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服務領域

骨關節復健

骨關節、軟組織疾患與疼痛復健

  本部針對急性與慢性疼痛病人,提供解除或減輕疼痛的復健諮詢與治療。急性疼痛常肇因於急性肌肉拉傷、關節扭傷、韌帶拉傷、挫傷、感染等病因;慢性疼痛則常因癌症疼痛、婦科疼痛、自主神經系統失常、慢性關節炎、偏頭痛、慢性下背痛、肌肉筋膜疼痛症候群,以及纖維肌痛症候群等原因所造成;慢性疼痛還常因其行為模式,及心理狀態已經因為長期患病而改變。

  因此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團體治療便佔著很重的份量,疼痛復健的治療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藥物治療

  口服、塗抹與注射治療。

二、復健治療:

  1. 物理治療:如熱療、電療等。
  1. 職能治療:在其日常生活中,改良生活環境及矯正病人的行為,以減少造成疼痛刺激的來源。
  1. 娛樂治療:利用一些簡便輕鬆的小遊戲,以及一些娛樂活動增進病人的生活樂趣,同時也達到行為治療的目的。
  1. 心理治療:利用心理治療教導病人自我控制情緒,面對現實,以減少疼痛帶來的衝擊。
  1. 放鬆治療:利用生物回饋教導病人控制肌肉、放鬆肌肉、控制心跳血壓、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心理治療師也可利用心理治療教導病人自我放鬆技巧。
  1. 職業諮詢:本部專業的職業諮詢人員可提供病人足夠的社會福利資訊,或代表病人向僱主或政府提出申請賠償,替病人找尋適合的半日或全日工作。

神經復健

  本部針對神經以及其支配之肌肉發生病變者,經門診或住院,執行神經復健,常見的病症包括以下幾項:

  1. 中樞神經疾病及後遺症。如腦中風,腦傷,腦退化性疾病,腦炎,腫瘤等。
  2. 脊髓疾病。如神經元疾病,脊髓炎,脊髓損傷或壓迫性病變等。
  3. 周邊神經疾病及後遺症。如顏面神經痲痹,糖尿病神經病變,多發性周邊神經炎,遺傳性周邊神經病變,壓迫性神經病變如腕道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坐骨神經痛及神經受傷等。
  4. 肌肉疾病。如肌無力症,肌肉萎縮症,肌強直症、多發性肌炎等。
  5. 急性或慢性疼痛症。如神經痛,肌膜炎,感覺失常等。
  6. 其他與神經疾病相關病變。如椎間軟骨突出症,脊柱退化性關節炎,神經孔道狹窄等。

  神經疾病患者可以經復健門診、或復健病房醫師處方後,安排接受復健治療,本部還設有神經生理檢查室,提供肌電圖與神經傳導檢查服務。

腦外傷之復健

腦中風簡介

小兒復健適應症

  小兒復健主要針對幼兒因先天或後天神經系統異常,所引起的心智或動作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主要是由下列疾病群引起:

一、動作發展遲緩或障礙

  1. 腦性麻痺。
  2. 兒童腦傷。
  3. 兒童脊髓病變損傷。
  4. 週邊神經病變,例如臂叢神經麻痺。
  5. 肌肉病變,例如肌肉失養症。
  6. 發展性動作協調障礙/感覺統合障礙。
  7. 一般兒童常見骨骼肌肉問題,例如斜頸、內外八字、扁平足等。

二、語言發展遲緩或障礙

  1. 語言發展遲緩。
  2. 構音障礙。
  3. 其他兒童語言障礙,例如口吃。

三、全面發展遲緩

四、智能不足

五、自閉症

六、情緒行為障礙

  1.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2. 其他社會情緒障礙。

七、吞嚥進食障礙

八、發展遲緩高危險族群,例如:

  1. 早產兒。
  2. 身體病弱。
  3. 染色體基因異常。

九、學習障礙

  本部針對各種兒童發展問題,可以提供完整正確的評估診斷,以及優質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並與心理師及社工師合作,提供完整的復健訓練及服務。

