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一):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預防、轉介與Choosing Wisely
(講者: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賴台軒醫師)
慢性腎臟病在全世界是一個逐漸受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近年來,臺灣的流行病學可以發現罹患末期腎病的中年人較世界其它國家多,且老年個案不斷在增加,這不但是醫療經濟上的負荷也是家庭社會長照的問題。
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毒性藥物等,而中草藥腎病變、慢性病毒感染,以及環境汙染等都是臺灣特有的且易被忽略的影響因素。目前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分為兩個部分:
- 由飲食方面著手為低鹽、低蛋白飲食,稱為Plant-dominant low-protein diet(PLADO),其飲食方式有大於50%是以植物當作食物來源,同時配合低鈉、高纖維及攝取足夠的熱量。
- 透過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S) blockade藥物治療,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及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ade (ARB)類藥物,能減少蛋白尿並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近年來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inhibitor不但是使用於降血糖的藥物,還能有效減少心衰竭和末期腎病變的發生,被視為未來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新契機。
建議轉介腎臟科醫師時機
根據2012年KDIGO Current Criteria of Nephrology Referral中,對於轉介腎臟專科的時機包含:病人出現急性腎衰竭GFR<30 ml/min/1.73/m2 (GFR categories G4-G5)、無法解釋蛋白尿的情況、慢性腎臟病且持續進展中、尿液有明顯紅血球圓柱體、慢性腎衰竭、高血壓或鉀離子難以控制、腎結石以及懷疑遺傳性疾病等,以上情形建議提早轉介。近年來,透過政府單位、醫院與基層院所分級醫療合作,臺灣已建構好慢性腎臟病防治體系。在國際上已開始自各個面向推廣預防慢性腎臟病,如提早對婦女與兒童的衛教、環境改善、生活習慣、早期診斷糖尿病與高血壓、減少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等。
美國腎臟醫學會Choosing Wisely建議
- 癌症篩檢:應視血液透析病患的罹癌風險因子、預期餘命和能否進行腎臟移植而定,對於血液透析病患且預期餘命有限者不建議常規篩檢。
- 貧血的治療: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當血色素值大於10g/dL且無貧血症狀者,不建議給予促紅血球生成素(EPO)。促紅血球生成素應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血色素值小於10g/dL時,根據個別性使用。
- 止痛藥的使用:高血壓、心衰竭與各種成因的慢性腎臟病者,不宜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慢性腎臟病患者嘗試使用acetaminophen, tramadol或嗎啡類藥物來止痛。對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痛患者pregabalin、amitriptyline, duloxetine是有效的止痛藥。
- 導管置放:對於第3-5期的慢性腎臟病者,由於可能之後會遇到血液透析狀況,故進行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PICC)前建議照會腎臟科評估,以保留重要血管未來進行perm cath 植入。
- 醫病共享決策:欲開始長期血液透析或放棄血液透析時,皆必須確保病患、家屬與醫師三方能達成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包含之後的生活品質、藥物甚至到安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