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過去成果

1.研究計畫:

**以超音波評估吞嚥生理、神經性及結構性吞嚥障礙**

      計畫日期:105年8月1日~108年7月31日 與科技部合作完成

      計畫的簡介:吞嚥障礙一直是重大失能 原因,無論是老化、中風病人(神經性)或是口咽

       部腫瘤患者放射線治療後(結構性)的吞嚥障礙,臨床影響都極深遠。目前臨

       床上缺乏一種良好的評估工具,可以方便地作為吞嚥功能篩檢及追蹤的工具。

       電視螢光錄影一直被當作吞嚥檢查的黃金標準,但有輻射線的暴露,以鋇劑

       而非正常食物做測量,不易常規或反覆使用。

       本團隊首先發展出簡易以超音波評估舌骨上移的距離,藉以推估吞嚥功能的臨床應

       用,但仍未完整。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將加入評估舌骨上移的速度,並將舌骨移動又

       分上提及前移兩個參數,因為其生理意義不盡相同。本團隊於前一年研究已完成探

       頭水袋,解決探頭與皮膚接觸不佳之問題,設計軟體以分析舌骨移動速度,並將開

       始進行正確性確認。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立以超音波評估吞嚥障礙之模式。本研究的第一年預計探討年齡、

       食團大小,食團濃度對吞嚥生理的影響,藉此建立超音波評估吞嚥生理研究模式。

       第二年評估吞嚥障礙中風病人以確認超音波在臨床上的可行性。

       第三年評估吞嚥障礙的口咽部腫瘤患者,以了解放射線治療後造成吞嚥功能的影響。

       藉本研究我們將會建立以超音波為基礎之吞嚥功能評估儀,並瞭解其臨床應用的可

       行性,包括神經性吞嚥障礙及結構性吞嚥障礙。

  計畫的成果:本研究目的為利用自製超音波儀評估不同年齡在吞嚥不同食團容量與食團濃稠度時

        舌骨移動的距離。

        研究對象為50名吞嚥功能正常者,將年齡分為三組,第一組為20-39歲,男性20名,

        女性10名,共30人,均年齡29.93歲(標準差為3.8歲)。第二組為40-64歲,男性4名,

        女性12名,共16人,平均年齡50.13歲(標準差為6.5歲)。第三組為65歲以上,男性2名,

        女性2名,共4人,平均年齡72.25歲(標準差為10.6歲)。

        研究方法為將自製超音波儀探頭置於受試者喉部,並請每位受試者喝兩種不同體積的清水

        與三種不同濃稠度的果汁,分別為10c.c及20c.c的清水;10c.c濃稠度250 cP的果汁、

        10c.c濃稠度900 cP的蜂蜜狀食材、10c.c濃稠度2500 cP的布丁狀食材。評估舌骨上抬及前

        移的距離,瞭解不同食團大小以及食團濃稠度對吞嚥參數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食團體積變大時舌骨移動距離會隨著變大,不同年齡層皆有同樣的表現,

        但食團濃稠度並不影響舌骨移動距離,不過在65歲老年人組似乎有增加的趨勢,但未

        達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年齡增加其舌骨移動距離反而減少,但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論為食團體積增加時,舌骨上抬前移的距離會增加。

**肌少症患者之吞嚥障礙及治療**

  計畫日期:108年8月1日~111年7月31日 與科技部合作完成

  計畫的簡介: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隨年齡增加而顯著下降的現象。目前是根據測量肌肉

        量(以DXA測量,男性< 7.0 kg/m2、女性< 5.4 kg/m2,以BIA測量,

        男性< 7.0 kg/m2、女性< 5.7 kg/m2)、握力(男性< 26 kg、女性< 18 kg)

        以及行走速度(<0.8 m/s)來作為診斷標準。已知患有肌少症之年長者有較高

        罹病率及死亡率。由於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質量明顯減少,因此也可能造成吞嚥

        相關肌肉質量的減少及肌力減弱,進而影響吞嚥功能。

        目前的研究認為肌少症與吞嚥障礙有很高的相關性,然而過去有限的研究

        僅採用功能性進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進行吞嚥

        評估,無法得知造成肌少症患者吞嚥障礙的可能機轉,而且台灣關於肌少

        症患者的吞嚥研究闕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肌少症患者的吞嚥

        障礙比例是否高於一般無肌少症的年長者,造成肌少症患者吞嚥障礙的可

        能機轉為何?更進一步研究,傳統的吞嚥治療或以生物回饋為基本的吞嚥

        遊戲是否能改善此一現象。為達此目標本研究將分為三年進行:

