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癌症復健簡介

 王薏茜 醫師

  據美國癌症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到2005年為止,駐美居民的終身罹癌率已達到40.35%。這意味著癌症盛行率幾乎與高血壓、糖尿病不相上下。而癌症的存活率也是逐年攀升,西元2000年的所有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67%,女性的乳癌十年存活率達80%,男性的攝護腺癌十年存活率更達到94%。對這些癌症患者而言,從被診斷為癌症的那一刻起,人生的挑戰不再是對抗立即的死亡威脅,而是背負著罹癌的病體繼續生活的長期抗戰。

  當癌症病人將生活的重心從如何活下來轉移到如何活著,病人的生活品質和身體功能也逐漸被重視。事實上,早在1969年,美國就已經有了癌症復健的團隊,而癌症復健的成效,也早在1974年就已經有論文證實。雖然癌症病人存在如此高的復健需求,然而,由於經費、人力、與社會文化的因素,認為一旦罹癌就是“等死",導致癌症復健在台灣一直遲未發展,這是癌症病人的一大損失。

  在實務上,對不同的癌症、不同的疾病分期,復健科醫師介入的時機也不同。對於神經系統(如:腦瘤)、骨骼系統(如:骨癌)、肌肉及軟組織系統(如:乳癌)、頭頸部癌(含舌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癌症,一開始的診斷與治療,就會造成局部的組織缺損與功能喪失,常常早期就需要復健團隊介入,進行患部的功能復健。對於中空臟器的癌症(如: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直腸癌、膀胱癌…等),復健團隊在早期並沒有角色。對於實心臟器的癌症(如:肝癌、腎臟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而言,因為這些臟器常有功能儲備,進行部分切除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復健團隊常常是在癌症第三期、第四期才介入,處理因為骨轉移、腦轉移、脊柱轉移所造成的失能、疼痛疲倦等系統性症狀、臥床不起、及體能退化的情形。至於血液系統的癌症,則是一開始就以系統性症狀為表現,其復健活動以運動治療為主。癌症復健團隊不只要熟悉各種功能評估及癌症病程,它和傳統復健也有許多的不同點:

1.症病人的功能缺損不固定,可因疾病進展而迅速惡化,也可因適當及時的癌症治療而大幅改善。

2.癌症病人往往是多重的失能。

3.癌症病人有更多的共病,醫療狀況不穩。

4.癌症病人的症狀負荷大(heavy symptom burden)。

5.癌症病人的復健必須迅速,一來是病人生命有限;二來是病人狀況變化大,穩定期相對短暫,無法預期也應避免安排長期間的復健療程。

6.癌症復健的病人較少用到儀器治療以及侵入性止痛法。

7.癌症病人的治療,必須著重利弊的衡量,而不是固定的教條與指導方針。

8.醫療團隊必須經過訓練,可以面對並處理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反應。

 

  針對癌症病患,復健可採取四種策略,包含:預防性復健、回復性復健、支持性復健、與緩和性復健。針對一個癌症病人的失能,必須評估其可因復健而進步的空間,根據此評估結果來訂定策略加以治療。有確立的復健策略,才能訂定適當的治療方向及明確的復健目標。一個病人可能同時有多種失能、必須接受多種治療,針對不同的失能可採取不同的復健策略,因此,一個病人的復健策略也不會是單一的。預防性復健是針對可預見可能發生的失能,先行教導病人預防的措施。復原性復健是針對已發生的失能,協助病人的功能回復到罹病前的水準。支持性復健針對不可逆的器官損傷及功能下降,協助病人發揮殘存的器官功能,減少殘障。緩和性復健針對逐步惡化、癌症已無法控制的病人,透過各種復健手法,儘量減輕對病人及家屬的衝擊,包括輔具評估及開立、副木的製作、環境改造的建議、大小便困難的處理、各種轉位的技巧、照顧者的教學…等。

  此外,對癌症病人而言,症狀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控制病人的不適,病人無心也無力積極參與復健;反而言之,若能控制好病人的症狀,病人產生信心與希望、身體舒適,復健也會事半功倍。因此,積極的症狀控制,其實是癌症復健的第一步。許多研究都指出,癌症病人的症狀往往是被大幅低估的。由於病人及家屬對癌症的傳統認知,認為必須要忍受痛苦以對抗病魔,因此對於身體不適大多也採取默默承受而不抱怨的態度。據統計,癌症病人若有疼痛,易感到無故而嚴重的疲累;若有慢性的噁心嘔吐,易失去胃口並嚴重消瘦;時好時壞的譫妄、意識紊亂、重度的便祕、呼吸困難的感受…都是很常見的症狀,很高比例的病人符合憂鬱診斷,而幾乎所有的病人都經歷過焦慮與失眠。這些症狀的存在不只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事實上更是大量耗損了病人的精力和能量。幸運的是,運動治療似乎可以提供病人有效的緩解,也是目前少數有實證支持的治療方式。復健科醫師可以併用藥物與復健治療,來幫助病人提升生活功能與品質,同時更達到症狀控制的效果。

  癌症復健與一般復健的原則無異,都是為了增加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與活動能力,只是因為病人的族群不同,因而有介入方式上的差異。癌症復健不只是為了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照顧需求、協助出院護理,也是為了讓病人有更好的體能,減少併發症,甚至有機會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以延長生命。雖然四十多年前就已經有少數醫療團隊在進行癌症復健,但實務層面上,它是一個新生的領域。現階段這個觀念並不普及,但在歐美,它已經開始萌芽。未來癌症復健的發展,有賴於更多的醫學研究、臨床經驗的累積、民眾與醫界的推廣教育、以及各科部間的合作共識。或許仍要走過一段艱辛的發展期,但癌症復健的茁壯與普及,絕對是病人的福音,也會增強整個癌症治療團隊的戰力,甚至幫助醫療資源更有效的運用。台灣醫界的醫療能力絕對不輸給國外的醫療體系,但關於病人的生活品質照護,期待台灣醫界有朝一日,也提供癌症病人國際級零時差的照顧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