  治療方式包含直接、間接治療與照顧者諮詢。依據兒童發展,在兒童遊戲與親子互動的自然情境下,利用各種不同的誘發、治療手法、設備及輔具進行發展治療、運動治療與功能訓練。並以整個家庭為中心,將治療計劃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加家長親職能力,使家長成為治療團隊中的一員。目標是希望藉由復健訓練,提升這些兒童的基本能力、生活自理、社會適應,建立其自尊自信,減少家長與社會的負擔。

小兒復健室角落1  小兒復健室角落2

 

服務包括:

(一)兒童物理治療

  主要針對有各種發展遲緩或動作障礙的兒童,提供發展評估、發展促進訓練、功能訓練、運動治療、輔具諮詢、家長諮詢及居家訓練計劃。

兒童物理治療照片1  兒童物理治療照片2

 

(二)兒童職能治療

  服務對象包括動作障礙、感覺統合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智能障礙、其他發展遲緩兒童,以各種遊戲及活動方式,促進各方面能力發展,建立其自信與自尊、促進其自主性與獨立性,減少其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障礙。

兒童職能治療照片1 兒童職能治料照片2

 

(三)兒童語言治療

  針對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構音異常、口吃、吞嚥進食障礙等問題提供評估及訓練諮商。

  兒童語言治療照片

 

(四)兒童心理治療

  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完整的心理衡鑑及親職諮商,協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性格及認知發展水準,以利復健治療及教育安置之進行。並可進一步提供認知及情緒行為訓練諮商。

 

除了上述的基本復健治療外,本部可以提供其他服務,如下:

(一)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

  針對0至6歲學齡前兒童,提供完整專業之定期評估鑑定,每週召開個案討論會,以確定診斷及療育方向,並提供家長內容完備的中文報告書。民國98年1月起並提供跨專業聯合評估服務,以減少家長及病童之奔波照顧。

 

(二)提供完整服務與社工合作,連結相關社會資源,並提供相關教育諮商及轉銜服務。

 

(三)特殊評估治療

  針對腦性麻痺兒童常因痙攣高張力導致動作發展障礙甚或關節攣縮變形,本部可以安排步態分析以及肉毒桿菌注射/酚注射等治療。

 

(四)副木輔具製作—例如手部副木、足踝支架等

 

 (五) 輔具諮商

  包括行動、擺位、溝通、日常生活等方面輔具之評估諮商、設計維修及資源提供。

 

(六)親職教育

 

  1. 定期辦理親職教育課程
  2. 設立親職圖書資料庫及親職圖書櫃,提供家長參考(民國97年11月起)
  3. 設置布告欄,定期公布各種社會資源及親職教育資訊
  4. 成立家長支持團體(民國98年起)

 

  發展遲緩幼童可以在經復健科門診、或病房醫師照會復健科醫師處方後,安排接受復健治療。

 

本部小兒復健由謝正宜及林家瑋醫師負責。

心臟復健  

  心臟復健是心肺病患者在復健醫師的監督下,以復健的方法來儘快恢復整體身心健康,目標在預防下一次心臟病的發作,或現有的心臟疾病惡化,心臟復健包括:

一、提供諮詢服務讓病人能理解與面對自己疾病的進程、提供活動限制的資訊,並提供心理支持。

二、提供適當的運動訓練。

三、幫助病人改變現有的心臟病危險因素,如血壓高、吸煙、高血脂、不運動、肥胖及糖尿病。

四、提供職業指導,使病人恢復工作。

  成功的心臟復健有賴於病人的配合,在醫師監督下的心臟復健對心衰竭患者、心絞痛(因冠狀動脈阻塞致胸痛)、新近發生的心臟病、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心血管支架術(氣球成形術),或心節律器使用者是有幫助的,也適用於手術後或未手術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復健通常包括運動訓練及肌力訓練,需針對每一個病人量身訂作,目標在提高病人的功能和生活品質,降低危險因素並創造幸福感和樂觀的未來。本部提供各種不同的心臟復健治療,包括心臟移植患者的復健,並設有運動測試實驗室。

由莊泓叡醫師負責

胸腔復健的主要對象

  胸腔復健的主要對象是慢性阻塞性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其氣道因某些原因而造成阻塞,以致於呼吸時氣體流動減小,特別是在呼氣的時候。胸腔復健包括衛教、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營養咨詢、心理復健、呼吸治療等‵.