        第一年:探討肌少症患者之吞嚥生理、並瞭解其產生吞嚥障礙之發生率。

        50名診斷為肌少症及50名診斷無肌少症年長者將被徵召入本研究。兩組

        病人皆接受篩檢問卷(吞嚥問卷及功能性由口進食量表)、100 cc喝水測試、

        舌頭肌力測量以及吞嚥超音波儀量測舌骨動作及吞嚥肌大小。吞嚥問卷

       (Eating assessment toal-10)大於等於三分被定義為吞嚥障礙。

        第二年:了解肌少症合併吞嚥障礙者接受吞嚥運動之療效。60名肌少症合併

        吞嚥障礙的年長者將被徵召參加本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成兩組,實驗組

        接受每周兩次,每次30 分鐘包括舌肌及舌骨上肌的阻力訓練,共訓練12次。

        控制組不接受任何訓練。訓練前後評估第一年之各項吞嚥功能,並比較兩組差異。

        第三年:為了瞭解肌少症合併吞嚥障礙者接受遊戲式生物回饋吞嚥遊戲之療效。

        60名肌少症合併吞嚥障礙的年長者將被徵召參加本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成兩組。

        實驗組接受每周兩次,每次30分鐘的遊戲式生物回饋吞嚥運動,共12次。控制組接受

        每周兩次,每次30 分鐘包括舌肌及舌骨上肌的訓練,共訓練12次。訓練前後評估各項

        吞嚥功能,並比較兩組差異。第三年的控制組訓練以衛教為主,受試者自行訓練以模擬

        居家復健。

2.和國外交流(含workshop及來訪外賓)

代訓醫師

Name

Country

From

To

Institute

Rigina Nilandrani

Indonesia

2018/8/1

2018/10/31

Cipto Mangunkusumo Hospital

Luntarima Suttinoon

Thailand

2018/10/1

2018/10/19

MaharajNakorn Chiang Mai Hospital

Ye Win Htet

Myanmar

2019/02/11

2019/03/10 

 

葉梓賢

Taiwan

2019/2/11

2019/2/27

臺大醫院牙科部

  1. 舉辦工作坊:舉辦2次吞嚥障礙工作坊,日期為2017/01/15及2017/03/12。
  2. 招待國外學者來台參訪:2016/9/12 - 2016/9/16日本醫療法人佐藤紀念醫院復健科新井伸征醫師來本中心參訪。
  3. 受邀國際學術會議:2017/5/19 - 2017/5/21在中國廣州,舉行中國第五屆吞嚥障礙高峰論壇。參與人員有蕭名彥醫師、林瑛釗護理長、林育伃語言治療師、傅之頻語言治療師。

3.研究論文:

文獻發表

  1. Tsai MH, Ku SC, Wang TG, Hsiao TY, Lee JJ, Chan DC, Huang GH, Chen CC. Swallowing dysfunction following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Medicine.2016;95:24(e3871).
  2. Li CM, Wang TG, Lee HY, Wang HP, Hsieh SH, Chou M, ChenJ JJ. Swallowing Training Combined With Game-Based Biofeedback in Poststroke Dysphagia. PMR. 2016;8:773-9.
  3. Wu CH, Ho YC, Hsiao MY, Chen WS, Wang TG*. Evaluation of post-stroke spastic muscle stiffness using shear wav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2017;43(6):1105-1111.
  4. Hsiao MY, ChenYC, Wang YC, Fu CP, Wang TG. Effects of bolus consistency and volume on hyoid bone displacement during swallowing.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2017;43(1):S200.
  5. Chen YC, Hsaio MY, Wang YC, Fu CP, Wang TG. Reliability of ultrasonography in evaluating hyoid bone movement.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2017;25(2):90-95.
  6. Wu CP, Ku SC, Wang TG, Hsiao TY, Chen Chery CH. Swallowing efficiency and safety after endotracheal extubation(氣管插管拔管後的吞嚥效率與吞嚥安全). 台灣醫學專刊.2018;22(2):205-10.
  7. Wu CP, Wang TG, Ku SC, Chan DC, Lee JJ, Wei YC, Hsiao TY, Chen CH. Effects of a swallowing and oral care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following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a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study. Critial Care. 2019;23:350-358.
  8. Cheng SH, Chen YC, Hsiao MY, Wang TG. A Focal Survey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Conceptions of Gastrostomy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Taiwan. Tw J Phys Med Rehabil 2019; 47(2): 87 – 98.

海報發表

  1. 陳彥誌、傅之頻、王亭貴。(2017)。年齡、食團大小及黏稠度對舌骨移動的影響-以超音波評估。聽語年會。
  2. Chen, Y.C., Hsiao, M.Y., Wang, Y.C., Fu, C. P. & Wang, T. G. (2016, 10). Application of Submental Ultrasonography in Assessing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nnual Convention of Taiwan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3. Chang, C.F. (2016, Aug).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swallowing assessment and 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r the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30th IALP, Dublin, Ireland.
  4. Fu, C.P., Chen, S.W., Wang, T.G., Chen, S.C. & Chang, C.F. (2016, Au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Taiwan version. 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30th IALP, Dublin, Ir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