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圓形禿介紹與轉介

2024年12月星月演講紀實

(三)圓形禿介紹與轉介​​ 

講者:臺大醫院皮膚部 黃柏瑋醫師

圓形禿介紹及常見原因

       圓形禿(Alopecia areata,AA)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又被稱為“鬼剃頭”,它是一種毛髮掉落的情況,常見於頭皮或是有毛髮的地方,表現為圓形的區域。誘發原因可能與環境、感染、藥物、壓力、基因遺傳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等引起。根據統計,全球約有2%的人口受到此病影響,推估台灣可能有40萬人診斷圓形禿,有66%的患者發生在30歲以前,尤其是25-29歲,性別統計上則無明顯差異,另外有睡眠問題、抽菸等族群也容易患有AA。

       最常見的表現是頭皮上出現一個或多個,且不會留疤的落髮區域,部分患者可能會伴隨頭皮麻木、落髮區域有刺痛感、頭髮顏色改變等。AA可以額外分成三種不同表現(Subtypes),分別為蛇行落髮(Alopecia ophiasis)、完全性落髮(Alopecia totalis)及全身性落髮(Alopecia universalis);臨床進展也分成三種:1.慢性圓形落髮(Chronic AA)為圓形落髮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30%患者會進展為完全性脫髮;2.急性進展性圓形落髮(Rapidly progressive AA)大多影響整個頭皮,且伴隨身體毛髮脫落;3.急性廣泛及完全性落髮(Acute diffuse and total alopecia)在3個月內落髮範圍擴展至80%的頭皮,但是有80%的頭髮會在6個月內恢復。

圓形禿診斷及治療方式

       圓形禿的診斷可以看到患者有明確的落髮區域,頭皮鏡檢可以看到呈現驚嘆號形狀的毛髮與黑點,此外病患的指甲呈現凹凸不平、缺陷或粗糙,也是診斷圓形禿評估之一。頭皮落髮嚴重度可透過Severity of Alopecia Tool (SALT) 來進行評估,通常用百分比來表示落髮的範圍,分為Mild(SALT score ≤ 20%)、Moderate(SALT score > 20% and ≤ 50%)、Severe(SALT score >50%)。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改善頭皮毛髮覆蓋度,在52週治療成功標準包含SALT分數嚴重度降至輕度以下,或是較治療前下降75%以上;若SALT分數較治療前下降50%至75%之間,則建議同時評估病人生活品質面向,並與病人討論是否調整或維持治療方式(圖一)。

      目前病灶內皮質類固醇治療為第一線選擇,最常使用皮質類固醇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經由生理食鹽水稀釋後注射到真皮或皮下組織上層,每2-6周治療一次,若治療6個月未改善則應停止治療,副作用包含疼痛、出血、色素變化、皮膚萎縮以及罕見的過敏反應等;未滿12歲兒童建議可先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或是口服皮質類固醇。另外也有Systemic Corticosteroids、外用5% Minoxidil、 Oral JAK inhibitos、 Oral cyclosporine ormethotrexate、外用DPCP等免疫療法諸多藥物治療選擇(依照嚴重度和反應,參考圖二)。

圓形禿轉介時機

       最後對星月院所轉診建議,若在診斷上病人出現非典型症狀、懷疑頭癬等其他疾病,則建議轉診皮膚科進一步檢查。治療方面,非皮膚專科診所建議早期轉介或當施打局部類固醇、擦局部類固醇無效時,以及皮膚科診所考慮使用系統性免疫抑制劑(CsA, MTX), Pulse therapy, oral JAK inhibitors or topical DPCP等治療,建議可考慮轉介至醫院層級皮膚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