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本院參與分級醫療成效優良之主治醫師分享
精神醫學部 陳宜明醫師
謝謝分級醫療管理中心,讓我有機會向同仁們分享關於轉銜的一些經驗。我個人對於轉銜有三個小心得。
第一個心得是,轉診是精神科醫師經常有的經驗,因為很多精神疾病都具備階梯式的治療概念。以憂鬱症為例,一位民眾有了心理困擾,可以透過網路就能搜尋到的量表(像是最普遍使用的心情溫度計),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達到輕度憂鬱的程度,民眾會就近到基層診所尋求建議。對於輕度的憂鬱症狀,以心理治療或輔以簡單藥物即可改善。若上述治療無效,憂鬱症狀達到中度,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憂鬱的生物心理社會成因,加上積極藥物治療,這可能在區域醫院較能夠達成目標。如果憂鬱繼續惡化到嚴重程度,則需要借助醫學中心的資源,例如跨專科評估是否有腦部或其他免疫、內分泌疾病,導致治療困難。並且可能也需要輔助藥物以外的生物治療,例如經顱磁刺激術或是電痙攣治療,這些治療因為需要經過訓練的專業團隊執行,因此最為適合在醫學中心進行治療。因此從疾病的發現,一步步安排合適的治療,便需要多層級醫療機構合作。
第二個心得是,疾病的康復目標也需要在不同層級的醫療單位完成。以精神疾病而言,由於疾病經常慢性化,因此在急性症狀緩解之後,便接著維持期治療,透過醫師的支持鼓勵,讓病患有毅力繼續維持期治療,以避免復發。現代醫療追求的目標,已經從治療症狀進一步到追求功能的復原。因此在疾病復發風險下降之後,接下來要努力使病患能夠再度融入社區,發揮其人際與職業角色。上述治療目標的層層推進,是反過來由醫學中心轉介到基層醫療機構依次提供的服務。醫學中心有其專一目標,在復健資源的多元性而言有其侷限,因此我有時候會觀察到,一些高度依賴醫學中心的病患,在嘗試融入社區的時候有時彷彿會遇到一層無形的障礙。
第三個心得是,我很幸運在臺大受訓與服務的過程當中,認識許多優秀的學長姐學弟妹,當大家後來各自在不同層級的醫療崗位,為了病患盡心盡力的時候,對於彼此專業能力與責任感的了解,會讓我們能夠信任彼此,在治療病患的時候彼此支援,溝通無礙。當病患感受到醫師之間真誠的合作氣氛,也能放心接受治療計畫的安排。這是在臺大醫院服務的一種福份。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供各位同仁與先進參考。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專家分享自己對這個議題的深入體會。
復健部 陳冠誠醫師
今年獲頒星月計畫-醫師回轉卓越獎,感謝臺大醫院對於醫學中心與基層院所雙向轉診的支持與肯定,我一直都相信基層院所與醫學中心是一種合作關係,互相轉診才能給予病人最佳的照顧。
在臺大醫院的門診病患裡,有許多病人是抱持著希望能到臺大醫院接受更精密的檢查而來的,但其實疾病的嚴重度屬於輕症,是在診所即可處理的患者。而我在門診看診時所做的事就是給予詳細的診察後,告知他可以接受的治療方式,並依據他的住所或工作地點,轉診回就醫方便的基層院所接受進一步治療。我自己會習慣性的多問幾句:患者家住哪裡?工作的地點在哪裡?在哪裡會適合接受長期的慢性追蹤與照顧?然後將患者轉診到就醫方便的診所,並告訴病人如果有哪些情況時,建議再轉回臺大就診。
而部分的患者則是希望能在臺大醫院接受治療,特別像是震波或肉毒桿菌素注射等治療,一般的診所不一定能提供這方面的治療,患者可在臺大醫院接受這類治療,但其他基層診所可以處理的部分則會建議患者可以在基層院所進行。同時也可詳細詢問患者之前就診的診所有提供哪些治療,來幫患者安排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同時思考如何與基層診所有良好的合作。
另外也有一些患者是在基層診所治療始終沒有起色的患者,希望能到臺大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而在完整的檢查與積極治療後,逐漸恢復功能與緩解病痛後,再詳細衛教患者該如何自我照顧,並且告知他接下來可以轉回原診所進行治療,成效會比之前好很多。
基層診所有良好的可近性,而醫院有完善的設備。也因此,基層遇到需要進一步檢查的患者時轉診至醫院,而醫院在完成階段性的檢查與治療後轉診回診所,互相轉診才能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