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未來之發展,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說明:
硬體設施之擴充與重整
由於本部重要部門置於西址醫院,因此仍須等待未來繼續整修西址醫院後纔能真正重整本部各部門。本部各部門現有門診4診,病床60床,研究室10間,其他各治療室之空間將酌量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增闢研究室,除了擴大本部之復健醫療服務面外,將進一步提升本部之研究水準。
專業之再分化
本部由於主治醫師之人數增加,己有餘力專心鑽研復健醫學之某一特定領域,如賴金鑫教授之運動醫學與生物力學,張權維教授之神經疾病復健與電學診斷,王亭貴教授之肺疾病與呼吸功能復健,軟組織超音波與吞嚥困難症之復健,陳文翔副教授之治療用超音波,潘信良副教授之脊髓損傷復健與生物統計方法學,陳思遠醫師之心臟疾病之復健,施偉立醫師之肌肉疾病之復健,盧璐醫師之失語症之復健,謝正宜醫師之兒童病患之復健,王薏茜醫師之癌症復健,各有專長領域。至於其他專業人員亦將適時調整,每一位資深治療人員將朝某一特定領域專精鑽研,與硬體擴充相配合,以提昇我國復健醫學之水準。
醫療服務之早期介入與普及化
基於『預防殘障重於治療殘障』之原則,復健醫療之早期介入不但使患者在生病後能夠順利恢復且可縮短住院日數,並提高整個醫院病床之使用效率。本部過去多年來已將服務擴展至東址病房,如胸腔心臟外科病房與骨科病房實施例行性床邊復健治療之制度,使病床之轉換率增加將近一倍。
1975至1976年間,最左為心臟電擊器。
左起為洪章仁、賴金鑫、病友、實習醫師及李源德醫師
以超音波擾苗截肢進行研究,
左起為王亭貴醫師、王崇禮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