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婦女尿失禁常見轉介及Choosing Wisely議題

婦女尿失禁常見轉介及Choosing Wisely議題

講者:臺大醫院婦產部 張廷禎醫師

       婦女尿失禁情形好發60歲以上婦女,大多屬於急迫型尿失禁型態。尿失禁的原因大多複雜且綜合許多因素,臨床判斷上要了解發生尿失禁的場合與情境,才能分類型態並做正確的治療。

       應力性尿失禁,通常初步採保守型療法,調整生活型態及鼓勵患者執行凱格爾氏運動,在仿間也會放置抗尿失禁子宮托以減緩尿失禁的頻率。早期手術執行上會透過自然組織縫補、腹壁筋膜在膀胱頸做吊帶,但是患者往往住院天數較長。目前多以尿道中段吊帶手術為主,運用功能性結構阻抗尿失禁的情形。TVM system是一套手術系統能同時矯正膀胱脫垂和應力性尿失禁,手術方式採修補筋膜再貼合網片,也可減少膀胱沾黏的問題。

       急迫性尿失禁大多是膀胱過動症造成,膀胱逼尿肌不穩定難以儲存大量尿液。首先採保守性治療,以調整生活型態、鼓勵凱格爾氏運動訓練骨盆底肌肉收縮與放鬆。口服藥物治療則常使用Tolterodine、Solifenacin、Oxybutynin等藥物(如圖1)。但若藥物治療未改善症狀,則需要進一步轉介有相關治療的院所,包含施打肉毒桿菌素、濃縮血小板或是脛骨神經電子治療。

       婦女更年期大多產生尿道萎縮、尿道發炎、陰道萎縮等造成尿道孔徑鬆弛,容易造成持續性漏尿。治療上會局部塗抹賀爾蒙,或是中段尿道吊帶手術,但若是未改善會放置人工括約肌的設備以緩解症狀。另外,臨床上也常見骨盆器官脫垂阻塞尿道出口,出現尿滯留更影響腎功能,或是膀胱逼尿肌無力也會造成殘尿過多。由於混和型尿失禁參雜許多複雜情境,在判斷上可以運用Mixed low urinary symptoms理論,同時評估排尿系統排尿、儲存尿、壓力等複雜問題。

       聰明就醫議題上,尿路動力檢查檢查時機,建議手術前及藥物效果評估時、判斷複雜的尿失禁或膀胱過動症、病情需要長期追蹤等才建議做尿路動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