta Cardiol Sin 2019; Kario K, Wang TD, et al. Hypertension 2020),亦首先發表台灣RDN治療臨床成果(Lee CK, Wang TD, et al. Acta Cardiol Sin 2019;35:618-626.)。王教授更領先全球發展以腎動脈電刺激血壓反應作為腎動脈去神經術的術中消融成功與否指標,證明能以此準確預測術後降壓效果,為RDN治療的重大突破(Huang HC, Pan HY, Wang TD.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23;16:e012779),全球醫療器材龍頭Medtronic亦和王教授共同執行相關臨床試驗。

1.3 血壓/血行力學研究

王教授團隊分別與台大電機系、台大機械系、中央電機系、聯發科及歐姆龍進行多項合作,以wearable device記錄之PPG/ECG訊號分析、PPG/ECG預測PWV、血壓成果均已於國際學會發表,亦獲台灣專利。相關研究/文章包括開發穿戴裝置pressure-sensing array (Huang KH, Wang TD, et al. Sensors 2019;19:848)、獨創之PPG訊號拆解推估分析演算法(Tsai PY, Wang TD, et al. Sensors 2021;21:4315; 獲台灣專利TW I790112 B, Jan 11, 2023; 美國專利申請中)、以穿戴式壓脈帶手錶與不同臨床血壓量測模式於血壓居家管理之一致性、偵測率比較(Pan HY, Wang TD, et al. Hypertens Res 2024. doi: 10.1038/s41440-023-01539-w.)等。相關成果榮獲科技部2022年未來科技獎19屆國家新創獎、2023國科會未來科技獎及生策會第20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Algorithm for 24-hour Blood Pressure Estimation by Smart Watch /用於智能手錶之24小時日夜間血壓估測系統)。

2. 多模組心血管影像/生理資訊大資料庫建立及全方位AI工具開發:

2.1 多陣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MDCT)係革命性冠狀動脈疾病診斷工具。王宗道教授自2007即與影像醫學部李文正醫師及醫工所陳中明教授合作,從冠脈斑塊性質非侵入診斷擴展到心包膜脂肪全方位評估,開啟以電腦斷層評估心包膜脂肪的全球研究新頁。我們領先全球發表局部心包膜脂肪量的重要致病意義(Wang TD, et al. JCEN 2009, citations 100; Wang TD,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0, Citations 78),也被後續研究證實我們觀測的正確性。亦受邀發表review article、editorial文章、及書本章節。

2.2此領域另一研究高峰係王教授擔任總主持人爭取到科技部(107-109)年跨院(台大暨八大醫學中心)心臟影像大資料庫建置及AI發展專案計畫。在結合台大醫工所、應用數學系、Nvidia、EBM及醫療團隊下,王教授團隊已開發出將核醫及冠脈CTA自動結合AI模型、冠脈CTA血管自動分割AI模型(TaiCAD-Net)、胸腔冠狀動脈鈣化自動分類AI模型(CAC reader)、胸腔電腦斷層心臟/主動脈自動分割AI模型(HeaortaNet)、及利用HeaortaNet分析健保影像大資料庫建構以影像參數預測國人心血管風險工具等成果。這些成果已於各大型影像/心血管學術(ESC, ESH, MICCAI, MIDL, etc.)會議發表,亦獲得ESC 2019 digital health最佳論文及MICCAI 2020冠狀動脈自動分割全球競賽(ASOCA)獲獎。HeaortaNet為第一個獲台大醫院院內審查通過於影像醫學部落地使用的研究團隊自行開發AI模型,亦為第一個獲健保署邀請使用於健保署全國影像資料庫並開展心血管風險預測合作研究的AI模型(已簽訂MOU)。HeaortaNet榮獲科技部2021年「未來科技獎」及第18屆國家新創獎肯定,TaiCAD-Net亦獲得202118屆國家新創獎後續開發的『TruePlaque-Net』為現今唯一可全自動去除鈣化干擾之精準冠狀動脈狹窄偵測與程度評估AI模型,並榮獲2022年第19屆國家新創獎

