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星月演講紀實(三):兒童精神科疾病
(講者: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商志雍醫師)
自閉症
人類歷史上自閉症存在悠久,直到21世紀精神醫學才清楚定義自閉症。過去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雖然有某些類似自閉的特質,但是卻將專業領域發展到最大的程度,帶給人類社會很大的貢獻。1943年堪納醫師(Leo Kanner)發現自閉者的兒童有缺乏與他人「情感」接觸的特質,早期稱自閉症為「幼兒自閉症」、「乳兒自閉症」、「早期幼兒自閉症」或「堪納症候群」。但現在醫療知識進步和照護下,自閉症的孩子也會隨著年齡成長,目前精神科診斷準則將自閉症改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主要有兩大特徵:一、社交溝通與社交互動的缺損;二、出現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感官對於外界訊息傳入,會產生出過強或過低的反應。
自閉症的特徵從嬰兒期就會出現對社會互動不感興趣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雖然會發展出社交性興趣,但仍有明顯障礙。語言發展上也有遲緩現象,通常轉診的年紀都是學齡前期,且轉診原因最初以為是語言發展遲緩,經由綜合評估後,才發現是整體自閉症當中的表現。臨床上個案可能會出現代名詞反轉(pronoun reversal)或仿說現象(echolalia),因此建議早期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名字的稱呼,避免一開始就用人稱代名詞。目前認為自閉症是兒童時期精神疾病中與遺傳基因具有高度相關的疾患。也有學者提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指出自閉症個案無法體會別人的動機、感受和信念,導致社會互動障礙,缺乏同理心。目前沒有精神科藥物用來根治自閉症,但是藥物確實可以減輕部分症狀,另外也有發展許多非藥物的方式,多數以行為訓練教導個案學習生活自理。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學齡期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常於學齡期時被診斷,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級症狀比較容易顯露,在12歲以前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的臨床症狀,且持續六個月以上。臨床上常有家長反應兒童寫作業不專心,打電動很專心是不是過動症呢?事實上人的注意力是不斷變動,不能以專心度最好或最差的時候來診斷,要用一個平均的標準範圍來判斷。有兩個方式定義過動與好動的不同,好動指的是個性比較活潑,過動是過度且偏向疾病,過動的定義可以分定性及定量來判斷,定性指造成社會人際和課業有明顯障礙,而定量可以透過工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量表作為輔助。
造成ADHD的原因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分成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三方面因素。心理及社會方面,ADHD的兒童由於注意力和活動量的問題,加上學習環境和同學互動不良導致衝動性高、攻擊行為強,更加重過動症的嚴重度,也容易自信心低落且帶有焦慮或憂慮的症狀。生理方面,大腦血流量及代謝速率與一般人相比偏低,ADHD的病患是大腦抑制功能不足,所以藥物治療會選擇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讓抑制的功能提升。
兒童精神科Choosing wisely
美國兒童精神科相關Choosing wisely建議,當孩子有出現情緒行為的問題時,不需常規開立抗精神病的藥物,而是要綜合評估、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選擇適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