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
講者:臺大醫院內科部 樹金忠醫師
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並透過空氣傳播。從微生物學診斷的角度來看,結核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培養陽性、抹片耐酸性染色鏡檢陽性且NAA test 陽性為細菌學確診結核,但細菌學檢查陰性的疑似肺結核個案,並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在臨床診斷上,仍需評估胸部X光、病理、症狀或其他臨床證據一同判斷。結核病是一個可治癒的疾病,治療準則上至少需要六個月的療程,患者必須接受多種不同機轉的藥物,且長期規則投藥,若療程中斷不但無法完治,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結核菌的情況或增加社區傳播的風險,因此治療結核病是一項公共衛生措施。
治療方式
治療上以多種藥物合併,以及足夠的劑量和治療時間等為原則,對於無抗藥性結核初期的治療必須包含二個月的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和ethambutol (HERZ);持續期的治療包含四個月的 isoniazid 和 rifampicin,建議一個月以30天計算,且每天最好能固定時間服用藥物。療程完治的條件,包含藥物組合和劑量有符合指引投藥、病人能配合按時服用、治療的時間足夠,以及胸部X光穩定改善或微生物學檢查由陽性轉為陰性。
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
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指與傳染性結核病人長時間接觸,有較高機率被傳染的人,通常無症狀但會處於潛伏感染的狀態,感染者約有5-10%機會發病,且離感染的時間愈近,轉為活動型結核的機會愈大(圖一),此外,老化、懷孕、免疫力低下等,更提升發病機率。潛伏結核感染者在高危族群建議轉介治療,納入直接觀察治療(DOPT),每日由公衛人員送藥與觀察服藥情形,進而提高病患服藥的遵從與持續性,防止結核病復發與抗藥性產生,同時降低傳播的機會。
院所提問
Q1:潛伏肺結核治療速克伏藥物療程是否會影響造成血小板低下?
A1:越短的療程單日的劑量較多,rifapentine高劑量造成嚴重血小板低下,雖不常見,但仍有案例發生。另外也有類似全身性嚴重感冒的症狀,如發燒、肌肉痠痛、肝炎、頭暈等症狀,可先暫停投藥,待身體機能恢復再討論後續藥物使用,或轉為追蹤觀察。
Q2:肺結核自我檢測方法較無特異性,是否有更精準的檢測方式,讓基層診所更能察覺。
A2:建議臨床上可觀察患者是否除了自我檢測方法的症狀,如慢性咳嗽超過三周,並排除其它可能的診斷,或經驗性治療慢性咳嗽的的可能原因但無改善,可以再作進一步評估或轉診進行結核病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