3. 整合影像學、心導管及泌尿科的創新骨盆腔介入治療:自2013年起,王宗道教授協同影醫部李文正醫師、泌尿部張奕凱醫師將MDCT角色推廣至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vasculogenic erectile dysfunction)診療,同時進行領先全球的全方位心導管介入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這是革命性的醫療突破,治療後十二個月仍有六成病患維持有效性(Wang TD,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4; Wang TD, et al. J Endovasc Ther 2016; Wang TD, J Endovasc Ther 2018; Wang TD et al. J Clin Hypertens 2020)。王教授亦將逾六百位病患的MDCT及自創的血管分段系統、骨盆腔動脈介入治療對排尿功能影響、血管介入治療支架再狹窄結果、及使用藥物塗敷氣球治療結果作系列發表,受邀於各大國際心臟/泌尿學會發表(TCT, EuroPCR, VIVA, APSC, EAU, ISSM, ESSM, APSSM, ESH, ISH, etc.),亦曾多次進行示範手術。自2022/10起,王教授與瑞士MedAlliance公司正進行全球首個以新型塗藥球囊治療骨盆腔動脈狹窄造成勃起障礙之臨床試驗(NCT05362994)。此項骨盆腔動脈介入治療對勃起障礙、下泌尿道症狀、間歇性跛行的開展是醫學嶄新突破,相關AI模型研究亦次第進行。

TOP

 

方啓泰 醫師

研究傑出​組
 

方啓泰醫師為本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與本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同時擔任衛生福利部暨國立臺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與教育中心執行長。他長期專注於新興傳染病的研究,該領域因病原體的快速變化及傳染病對社會的重大衝擊,具有獨特的挑戰性與重要性。

過去二十年間方醫師針對影響全球和臺灣社會最重要的傳染病,包括:HIV、克雷伯氏肺炎桿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結核病 (TB)、流感 (Influenza)、COVID-19與Mpox 等,都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表現傑出。獲得的榮譽包括:十大傑出青年 (2004)、臺灣感染症醫學會傑出研究獎 (2005)、青杏醫學獎 (2010)、科技部傑出學者養成計畫 (2013-2015)、國科會及教育部大專校院研究獎勵 (2019, 2022, 2023, 2024)。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許多卓越與傑出國際期刊,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eClinical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 Journal of Hepat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are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他與國際合作的研究成果也刊登在Lancet 與 Lancet Global Health,皆具突破性創見與重要貢獻。以下介紹方醫師最具影響力的重大發現:

改變全球HIV防治政策:HIV “治療即預防的發現

方醫師透過分析臺灣HIV監測數據發現:1997年全面導入高效抗HIV病毒藥物治療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使HIV傳播率降低了53%,這個發現首度揭示了 “HIV治療即預防” 的革命性觀念,並在2011年被國際性隨機對照試驗HPTN052 所證實,進而改變了全球HIV防治政策,從過去強調使用保險套等行為介入措施,轉變為著重早期開始ART治療使病人不再具傳染性。方醫師進一步研究發現:早期開始ART 不僅使感染者有接近一般健康人群的長期存活,同時對社會具有極高的成本效性。他也透過研究釐清HIV合併B肝與A肝病毒感染的治療及預防策略等關鍵議題,並證明:例行自願HIV檢測在促進早期診斷以早期開始ART的高效性、及早期診斷大幅增加HIV感染者的健康壽命年數。這些研究提供實證進一步支持 “HIV治療即預防” 的政策方針,此防治政策自2018年以來使臺灣的新HIV診斷病例數持續減少,朝向消除HIV的目標邁進。

