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
(三)時間急症之緊急處置(Time-sensitive medical emergencies)
講者: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鄭若詩醫師
WHO定義時間急症為「急性且具時間敏感特性,需要及時診斷與特定治療的狀況或疾病」。在某些發生急症的狀況下,是具時間敏感性且需要特定快速的診斷以及特定的治療。以下針對幾項常見時間急症做介紹:
高血壓危象
2025年全球估計約有15.6億人口將被診斷高血壓,高血壓分不同程度,其中高血壓急症,如收縮壓大於180mmHg且合併腦部、心臟及腎臟等器官受影響,需盡快送急診治療,甚至更進一步轉送加護病房控制血壓,在治療目標上,會評估合併已影響的器官而選擇不同藥物使用,例如主動脈剝離造成高血壓危象,治療上以收縮壓控制120mmHg以下,或是孕婦合併嚴重子癲前症所引起的,則血壓控制更為嚴謹,而一般狀況的治療目標以第一個小時血壓控制下降20-25%為原則。
急性冠心症
急性冠心症好發於中年後男性、停經後的女性,冬季或清晨容易好發,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需符合以下四項中其中兩項,包含典型性缺血性胸痛症狀、心電圖有缺氧變化、心肌細胞生化標記檢驗、高階的心臟影像檢查等。另外,有時會出現不典型胸痛症狀,如喘、上腹痛、心悸、冒冷汗、昏厥感等在診斷上仍要額外注意。急性冠心症的到院前與急診室處理上,首先讓病人舌下含服NTG一顆,5分鐘後評估症狀是否有緩解,若症狀未改善則緊急送醫。從症狀辨識、緊急送醫、急診處置到心導管治療希望控制在90分鐘內完成,搶救黃金時間與病人癒後有相關性。
腦中風
腦血管疾病佔臺灣十大死因中第四名,55歲以上中風機會明顯提升,而高血壓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其次是抽菸、糖尿病,或是曾有短暫缺血型中風史。中風早期辨識的症狀,如眼睛突然看向一邊、臉部麻痺、下肢無力、無法言語或說話不清楚等症狀,另外突然走路不穩也是徵狀之一。若個案是急性中風需確認最後正常時間,並盡速送至可提供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的醫院,且評估是否後續仍有動脈血栓移除治療(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
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另外,若病患即使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治療,在符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條件下,仍建議盡速先行靜脈內血栓溶解劑治療。若超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而中風症狀發作6-24小時內且前循環大血管阻塞(MCA M1或ICA)的病人、或中風症狀發作12-24小時內且後循環之基底動脈阻塞的病患,在臨床醫師評估下仍可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治療。
扎傷及血液、體液暴觸之感染
當發生扎傷及血液、體液暴觸之感染當下,應盡快清洗傷口5分鐘並盡速就醫。同時需評估血液、體液來源者及暴露者本身的狀況,再決定處置流程。若暴露在HIV感染的風險,應不超過72小時內服用預防性用藥(PEP),並需連續服用四周;若暴露HBV感染風險下,需考慮是否在24小時內施打B型肝炎疫苗。
野外醫學以及意外傷害處理
野外常見虎頭蜂螫,最常見因過敏性休克導致死亡,通常會有呼吸困難、全身發紅、發癢的症狀,原則上首先確認呼吸道、呼吸、循環狀況,主要急救藥為adrenaline肌肉注射使用,其次選擇Chlorphenamine、Hydrocortisone。
另外,若在野外遇到撕裂傷、擦傷、穿刺傷,首先沖洗傷口並移除異物,評估循環及運動感覺功能,若有出血情形需加壓止血。骨折及脫臼處置原則上,前臂或小腿骨折包紮與固定需注意間隔腔壓力昇高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