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POCUS與在宅急症照護(HAH): 跨場域之新應用

2025年3月星月演講紀實

講者:臺大醫院內科部 許甯傑醫師

POCUS的發展與臨床價值

        Point-of-Care Ultrasound(POCUS)近年來已成為醫療現場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整合醫學與跨科別照護上展現出巨大潛力。POCUS不同於傳統由專科醫師操作的超音波檢查,它以問題導向(problem-based)與目標導向(goal-directed)的邏輯為核心,使第一線醫師能在病人床邊即時進行快速評估與決策,特別適合於面對多器官系統問題的內科病人或高齡複雜病人。POCUS具有多重優勢:操作簡便、無輻射風險、可重複性高,並且可以即時得到臨床資訊。透過標準化掃描流程與模組式學習,例如以心臟、肺部、下肢靜脈(DVT)、腸胃、膀胱等重點區域為核心,POCUS成為非影像專科醫師也能熟練使用的工具,協助做出更精準的轉介與判斷。

POCUS在住院與居家照護的應用

       POCUS的核心價值,在於臨床情境中的即時問題解決能力。從住院病人照護臨床案例中,POCUS可協助辨識急性肺栓塞、膿瘍、眼內感染、中心靜脈阻塞、腸阻塞等病因。舉例而言,一名洗腎病人在透析中血壓驟降,透過POCUS評估心臟右室腫大與下肢DVT,立即診斷為肺栓塞,快速轉介與處置避免憾事發生。POCUS也能補足傳統影像檢查的限制。例如在膀胱導尿異常、腸阻塞、血尿灌洗與骨折疑慮等情況下,POCUS提供即時影像佐證,尤其當X光無法提供足夠資訊時,POCUS往往能提供關鍵線索。

       POCUS於在宅急症照護(Hospital at Home, HAH)中的價值更為明顯。當病人無法即時前往醫院,或資源受限時,POCUS成為第一線影像工具。結合5G與遠距醫療技術,即便醫師無法親臨現場,也能透過影像連線判讀並給予建議。

跨場域的學習模式與推廣策略

        為因應第一線臨床人員學習POCUS的需求,我們提出模組式學習策略。該模式強調「學以致用」的實戰導向,讓醫師能針對臨床症狀選擇對應掃描模組,如:無尿者進行膀胱、腎臟與IVC掃描;呼吸困難者進行肺部與心臟評估。

學習路徑從基礎器官開始(心臟、肺部、腹部、血管),再逐步延伸至診斷思維整合與判讀能力。我們過去參訪日本與美國教學現場的經驗,即便是未使用過超音波的醫師,也能逐漸熟練使用POCUS於臨床問題評估,這樣的跨專科能力顯示POCUS的通用性與潛力。

        為了學習一門技術導向的能力,理論課程與實作訓練應結合在一起,POCUS的能力(competency)分為了解使用時機、取得影像、判讀影像與臨床結合的四個領域(domain),並透過系統化教材與反覆練習提高信心與精準度,越常將POCUS納入臨床實務,進步會越快。

POCUSHAH模式中的未來展望

        現階段在臺灣推動在宅急症照護的當下,POCUS可望成為家庭醫師與基層診所跨場域照護的利器。對於三大常見居家感染症—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POCUS提供即時的影像支持,使診斷更具客觀依據,亦能減少不必要的轉診或住院。

例如,在肺炎的診斷上,居家場域常無法取得X光,而POCUS透過觀察肺部A-line、B-line、consolidation與effusion等影像變化,不僅提高診斷靈敏度,更成為唯一可依賴的診斷工具。研究指出,針對急性呼吸道症狀病人,若醫師具備POCUS中心臟、肺部與DVT三者的掃描能力,在四小時內達成診斷的機率高於傳統急診室的檢查流程。

        此外,隨著便攜式與無線超音波設備日漸普及,醫師可依病人屬性選擇適合的探頭,進一步提升在門診與居家場域的實用性。預期在未來,POCUS將不僅是臨床診斷的輔助工具,更將成為整合性照護模式中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