發現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全球新興致病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重要的社區感染症,發生率已超越 HIV。方醫師率先建立動物實驗模式,證明此種菌株具有極高毒性,首次發現了高毒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 (HvKp),徹底改變醫界對Klebsiella pneumoniae化膿性肝膿瘍致病機轉的觀念,由之前認為以宿主疾病為主因,轉變到以細菌毒力為主因。方醫師進一步利用基因體學方法,發現了HvKp造成眼內炎與腦膜炎的分子標記magA基因,並闡明其分子機制為K1莢膜多醣聚合酶、發展出識別K1和O1型菌株的分子診斷方法,進而有助於HvKp的快速診斷及改善臨床預後的預測。方醫師研究HvKp的致病機轉和開發分子診斷方法,引起全球對HvKp的關注,促使美國、歐洲、與中國等地區進行監測和研究,證實HvKp是具有公共衛生重要性的全球新興致病菌。

改變臺灣TB防治觀念:從被動治療患者到主動預防傳播

2000年代初TB再度成為重要的公衛問題。方醫師與疾病管制署合作,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近期傳播在臺灣TB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顯示只被動治療自行求醫的病患並不夠,需加上主動預防傳播。此發現改變了臺灣TB防治觀念,從原本僅治療活動性結核病人,擴大到疫調篩檢及治療潛伏感染以切斷傳播鏈。方醫師團隊更率先發現:兒童接種卡介苗後保護效力可持續數十年,此發現促使政府繼續推行卡介苗接種。這些成果不僅是TB流行病學的重要進展,亦為國家結核病防治計劃的關鍵決策提供實證。該計劃已成功將臺灣TB發生率從2005年的每十萬人 72.5例降至2022年的28.2例,並朝向消除TB的目標邁進。

精進Influenza防治策略:從疫苗到抗病毒藥物

幼兒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但常規流感疫苗對幼兒保護效果不佳。含佐劑流感疫苗是具潛力的新一代候選疫苗。不過臨床試驗結果出現矛盾與不一致。方醫師領導團隊對這些臨床試驗數據進行統合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前的免疫經驗是影響流感疫苗成效之極為重要、但過去一直被忽略的關鍵因素。此外,方醫師團隊發現吸入性 zanamivir 預防流感重症的效果不亞於口服Oseltamivir,因此可作為第一線抗病毒治療以降低Oseltamivir抗藥性產生的機率,將全身吸收率較佳的口服 Oseltamivir保留給流感重症住院病人,以最佳化抗病毒治療效果。

擬訂臺灣與南韓COVID-19防疫策略: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方醫師自疫情開始即擔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諮詢委員,以數理模型分析流行病學資料,發展出全民戴口罩、採檢隔離、疫調匡列與邊境管制的組合策略,將COVID-19 的基礎再生數R0降至1以下,有效阻斷境內傳播。此策略獲行政院採用,使臺灣於2020–2021間在未封城的情況下,長期維持本土零確診與經濟繁榮,方醫師因此被指揮官核定為防疫有功人員。他並協助南韓政府制定類似防疫策略,在四週內迅速控制2020年初大邱市爆發的大規模COVID-19疫情。

Mpox防治策略:發現衛教與疫苗接種的協同作用

2022年Mpox疫情傳播迅速,及時接種疫苗成為各國需面對的困難挑戰。方醫師領導跨國合作團隊以數理模型分析美國Mpox流行病學資料,發現衛教與疫苗接種之間具有強大的協同作用:衛教提高民眾風險意識、降低危險行為,迅速減緩病毒傳播,可爭取到更多時間讓民眾逐一接受疫苗接種。這項重要創新發現對於Mpox及其他可用疫苗預防之新興傳染病提供關鍵性的防治策略指引。

 

TOP


陳達慶 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組

陳達慶醫師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及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並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眼科完成臨床研修醫師與博士後研究員訓練,目前任職於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暨臨床副教授。

陳醫師致力於眼科視覺神經與視網膜退化機轉、基因醫學、與再生醫學合併組織工程之研究,主要針對希望改善 (1) 先天基因缺陷而導致感光細胞及上下游神經細胞元退化之致盲病患;以及 (2) 後天各種內源及外部傷害而導致視神經萎縮之致盲病患 的診治與預後。

