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腫瘤診治的新進展

*

腫瘤診治的新進展

目前,本院腫瘤醫療團隊對於致癌原因及機轉、標靶藥物研發、基因分子標記預測療效以及放射治療的精確定位…等方面均有顯著的進步,也有相關的傑出研究成果:

 

肺癌

在本院連續967個肺腺癌檢體中,無基因變異的比例為15.8%,有EGFR基因突變的比例達67.9%,HER2、KRAS、BRAF基因的突變率分別為3.5%、2.0%、及0.9%。而ALK、RET、ROS-1基因重組形成融合基因的比例各為6.7%、1.9%、1.2%。
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第一線使用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比標準化學治療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泌尿道癌

臺灣的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發生率不僅冠於全球且有特殊地域集中性,最新的基因序列研究發現和馬兜鈴酸引起的TP53特定基因突變有關,此致癌機轉上的重要突破將有助於未來預防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的發生。

 

肝癌

標靶藥物是近十年來腫瘤學最大的進步。以肝癌為例,過去晚期肝癌一直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讓醫師束手無策。直到sorafenib這個能同時抑制癌細胞和血管新生的藥物問世,才首度有藥物被證實能延長晚期肝癌病人存活時間。本院不僅主導此藥物於亞太區的臨床試驗,也一直於肝癌標靶藥物研發居全球領導地位。

 

血癌

精確的診斷不僅可以預測病人預後,更影響病人的治療計畫,本院血液科團隊依據病人的癌細胞型態、分子表型、染色體分析、基因突變偵測結果等將病人惡性度分級,成功地預測病人預後,並朝向個人化治療邁進。

 

放射治療

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以弧形動態強度調控方式連續給予放射治療的劑量。不僅可縮短治療時間,且其射束具高變化性及多角度選擇性,可讓高劑量儘量集中於腫瘤區域,同時降低正常組織之傷害,達到較佳之治療效果。本院進一步配合線上影像導引方式增進定位與治療的準確性,持續應用及研究放射治療的各種新技術於多種癌症,以提昇病人的治療品質。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生長因子之控制:在細胞癌化之後,控制子宮頸癌細胞的生長,主要是靠血管新生因子IL-8。因此,可藉由抑制IL-8或LPA2/3,來抑制子宮頸癌之進展,進一步治療子宮頸癌以及原位癌。

 

口腔癌

本院在口腔癌的治療效果卓越,優於國際成效。口腔癌病友之5年整體存活率第一期為87.8%,第二期為85.9%,第三期為76.1%,第四期則為55.3%,相較於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2010年針對口腔癌的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54%,第二期為47%,第三期為36%,第四期則僅有27%。

 

乳癌

臺灣乳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且好發年齡和西方(以美國為例)的高齡不同,臺灣乳癌發生的高峰在45-55歲,相對年輕。且若針對年輕族群乳癌做分析,臺灣年輕乳癌的分子型態和西方也有顯著不同。鑒於臺灣乳癌的特異性,利用48個早期三陰性乳癌的基因分子資料,配合臨床有無復發的追蹤結果,乳癌團隊找到了45個基因以預測早期三陰性乳癌的復發機率,針對臺灣的病患,預測效果比其他國外提出的模型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