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
(三) 兒童消化道常見轉診與追蹤
講者:臺大醫院小兒部 戴季珊醫師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延遲性黃疸在臨床上分成兩種型態:indirect hyperbilirubinemia type以及 direct hyperbilirubinemia type。其中造成direct hyperbilirubinemia type的主因大多為先天性膽道閉鎖、Alagille syndrome或其他基因疾病等。若發現嬰兒的膚色偏黃,建議轉診到可以檢驗黃疸的醫療院所,而父母也必須衛教使用大便卡每天觀察嬰兒糞便的顏色,如果糞便顏色偏白則必須早期轉診,盡早介入治療。
兒童便秘
兒童腸胃科常見慢性便秘的個案,95%為良性可以先採取藥物治療,目前兒童功能性便秘是依據Rome IV criteria做鑑別診斷。根據研究統計,臺灣學齡期兒童有32.7%的盛行率,其中女童盛行率明顯高於男童。慢性功能性便秘與生理、遺傳、心理及社會因素有關,家庭的支持及學校生活作息也是影響因素。然而,若遇到小於一個月的嬰兒有早期便秘、家裡過去有巨結腸症的病史,排出細小、短的糞便、血便、肛門廔管、甲狀腺問題、嚴重腹脹、發燒或合併神經學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並轉介到兒童腸胃專科。
兒童慢性便秘好發在三個時期,幼兒期發生常與纖維質攝取量不足、副食品添加有關,也有部分與牛奶蛋白過敏有關;學齡前期的孩童喜愛挑食、愛玩或是環境適應壓力也會影響;青少年期因面臨考試壓力,運動量減少,且飲食上多偏向油炸或加工食品。
慢性便秘的合併症包含出現肛裂、肛門廔管、滲便、外痣、排尿困難等。治療方面則依照兒童發展階段有不同治療目標,嬰兒期建議服用含有山梨糖醇的果汁(蘋果、梅子、梨子)或是使用樂多糖漿、甘油球等;兒童期則必須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調整飲食為主,藥物則為輔助的角色。而益生菌對於兒童功能性便秘的使用上,目前研究建議可以使用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這兩個菌種,但治療的效果尚沒有明確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