「慢性阻塞性患者復健」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什麼呢?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指患者的氣道因某些原因而造成阻塞,以致於呼吸時氣體流動減小,特別是在呼氣的時候。造成阻塞的原因包括長期氣道的發炎或平滑肌的痙攣而造成氣道腫脹、細胞浸澗、小氣道崩癱及肺泡損毀,使得呼氣時氣道阻力增加,而需有較長的呼氣時間,否則會造成肺內殘留氣增加。患者本身的體質、免疫的反應及持續存在的外在刺激物如:抽煙、石綿、污染的空氣或特殊過敏原常是造成之主因。臨床上常見的診斷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支氣管擴張、肺囊性纖維化等皆含括於內。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的症狀有那些?

  初期的患者常常並無症狀,或只是抱怨"氣管不好",一旦有感冒就容易會喘,或覺得痰比較多。慢慢地病人開始覺得做較激烈的活動如爬山比同年齡的同伴較容易喘,且咳嗽及痰變多,而且痰常有咳不出來的感覺。漸漸地便會有呼吸費力、呼吸困難、胃口變差,稍微動一下便呼吸急促,甚至休息時也覺得呼吸窘迫,人變得愈來愈無力,瘦下來且消極。

三、復健能如何幫你呢?

  病人在接受復健治療前應先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常具有一些不可逆的特性,其病程是進行性、退化性的。長時間良好的醫藥控制以避免反覆的發作及肺合併症是復健治療成功的首要條件。所以,必須依據醫師之醫囑規則而正確的服藥。復健治療並不能幫你把病治好,只是幫你將殘留的肺功能發揮至極致,使生活更舒服。也由於復健治療沒有辦法治"癒"肺疾,所以在治療後患者之肺功能檢查並不會有顯著進步。但是,對於早期或中期之慢性阻塞性肺疾因仍有若干程度之可逆性部分,所以復健治療有時可使患者之肺功能有若干程度之進步。因此,病人在接受治療後,也許不會有明顯之肺功能的進步,但較不會有肺部感染,痰較易咳出,日常生活活動較不會喘,運動耐力增加,能從事的工作變廣,對自己更有自信,活得更好。

四、什麼是復健治療?

  復健治療是利用復健的手法來治療肺部的疾病。復健治療包括衛教、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營養咨詢、心理復健、呼吸治療等。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患者皆須所有的治療。物理治療有呼吸訓練,教導患者腹式呼吸、圓唇吐氣及呼吸節律使病人氣體交換功能更為有效。姿勢引流和叩擊有助於幫助患者排除肺部續痰,心肺功能訓練可使得患者的體能及運動耐力增加,適時地使用非侵襲性呼吸輔助器可讓過疲的呼吸肌得到休息而重獲生機。職能治療利用日常生活的簡化、再訓練使得患者生活更獨立。營養咨詢可幫助病人獲得充分的營養,以免因營養不足而導致呼吸肌更無力。心理復健有助於病人重新認識自己,重拾自信。呼吸治療可減輕病人呼吸困難之症狀,有助病人的舒適感。

五、復健治療應注意事項

  任何一位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都可由復健治療得到幫助。只是依疾病的嚴重度不同所須接受的項目及長短不同罷了。復健治療常須較長的時間而且須要病人主動積極的參與,一般而言,非3至6個月沒有明顯療效。但並不是說病人須住院3至6個月,大部分的病人只要由門診接受一週3至4次的教導過程,每次約30至40分鐘,平均2至6週患者便可於家中自己訓練,只需定期於門診追蹤即可。

六、總括

  復健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許多的益處,尤其是中早期的病人,只是常須耗時較久且須病人自己努力,許多病人無法持久自我訓練而使得療效大打折扣,但由於這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實在有必要鼓勵病患接受復健治療。