針對先天性基因缺陷之疾病,陳醫師團隊與基因醫學部合作,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發展高效率、可信賴的基因診斷平台,建構台灣本土視網膜基因疾病資料庫 (NPJ Genom Med. 2021);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索本土重要致病基因中基因熱點、病患表現型、與疾病病程變化之模型推估 (Retina. 2022; 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2; Orphanet J Rare Dis. 2024等);再透過結合深度學習之眼底影像分析,建構早期疾病偵測模型(J Digit Imaging. 2021) 與找出預測病情退化活性之生物標記(Retina. 2022),更探索發現能透過血中的代謝體模組分析,達成患病家族成員間之非侵入性偵測與鑑別診斷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上述系列成果協助了我們在臨床上病情的預測、控制、及基因治療候選人之篩選,從而成功帶動台灣接軌基因治療之可能,於2021年完成東亞暨台灣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首例病患手術後追蹤迄今已超過三年,病患有明顯夜盲改善且病情穩定,後續本院也持續接軌數個基因治療相關之國際臨床試驗,並力求顯微手術上之精益求精。

針對後天性視神經退化萎縮疾病,陳醫師團隊於臨床端分析各種重要視神經疾病之危險因子與治療相關預後(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0 & 2023; Genes,2021; Transl Vis Sci Technol. 2021等),進一步思考跨領域合作尋求新治療開發之機會,包括與工研院團隊合作利用ROCK Inhibitor (E212),降低急性期氧化壓力在動物模型上證實有效治療俗稱眼中風的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21);與台大工學院及中研院合作針對視神經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證實生物相容性支架 (包括聚苯基麩胺酸系列polybenzyl glutamate) 有助於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株之良好視神經分化、軸突生長、與神經電生理表現(Macromol. Biosci. 2018;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2019; Int. J. Mol. Sci. 2019; JTICE. 2023等),於2021年獲得中華民國專利後,持續統合上述概念,近期再突破材料性質,透過新一代加入高附著性水膠生物相容材料,經動物實驗證實可透過手術顯微注射後,附著於視網膜內表面,可攜帶抗氧化性質藥物進行視神經細胞元治療以減少損傷 (Advanced Science. 2024),期能持續努力整合成為臨床治療的基礎,順利進展到人體試驗。

陳醫師也在近年中屢獲學術肯定,包括中華民國科技部 (現國科會) 吳大猷紀念獎 (2021);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8 & 2024);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年會手術影片獎 (2020),國科會多年期優秀青年學者研究獎助等。除了自身的研究成績,陳醫師也致力團隊合作並樂意與同仁分享、共同成長,在台灣大學及台大醫院推薦之下,獲選擔任「台灣-史丹佛生醫創新平台」種子教師 (2022),完成培訓後除了在台灣大學協助開立 NTU-Biodesign生醫創新系列課程,現並於本院兼任尖端醫療發展中心執行秘書及醫學研究部兼任主治醫師,協助院方及校方推廣醫療創新教育,著重於醫材開發與專利相關事務。

TOP


陳偉武

 

年輕優秀研究組

陳偉武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即在台大醫院內科部擔任住院醫師。之後為腫瘤醫學部研修醫師以及為台大雲林分院主治醫師。陳醫師於2013年至加拿大多倫多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 接受臨床試驗的fellowship 訓練並於 2014 年學成歸國。回國後即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擔任主治醫師。目前也是台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的臨床助理教授。陳醫師目前在臨床上的研究著重在兩部分 (1) 罕見癌症惡性肉瘤的研究 (2) 乳癌病患腦部轉移之治療。

 

