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複製連結
- 「維持性治療、更好的控制」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小兒部團隊)
- 臺大醫院研究新發現自體免疫機制,增加感染風險及嚴重性(內科部團隊)
-
2023
複製連結
- 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本院眼科團隊、台灣大學工學院團隊)
- 結合社區篩檢與人工智慧醫療系統,有效促進胃癌防治與幽門桿菌治療(內科團隊)
- 季節變化及PM2.5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健康(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團隊)
-
2022
複製連結
- 與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合作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獲得衛福部醫材許可(內科部團隊)
- 臺灣首家可提供CD19 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 (細胞治療中心團隊)
- 台灣首次研發基因治療罕見疾病AADC缺乏症,並成功技轉,獲歐盟EMA上市許可 (小兒部基因治療胡務亮教授團隊)
-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改善老年人神經認知功能,研究成果獲刊國際著名老年醫學期刊 (心臟內科團隊)
- 劃時代新疫苗有效預防嬰幼兒腸病毒重症 (小兒感染團隊)
-
2021
複製連結
- 加速改變全球心肌梗塞診斷流程研究榮登頂尖期刊 (急診醫學部李建璋醫師團隊)
- 劃時代新藥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朱家瑜醫師研究團隊)
- 國際級的阿茲海默症血液檢驗方法利用超導科技所開發出超靈敏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 (神經部邱銘章醫師團隊)
- 新冠肺炎疫苗混打接種成果 (感染科研究團隊)
- 肺癌免疫治療新策略,去甲基化藥物促進γδT細胞抗癌療效 (蔡幸真醫師研究團隊)
-
2020
複製連結
- 胃癌防治新26準則榮登Gut醫學雜誌 (幽門螺旋桿菌研究團隊)
- 「單孔無管,精準定位」胸腔鏡手術及保持肺部健康研究 (肺癌手術團隊)
- 慢性B型肝炎停藥後肝炎復發風險研究 (肝炎中心團隊)
- 內質網蛋白作為肺纖維化新型治療標的提供治療新方向 (內科部楊鎧鍵醫師研究團隊)
- 調控腎臟細胞記憶防止急性腎損傷進展至慢性腎臟病之突破性成果 (腎臟科林水龍醫師、朱宗信醫師與周鈺翔醫師研究團隊)
-
2019
複製連結
- 「高速次世代基因診斷輔助系統」快速確診精準治療 ( 基因醫學部、小兒部、資訊室與臺灣大學生醫電資所研究團隊)
- 臺大AI-SWAS-智慧術後傷口追蹤系統 (外科部團隊與台灣大學生醫電資所研究團隊)
- 塑化劑暴露與心血管健康研究成果 (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教授研究團隊)
- 臺大AI-皮膚疾病分類CDSS系統(Classification of dermatological diseases) (本院醫神計畫研究團隊)
- 腦瘤放射手術與人工智慧系統結合 (腫瘤醫學部研究團隊) 腫瘤醫學部與醫隼智慧合作
- AI於骨髓血液細胞分類之應用 (檢驗醫學部研究團隊)
- 聽損兒童重獲新聲-「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尋出重要的聽損基因 (基因醫學部與耳鼻喉部研究團隊)
-
2018
複製連結
- 無干擾素全口服小分子治療心臟移植病患之慢性 C型肝炎成果 (心臟移植團隊)
- 3C愛用者健康對策,開發精算個人手機使用時間App —「Know Addiction」 (精神醫學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
- 消滅幽門螺旋桿菌二線藥物—含可樂必妥序列療法與含鉍劑四合一療法成效佳 (內科部研究團隊與北榮合作)
- 間質幹細胞分泌產物可能有助於胚胎著床 (內科部研究團隊與北榮合作)
-
2017
複製連結
- 檢測新興濫用藥物 (急診醫學部毒藥物鑑定暨檢驗團隊)
- 成功研發結節硬化症血管纖維瘤的治療用藥 (結節硬化症團隊)
- 幽門桿菌抗藥性升高之警訊提供各國擬定治療策略 (吳明賢教授等臺灣消化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成員)
-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在視網膜疾病藥物開發與運用 (眼科部視網膜科團隊與北榮合作)
-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colistin抗藥性機制研究 ( 感染科研究團隊與北榮合作)
- 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預防中風發生 ( 神經內科研究團隊與臺灣大學合作)
-
2016
複製連結
- 首創川崎冠心病童健康護照 (兒童醫院)
- 餵母乳引起的骨質疏鬆症研究 (內科部研究團隊)
- 探討乳癌篩檢陽性不複檢原因 (程劭儀醫師及乳癌防治研究團隊)
- 探討婦女膀胱過動症持續用藥或復發因子 (婦產部林鶴雄教授及婦女泌尿研究團隊)
- 治療思覺失調症相關症狀之新型NMDA受體調控劑 (精神醫學部劉智民醫師及胡海國教授團隊)
- 手持式超音波乳房影像掃描定位及診斷輔助系統 (黃俊升主任外科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