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歷史沿革

  傳統吞嚥障礙的治療,沒有標準流程,沒有問卷表單,只能依賴醫師與吞嚥治療師的臨床經驗,

以致於過往吞嚥功能的治療對病人造成困擾也不利醫學的討論進步。這些問題在本部成立吞嚥障

礙評估及治療中心後,獲得長足進步。吞嚥治療過去最常見的評估工具為吞嚥攝影(VFSS),但輻

射劑量偏高,約2-4次頭頸部電腦斷層掃描,不適合頻繁的檢查或是作為常規的篩選工具。其他吞

嚥評估工具如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口咽食道壓力計檢查(manometry)與舌肌力測量(IOPI),

角色與功能都還在摸索之中。

  本部近年全力發展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配合肌電圖對患者舌嚥功能評估可以提供及時有效的量測,

但即使如此,若沒有中心整合這些醫療資源,患者必須先到影像醫學部接受吞嚥攝影,至耳鼻喉科接受纖

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再到復健科進行吞嚥肌肉超音波檢查,最後到語言治療部門接受吞嚥治療,繁

瑣的程序對患者與醫療資源造成很多浪費與不便。

  105年本部提出建立”吞嚥障礙評估及治療中心”的A1計畫構想,希望能整合各部門的資源,打造一個

亞洲第一的吞嚥評估治療機構,也得到院方的支持,我們利用2年時間建構中心,並在A1計畫完成後也持續

進行相關研究及服務,同時間成立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不但持續推動各項研究,並在理事長王亭貴的

帶領下,與國內外各相關學會進行合作交流,讓吞嚥障礙的治療能力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