本部之胸腔復健由王亭貴醫師負責。

職業災害復健內容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二條」,指因勞動場所之建築物、機械、設備、原料、材料、化學
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工作者疾病、傷害、失能或死亡,可稱為職業災害,一般包括職業傷害及職業病徵。

對職業災害,本部提供的服務包括:

  1.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之診查治療 (如下背痛、腕道症候群、肌腱炎…) 。
  2. 職業外傷(如手外傷、骨折、術後復健…) 。
  3. 職業復健。
  4. 職場肌肉骨骼疾病相關人因危害評估諮詢(如電腦使用方式、工作台…)

癌症復健簡介

王薏茜 醫師

  據美國癌症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到2005年為止,駐美居民的終身罹癌率已達到40.35%。這意味著癌症盛行率幾乎與高血壓、糖尿病不相上下。而癌症的存活率也是逐年攀升,西元2000年的所有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67%,女性的乳癌十年存活率達80%,男性的攝護腺癌十年存活率更達到94%。對這些癌症患者而言,從被診斷為癌症的那一刻起,人生的挑戰不再是對抗立即的死亡威脅,而是背負著罹癌的病體繼續生活的長期抗戰。

  當癌症病人將生活的重心從如何活下來轉移到如何活著,病人的生活品質和身體功能也逐漸被重視。事實上,早在1969年,美國就已經有了癌症復健的團隊,而癌症復健的成效,也早在1974年就已經有論文證實。雖然癌症病人存在如此高的復健需求,然而,由於經費、人力、與社會文化的因素,認為一旦罹癌就是“等死",導致癌症復健在台灣一直遲未發展,這是癌症病人的一大損失。

  在實務上,對不同的癌症、不同的疾病分期,復健科醫師介入的時機也不同。對於神經系統(如:腦瘤)、骨骼系統(如:骨癌)、肌肉及軟組織系統(如:乳癌)、頭頸部癌(含舌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癌症,一開始的診斷與治療,就會造成局部的組織缺損與功能喪失,常常早期就需要復健團隊介入,進行患部的功能復健。對於中空臟器的癌症(如: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直腸癌、膀胱癌…等),復健團隊在早期並沒有角色。對於實心臟器的癌症(如:肝癌、腎臟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等)而言,因為這些臟器常有功能儲備,進行部分切除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復健團隊常常是在癌症第三期、第四期才介入,處理因為骨轉移、腦轉移、脊柱轉移所造成的失能、疼痛疲倦等系統性症狀、臥床不起、及體能退化的情形。至於血液系統的癌症,則是一開始就以系統性症狀為表現,其復健活動以運動治療為主。癌症復健團隊不只要熟悉各種功能評估及癌症病程,它和傳統復健也有許多的不同點:

1.症病人的功能缺損不固定,可因疾病進展而迅速惡化,也可因適當及時的癌症治療而大幅改善。

2.癌症病人往往是多重的失能。

3.癌症病人有更多的共病,醫療狀況不穩。

4.癌症病人的症狀負荷大(heavy symptom burden)。

5.癌症病人的復健必須迅速,一來是病人生命有限;二來是病人狀況變化大,穩定期相對短暫,無法預期也應避免安排長期間的復健療程。

6.癌症復健的病人較少用到儀器治療以及侵入性止痛法。

7.癌症病人的治療,必須著重利弊的衡量,而不是固定的教條與指導方針。

8.醫療團隊必須經過訓練,可以面對並處理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反應。

 

  針對癌症病患,復健可採取四種策略,包含:預防性復健、回復性復健、支持性復健、與緩和性復健。針對一個癌症病人的失能,必須評估其可因復健而進步的空間,根據此評估結果來訂定策略加以治療。有確立的復健策略,才能訂定適當的治療方向及明確的復健目標。一個病人可能同時有多種失能、必須接受多種治療,針對不同的失能可採取不同的復健策略,因此,一個病人的復健策略也不會是單一的。預防性復健是針對可預見可能發生的失能,先行教導病人預防的措施。復原性復健是針對已發生的失能,協助病人的功能回復到罹病前的水準。支持性復健針對不可逆的器官損傷及功能下降,協助病人發揮殘存的器官功能,減少殘障。緩和性復健針對逐步惡化、癌症已無法控制的病人,透過各種復健手法,儘量減輕對病人及家屬的衝擊,包括輔具評估及開立、副木的製作、環境改造的建議、大小便困難的處理、各種轉位的技巧、照顧者的教學…等。

