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 | 2017年2月7日 |
標題 | 洪水來臨前 你我該知道的真相 |
內容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是好萊塢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所參與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希望能藉此喚醒大眾重視全球暖化即將為地球帶來的毀滅性影響。事實上,在地球史觀研究中,普遍接受地球曾經發生六次生物大滅絕,每次滅絕都造成生物種類及數量的急劇改變,科學家好奇並研究前六次滅絕的原因,也在設法避免第七次滅絕的早早發生。地球第七次的滅絕與全球暖化因素脫離不了關係,我們能做的是延緩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而這件事情,你我都能夠盡一分力、隨手做到。 地球暖化、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 地球暖化已造成北極冰帽冰層的融化,許多記錄片中的北極熊只能在浮冰上飄浮無法在冰原上肆意奔跑,因為冰原融化或冰層不夠厚;而過去深埋在30呎深冰層中的氣象探測線現在也都裸露攤在冰層上。地球暖化造成格陵蘭已融化掉數百立方公里的冰層,消失掉的厚度讓人難以想像。這些冰層所融化的水全流向海洋,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洋溫度也跟著改變,大自然的溫度調整能力變弱,使得氣候變遷,更甚者某些地區已出現極端氣候,如暴風雨、洪水暴漲、乾旱等,這些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二氧化碳與全球暖化的關係 是什麼因素造成全球暖化、冰層流失呢?主要是二氧化碳。工業化之後,許多經濟活動需仰賴石化燃料,如車、船、飛機、火車、食物生產、建造等,均不斷地燃燒許多燃料,也產出大量二氧化碳;我們都學過森林能分解二氧化碳,但人類的經濟活動為了種植經濟作物而大量砍伐雨林,這些種種早已超出地球所能處理二氧化碳的量。 1997年《京都議定書》由各國簽署碳稅及相關協議,目的是為了促成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分別對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國家,制定不同的碳排放標準,但遵守且依循的國家有限,尤其美國更是擔心這些環保議題的協議,會對其國內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協議中限制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的碳產出量,更是讓強國國力更強、弱者更弱,在世界貿易、國力間的競爭與環保議題上,一直難以取得天秤上的平衡。 工業化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 工業化之後不斷地燃燒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加上地球暖化使得溫度的變化,造成區域之間的氣流改變,無法讓空污消散掉,這些氣體污染物中的懸浮粒子,已經有非常多證據證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PM2.5是近來常聽到的名詞,它是2.5微米(μm)的懸浮粒子,因為體積很小,可以通過人類的鼻子、咽喉、支氣管和肺泡,更甚者會通過肺部影響其他器官,這是它可怕之處。從流行病學的證據可以看到PM2.5比較高的區域,其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的機會似乎也比較高;氣喘發作、肺部發炎的比率也會上升,甚至得肺部腫瘤的機會增加、死亡率也偏高。而本院蘇大成醫師的研究也發現PM2.5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血管內皮細胞變厚的發生率、身體內發炎激素的增加,都有相關。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PM2.5這隱形殺手,到底有多少人因為它而生病,甚至得到癌症?這在舉證上非常困難,困難在其因果關係的建立,它不像喝到農藥就立即有反應甚至死亡,具有明確的中毒因果關係。PM2.5的中毒概念是慢性微量的暴露而造成的傷害,這傷害常常是由流行病學發現第一個證據,看到PM2.5對於呼吸器官、心血管、腫瘤的疾病關係及危害。若以健康為出發點,PM2.5是值得管制的,應該讓流行病學的證據成為未來PM2.5管制的依據,至於該如何去管制,值得全民與施政者深思。 而要達到減碳,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包括節電節水、少喝寶特瓶飲料、不要燒香(紙錢)、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國家在碳排放量政策的制定及規範,但提及這些,也代表將限制了農、工、商的發展。要達到世界的共識,該以當責(Responsibility)從不同面向及觀點來分析,以未開發國家的觀點,當連飯都吃不飽時,怎能要求他們不燃燒廢電纜以取得裡面的銅線來賣錢呢?此時的戴奧辛毒物危害,似乎比不上經濟的重要性;從開發中國家的觀點,當經濟正在起飛、能夠讓人民從溫飽邁向富裕社會,此時怎捨得讓世界的工廠停工呢?從已開發國家的觀點,要這些既得利益者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競爭力,又有誰能真正盡責落實減少碳排放量? 夢還不醒,該來的就讓它來吧! 至於地球第七次的滅絕,現階段倒是不必害怕,因為發生的時間點可能在數百年後。地球好幾億年的歷史,從時間軸放大N個次方後,才會發現人類僅占其中的70或90年。我們從Before the flood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了警訊,應坦然面對,並嘗試以現有的能力及各種方式與全世界共同努力,以減緩可預期的第七次的滅絕。現在可以做的是重新思考我們要怎樣生活、如何珍惜資源、怎樣參與社會,一切由我們決定,這似乎是較為正面積極的態度;但若人類仍著眼在眼前的利益,那第七次的滅絕,該來就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