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星月演講紀實
(三) 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外科治療
講者:臺大醫院耳鼻喉部 謝敦理醫師
外科手術的介入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上有不同的角色及效果。有效的手術預後可以根據術後症狀改善、術後呼吸中止指數(AHI)少於50%且低於20等數值來判斷手術介入的效果。
手術前評估上,會先透過理學檢查評估病人的口咽空間,如利用Brodsky grading scale of tonsillar size及Friedman tongue position判斷手術介入效果。
其它手術前評估方式,除測顱攝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也包含鼻纖維內視鏡,可以觀察病人鼻腔、口咽及下咽的結構,檢查過程會透過Muller’s Maneuver測試病人呼吸阻塞或舌根佔據空間的狀況。
但是,Muller’s Maneuver是病人坐姿執行和睡覺躺著姿勢有差異,但睡眠內視鏡執行上有部分的難度,因此發展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Drug induced sleep endoscopy, DISE),讓病人在鎮定麻醉的狀況下檢查,目前國內是自費尚無健保給付。
最常執行的打鼾及呼吸中止手術為懸雍垂顎咽成型術(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手術原則是將扁桃腺切除,軟顎等組織整形以改善口咽空間。1996年Powell教授改良UPPP的術式,軟顎採UP flap 成型,後來由於發現側邊的空間對呼吸道的重要,因此又有Relocation pharyngoplasty的發展。2015年Vinci教授發明Barbed reposition pharyngoplasty術式,將切除的觀念改以懸吊為主。
Minimally invasive palatal surgery手術的觀念上,以越簡單的手術處理越單純的呼吸中止症為原則。例如雷射手術(Laser 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 LAUP)可以處理簡單的單純打鼾,radiofrequency ablation用來處理輕中度以下的打鼾,原理為在軟顎或舌根找幾個方位,RF作用後始蛋白質變性,在修復過程有提拉的效果。而鼻子方面的手術,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為輔助的角色或CPAP適用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
綜合目前手術介入的觀點,軟顎會以懸吊方式為主,舌頭則為減積或增加張力的方式介入,如冷觸氣化棒處理,或透過達文西手術執行。另外,在國外有舌下神經刺激器(Hypoglossal nerve stimulation)植入的發展,目前尚未引進臺灣,可在病人吸氣時放電讓舌頭伸出。但病人若還有軟顎方面環狀阻塞則會影響手術效益,此時對於重度患者可能要考慮正顎手術(maxillary-mandibular advancement, MMA)。因此,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介入治療以量身打造為主,病人若涵蓋不同方面問題,如體重過重、睡眠姿勢、口咽空間阻塞程度等,可以考量同時做不同程度的手術介入。病人在無法接受CPAP或對CPAP適用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將病人轉介手術方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