  此外,對癌症病人而言,症狀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控制病人的不適,病人無心也無力積極參與復健;反而言之,若能控制好病人的症狀,病人產生信心與希望、身體舒適,復健也會事半功倍。因此,積極的症狀控制,其實是癌症復健的第一步。許多研究都指出,癌症病人的症狀往往是被大幅低估的。由於病人及家屬對癌症的傳統認知,認為必須要忍受痛苦以對抗病魔,因此對於身體不適大多也採取默默承受而不抱怨的態度。據統計,癌症病人若有疼痛,易感到無故而嚴重的疲累;若有慢性的噁心嘔吐,易失去胃口並嚴重消瘦;時好時壞的譫妄、意識紊亂、重度的便祕、呼吸困難的感受…都是很常見的症狀,很高比例的病人符合憂鬱診斷,而幾乎所有的病人都經歷過焦慮與失眠。這些症狀的存在不只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事實上更是大量耗損了病人的精力和能量。幸運的是,運動治療似乎可以提供病人有效的緩解,也是目前少數有實證支持的治療方式。復健科醫師可以併用藥物與復健治療,來幫助病人提升生活功能與品質,同時更達到症狀控制的效果。

  癌症復健與一般復健的原則無異,都是為了增加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與活動能力,只是因為病人的族群不同,因而有介入方式上的差異。癌症復健不只是為了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照顧需求、協助出院護理,也是為了讓病人有更好的體能,減少併發症,甚至有機會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以延長生命。雖然四十多年前就已經有少數醫療團隊在進行癌症復健,但實務層面上,它是一個新生的領域。現階段這個觀念並不普及,但在歐美,它已經開始萌芽。未來癌症復健的發展,有賴於更多的醫學研究、臨床經驗的累積、民眾與醫界的推廣教育、以及各科部間的合作共識。或許仍要走過一段艱辛的發展期,但癌症復健的茁壯與普及,絕對是病人的福音,也會增強整個癌症治療團隊的戰力,甚至幫助醫療資源更有效的運用。台灣醫界的醫療能力絕對不輸給國外的醫療體系,但關於病人的生活品質照護,期待台灣醫界有朝一日,也提供癌症病人國際級零時差的照顧水準。

義肢裝具製作裝配服務

一、義肢製作裝配:

製作單位:本院西址院區復健大樓一樓本部義肢裝具室。

服務對象:本部門診及復健病房住院病患。

治療安排:由本部醫師診治後提本部義肢討論會討論後處方,交由義肢裝具室安排時間取模製作。義肢使用訓練則按上肢截肢與下肢截肢分別交由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人員訓練。

二、裝具支架製作裝配:

製作單位:簡易裝具交由職能治療組負責製作裝配。耐久型裝具交由義肢裝具室負責製作裝配。 

服務對象:本部門診或本院各科部住院病患。 

治療安排:由本部醫師處方後分別交由職能治療組或義肢裝具組安排時間取模製作。

語言與音聲復健主要診治疾患

成人語言溝通障礙之評估與治療

  例如失語症、運動性言語構音障礙、口吃、聲音障礙、喉頭切除、以及腦傷導致之各種認知溝通障礙。

兒童語言溝通障礙之評估與治療

  包括因各種原因導致之兒童語言發展遲緩障礙、發展性音韻構音障礙、發展性口吃等。

成人吞嚥障礙之評估與治療

  例如因各種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病變、腫瘤、口咽構造缺陷、頭頸部放射治療後遺症、失智、退化及心因性問題所導致之吞嚥障礙。

兒童吞嚥障礙之評估與治療

  例如早產兒、腦性麻痺兒童、長期病弱、腸胃逆流、厭食等等兒童之進食吞嚥問題。

語言障礙之病患可以在經復健門診、或病房醫師照會復健醫師處方後,安排接受復健治療。

本部語言治療由盧璐醫師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