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維 醫師
定義
腦中風乃是由於突發性腦血管阻塞或破裂所造成的非創傷性神經損傷,可導致運動、感覺、認知、語言、平衡等方面的功能障礙。
症狀需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且其影像診斷足以合理解釋其神經學障。
診斷
- 臨床表現:患者出現急性發作之腦神經症狀(如失語症、半邊忽略、肢體偏癱等),或者腦幹或小腦功能異常之情況。
- 影像學表現:在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通常可見梗塞或出血之區域。
轉床或入院收案標準
- 病患神經學狀態已穩定,但仍有明顯神經學之缺損,具有以下至少兩項失能:行動、日常生活自理、溝通、大便及小便控制,吞嚥。
- 病患內科狀況穩定,能配合積極復健治療,但仍需定時護理照顧及至少每日一次之醫師診查,無法自行在家復健者。
- 病患之認知能力足以配合復健活動之進行。
- 病患之語言或溝通能力足以配合復健活動之進行。
- 病患具有足夠動機願意參與復健。
- 病患具有達到明顯功能進步之復健潛能。
- 病患居住之社區無法提供合適的復健運動治療。
- 家屬有意願配合復健治療,能充分了解復健住院目標者。
處置原則
急性期:
- 通常指病患內科狀況及中風尚未完全穩定的時期。此階段著重於處理各種併發症,如褥瘡、吸入性肺炎、靜脈栓塞、手腳關節攣縮、失用性肌肉萎縮、泌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等等。
- 適度控制血壓,以維持足夠的腦部組織循環。
- 適度控制血糖,以免乳酸堆積,造成中風邊緣組織壞死。
- 避免腦中風再發之預防性用藥,根據病患狀況,缺血性中風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如Tapal)。心源性腦梗塞則可考慮使用抗凝血劑(如Coumadin)。
- 復健應儘早開始。早期活動相當重要,並應儘可能拔除患者身上 之鼻胃管、氣切造廔、導尿管,一開始包括翻身、於床上坐起、轉位、站立等訓練。一般著重於適當擺位、關節活動,及處理姿態性低血壓等。並可安排較輕度之日常生活訓練,必要時可處方手部副木或小腿支架以避免攣縮或變形。
亞急性及慢性期:
- 通常指中風及內科狀況穩定之後,積極進行復健活動之時期。
- 物理治療:加強平衡、肌力、姿態、行走、耐力等訓練,視情況給予輔具及支架,以期達到行動自如之目標。
- 職能治療:加強上肢及掌指功能之訓練,儘可能達成日常功能自理之目標。
- 語言治療:詳細評估病患之溝通能力,針對其語言功能缺損加以訓練,以期達到功能性溝通或進一步加強語言能力。
- 對於吞嚥障礙加以評估,並加以訓練,以期能安全的經口進食,並維持適度營養。對於少數重症患者,可經由吞嚥攝影之佐證,考慮繼續使用鼻胃管或進行胃造廔。
- 心理治療:處理情緒障礙,評估認知能力,並針對病患之心理家庭社會狀況,給予全面性之照顧與處理。
- 義肢室:視病患需要提供副木輔具及輪椅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