肉瘤相關臨床貢獻以及研究成果
肉瘤在成人約占固體腫瘤的 1%,但是因為其可能會生成於任何的器官以及包含了超過一百種以上的組織型態,所以在臨床的治療上更是困難。陳偉武醫師在回國後,在楊榮森教授以及洪瑞隆教授帶領下創建的台灣第一個含括全身各部位肉瘤的多專科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肉瘤多專科每年討論的病例數已超過兩百例。為了更加提升肉瘤病患的照顧以及治療品質,陳醫師亦在2023年申請成立台大醫院惡性肉瘤卓越中心,也獲得台大醫院A1計畫的支持。在肉瘤的相關研究部分,陳醫師在各層面的研究成果,也打響台灣肉瘤研究的知名度。陳醫師與法國 Sarcoma 的權威 Prof. Jean-Yves Blay 合作,首先發現了在亞洲血管惡性肉瘤 (angiosarcoma) 的發生率遠高於歐美國家 (Cancer 2022)。他也領導其他亞洲國家的肉瘤專家合作發表了截至目前為止人數最多的晚期血管惡性肉瘤的研究 (Cancer Science 2021)。因為血管惡性肉瘤對於台灣肉瘤病患影響甚鉅,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結果,他發現台灣的肝臟血管惡性肉瘤DNA中帶有馬兜鈴酸影響的痕跡,可解釋為何台灣有較多的肝臟血管惡性肉瘤。在鄭安理教授以及楊志新教授的指導與鼓勵下,陳醫師也與本校醫學院永齡講座教授 Prof. Wolf Fridman 以及 Prof. Catherine Fridman-Sautes 合作分析肉瘤免疫微環境的組成以及對預後的影響。此研究陳醫師主動提出肉瘤雖然說組織型態多元,但是許多沒有driver gene 的不同組織型態之肉瘤,也可以將其合併分析其免疫微環境。此研究結果奠定了B細胞以及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 (TLS) 在免疫微環境中的重要性 (Nature 2020),至今已被引用次數高達 957次。後續與兩位教授合著的Review (2020 Seminars in Immunology; 202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也說明了現在不只在惡性肉瘤,TLS已經成為癌症免疫學中的重要指標。

 

為了讓台灣的肉瘤病患可以有更好的治療選擇,陳醫師也針對了兩種最常見的肉瘤 leiomyosarcoma 以及 liposarcoma 設計的合併使用標靶藥物 lenvatinib 以及化療藥物 eribulin 的第Ib/II 期的臨床試驗。這是亞洲第一個將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使用在肉瘤病患臨床試驗,且陳醫師對於早期臨床試驗的經驗也讓本試驗的試驗設計兼具了安全以及效率。試驗結果證實此兩種藥物合併使用不只安全性佳,整體治療效果也達到當初預設的效果:所有病患中有 20% 的病患腫瘤有達到顯著的縮小。中位數的腫瘤不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超過8個月而中位數整體存活時間也高達22個月。而且在本試驗中的生物指標轉譯研究部分,我們亦發現了併用此兩種藥物 (lenvatinib 以及 eribulin)可以增加腫瘤免疫微環境中樹突細胞的比例以及與 TLS 相關的細胞激素的增加。此研究讓我們對於標靶及化療藥物對於肉瘤中的腫瘤微環境的免疫相關影響又更進一步的了解。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2)。

 

陳醫師在肉瘤上面的成就也獲得國際同儕的肯定。在過去幾年,陳醫師分別是 2019年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Asia 以及 2022 年 ESMO Congress 的 Sarcoma Scientific Committee 的主席 (Chair)。他在 2023年以及2024年也持續是他也受邀到2023年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年會的 invited speaker。

 

