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二) 兒童發展及早療常見轉診與追蹤

前往_星月通訊季刊

2022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

(二) 兒童發展及早療常見轉診與追蹤

講者:臺大醫院復健部 盧璐醫師

兒童發展與發展遲緩簡介

       兒童發展是連續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而循序漸進,每個孩子依循相同的發展順序,但是在發展速率上卻有個別的差異性,發展本質上涉及神經系統的成熟,受先天與後天環境影響。

       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9條所稱發展遲緩兒童,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診斷兒童發展遲緩可以參考發展里程碑,也會使用標準化評估工具,了解其發展商數或百分等級。各類重要指標如下:

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指標

  • 新生兒:異常張力、動作少或不對稱
  • 4-5個月大:頭部控制不佳、異常反射
  • 9個月大:坐不穩
  • 12個月大:不會扶著東西站起來
  • 1歲半:走不穩、姿勢怪異
  • 4歲:不會原地跳、不會自己上樓、不會單腳站一下下、不會騎三輪車
  • 5歲:不會自己下樓、不會單腳跳一下
  • 6歲:不會單腳站跳

精細動作發展遲緩指標

  • 持續抓握反射
  • 3-4個月不會抓放玩具/吃手
  • 太早出現慣用手
  • 2歲不會用湯匙
  • 3歲不會堆四塊積木、操作小東西
  • 4歲不會拿筆、不會仿畫圓圈
  • 5歲不會用剪刀、扣大釦子、脫衣服、洗手擦乾

語言發展遲緩指標

  • 嬰兒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 至2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
  • 2歲半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 3-4歲仍常答非所問,不知所云
  • 5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或有不正常之語調、節律,或語音仍常有省略、替代的現象
  • 頭圍大於或小於正常值
  • 嬰兒活動少,臉部表情或眼神呆滯或異於尋常
  • 8個月大對人、玩具及週遭環境沒有特別持續性注意
  • 15個月不會玩躲貓貓、拍掌等遊戲,聽不懂簡單指令
  • 27個月不會說出兩個字組成的短句
  • 3歲無法指出身體部位名稱

社會情緒發展遲緩

  • 0-1歲:缺乏依附行為(不看人、對逗弄沒反應、不怕生)、對聲光過度敏感、睡眠障礙
  • 1-3歲:對其他孩子漠不關心、自傷或自我刺激行為
  • 4-6歲:人際互動困難、奇怪的語法、重複單調不完整的語言

       發展遲緩是一個階段性、功能性的診斷,為一種警訊,讓父母及老師可以提高警覺,早期追蹤介入,進而促進有發展障礙之虞的兒童整體的發展。常見的發展疾患有:腦性麻痺及其他神經動作發展障礙、動作協調障礙、語言發展遲緩、認知障礙、混合性或全面發展遲緩、自閉症、過動症、聽力障礙等。其他常見轉診問題有兒童語言障礙(構音異常、口吃等)、感覺統合障礙、兒童骨骼疾患等。

早期療育簡介

       早期療育是指對疑似或確定發展遲緩的學齡前兒童及其家庭所提供的整合性服務,需要基層醫師及後送評估團隊的合作,進行篩檢、轉介、鑑定的過程:

全面積極篩檢:篩選工具以「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為主。

通報轉介中心:受理通報、建檔管理、安排評估安置、追蹤。

跨專業團隊完整的評估鑑定:多元收集客觀完整之質性及量性資料,專業人員質性觀察、標準化測驗評量,擬定療育計畫,定期追蹤。

       兒童早期療育內容包括醫療復健(包括一般或特殊醫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社會治療等)、教育服務(包括優先入學、特教服務、巡迴輔導、教育津貼、專業服務等)、家庭服務(包括親職教育、經濟支持、交通服務、臨時托育、家庭功能重建、社會支持網路建構等)。經由醫療、教育、社會福利之整合性服務,促進孩童身心發展,減少未來的障礙,提供家庭適當的支持與關懷,提升親職教養能力。臺大醫院服務流程如圖。

臺大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

臺大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