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肌少症的診斷與治療

2023年6月星月演講紀實

(四)肌少症的診斷與治療

講者: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 韓德生醫師

       肌少症是常見老化症狀,全球討論肌少症與老人生活品質,以及預防骨骼及肌肉組成流失研究也逐年增加。造成肌少症原因包括高齡、老化、營養及活動量不足、器官末期相關疾病等。肌少症會造成老年人跌倒頻率增加、生活功能及基礎代謝率下降、骨質疏鬆等,這些原因讓老人不敢活動,產生immobility syndrome,更進一步造成血鈣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提升、肺活量下降等相應變化,最後造成死亡。

       肌少症診斷三個要件包含肌肉量減少、握力以及走路速度等要件。在肌肉測量上常用BIA儀器、DXA雙能量X光;握力則透過握力器測量,一般來說男性握力優於女性, 30歲為最佳狀態,60歲時開始明顯下降,為了維持老年握力,建議年輕時建立運動習慣、減少老年時肌力下降,同時也應積極治療相關疾病,以減少續發性肌少症。另外,SARC-F問卷也是建議評估工具,共有五題,如抬東西是否有困難、走路、坐立、爬樓梯等是否需要協助、是否有跌倒的風險。若問卷測試陽性,則代表有肌少症,可開始提供介入。

       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 2019年指引提到,先透過SARC-F問卷篩選,若測試陽性則進一步測量握力、BIA、CT、MRI等測量肌肉量,最後看走路速度,若三項測試結果皆下降,則可開始提供介入(圖1)。另外,在鑑別診斷時常會遇到衰弱症候群,同樣會造成生活功能、肌力下降,活動量下降、握力變差,但是近半年是否有明顯體重減輕可作為與肌少症區別,但臨床上常見兩者相依存。

       肌少症介入以運動、營養補充為兩個主要方式(圖二、圖三),各個學會又將運動細分不同標準。運動會產生身體一系列新陳代謝、血管及免疫力改變,運動處方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及平衡訓練四大項目。「有氧運動」以控制血糖、脂肪為主,中等強度每週150分鐘、高等強度每週60分鐘,老年人則以自覺運動強度作為調整;「阻力訓練」以改變肌肉質量、改善骨質疏鬆為主,一週兩次,特色以組合八至十塊肌肉訓練,每一組重複10-15下;「伸展運動」透過大關節伸展,可以減少運動傷害及肌肉痠痛情形。而Multiple-component training(MCT)指運動項目同時包含阻力、平衡及耐力等綜合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肌力及平衡力。

       最後,營養補充上蛋白質應維持1.2g/kg/day的量,目前國健署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男生70g、女生60g,可從魚肉豆蛋奶多元食物中攝取。

院所提問

Q1積極運動可以恢復肌肉質量嗎?特別是極高齡伴有關節退化疼痛?如何取得2018居家復健手冊? (陳煥文內科診所 陳煥文醫師)

A1:阻力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及骨骼的質量,對於高齡且伴有關節退化疼痛者,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應先從低點開始增加,採取start low, go slow的運動模式。

居家復健手冊電子版連結:https://www.bh.ntuh.gov.tw/?aid=509&pid=12&page_name=detail&iid=226

Q2:有些人的慣用手有OA、板機指或慢性筋膜炎,測握力可能有誤差,或根本無法測 ,請問該如何處理?伸展運動時發生伸展的肌肉疼痛是正常的嗎?會不會傷害到肌肉?(雙宜診所 陳睿倩醫師)

A2:握力是最容易測量的肌力,但是物理治療師也可以做簡易身體功能評估(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包括走路速度、坐立站立、旋轉等也是測量的指標項目。伸展運動是以大關節伸展,肌肉纖維被拉扯會產生痠痛,建議伸展頻率先以一週兩次再慢慢提升,但是若三天以上仍肌肉痠痛建議進一步評估處置。

Q3想請問運動處方如何在基層執行,除了居家教導可做的運動外,比如說跟健身房合作?蠻多市面上的健身教練都是以增加肌肉或是外觀為主,對於老年人運動並不熟悉,建議要如選擇跟執行呢? (醫者新診所 蔣得明醫師)

A3:由於診所空間、人力考量等因素,建議可以轉介國民運動中心多元化運動資源,相對可能對於教練品質,比較有相關認證及把關。

Q4是否有太極拳、氣功可以改善肌少症的科學實證?

A4:太極拳屬於中度有氧及平衡運動,關於太極拳對老人健康的實證研究相當多,但對肌少症的療效研究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