乳癌腦轉移研究成果

自其為腫瘤醫學部的研修醫師開始,陳醫師便與盧彥伸教授一起針對困難治療的乳癌腦部轉怡病患尋找更好的藥物治療。利用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藥物可以造成所謂的 “血管正常化” (vascular normalization)進而增加化療藥物在腦轉移腫瘤內通透度的理論基礎,陳醫師以及盧教授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全新的藥物組合處方 BEEP (bevacizumab, etoposide and cisplatin)。與一般的標靶化療藥物組合不同之處在於,此處方刻意在 bevacizumab 注射後空出24小時的 window period 讓腫瘤中血管正常化 (BMC Cancer 2016)。在二期的臨床試驗中發現,使用BEEP後,即使乳癌腦轉移的病患即使已經對於全腦放射線治療無效,仍有高達76%的病患其腦部轉移腫瘤可以達到腫瘤顯著縮小(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5)。陳醫師研究 BEEP 使用在腦膜轉移乳癌病患的臨床經驗也觀察到了超越以前歷史成績的效果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20)。為了讓乳癌腦轉移病患可以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陳醫師以及盧教授設計了一個隨機分配的臨床試驗,比較先使用三個周期的引導性 BEEP 處方再用標準的全腦放射性治療是否能夠取代現行的全腦放射性治療標準治療 (A-PLUS study)。此臨床試驗也是全台灣各醫院乳癌專家合作收案的指標性試驗。在 118 位隨機分配的乳癌腦轉移的病患中,本研究證實了先行使用三個周期的 BEEP再接續使用全腦放射線治療,對於乳癌腦部轉移的控制時間有顯著的延長。此部分研究的重要性也獲得腫瘤界首屈一指的臨床期刊 JAMA Oncology接受於2024年出刊。上述的研究結果,BEEP處方目前已是台灣乳癌界針對中樞神經轉移的標準選擇之一。

 

陳醫師的傑出研究也讓其獲得許多國內外的研究獎項,包括 2022 年Japanese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JSMO) 的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from Asia-Pacific Countries、2023年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年輕研究者癌症研究傑出獎、2023年元大文教基金會醫師科學家等獎項。未來陳醫師在研究的路上將持續在肉瘤以及乳癌領域努力,提供病患更好的未來!

TOP


楊政憲 醫師

醫療技術創新組

楊政憲醫師於2000年日本進修返國後,為改善不孕症婦女的胚胎著床環境,設置門診無麻醉子宮鏡檢查及子宮鏡手術設備,並分析相關案例,研究成果包括:

  1. 使用原為診斷用途的門診子宮鏡,於術後二週內清除子宮鏡手術後的子宮腔黏連(Fertil Steril 2008)。
  2. 發現黏膜下肌瘤愈大、突出子宮腔程度愈多,會導致貧血愈嚴重(Fertil Steril 2011)。
  3. 觀察子宮內膜瘜肉、黏膜下子宮肌瘤、子宮中膈、及子宮腔黏連,在子宮鏡手術後傷口癒合時間,有助於不孕婦女瞭解術後何時可以開始不孕治療(Fertil Steril 2013)。
  4. 探討子宮內膜瘜肉在子宮鏡手術切除後,瘜肉復發的決定因素(Plos One 2015)。
  5. 分析各種子宮腔黏連在子宮鏡手術後,黏連再發的機率(BJOG 2016)
  6. 針對試管嬰兒療程中偶然發現子宮內膜瘜肉,可以先將胚胎冷凍,利用子宮鏡手術切除內膜瘜肉,再植入解凍胚胎,來達到比較高的胚胎著床率(Reprod BioMed Online 2017)。
  7. 對於少見但複雜的女性生殖道先天畸形,亦即子宮中膈合併雙子宮頸及陰道中膈,手術最大困難點是在保留雙子宮頸前提下,將二個子宮腔打通,後續才能切除子宮中膈。創新點在於使用Hegar dilator將雙側子宮頸擴張到12號,84%案例可因此成功打通雙側子宮腔並順利切除子宮中膈(J Minim Invas Gyn 2023)。

 

高風險案例,包括子宮頸外孕、剖腹產疤痕子宮外孕、胎盤殘留導致大量出血、罹患早期子宮內膜癌但想保留子宮後續懷孕等,都在楊醫師巧手之下成功治療。目前本院子宮鏡檢查及手術已成為國內轉診中心,並有多位病人遠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前來求診。

TOP

建立者:系統管理者  建立日期:2024/08/13 10:58:16
更新者:系統管理者  最後更新日期:2024/08/14 1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