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案方式:
(一)本指標收案對象為離開手術室前,手術切口已做初步縫合的住院手術病人;亦即開放式的傷口需排除。結腸造口術或開放/封閉式引流應算為初步傷口縫合的病人。
(二)病人同時進行多項術式時,依主要術式應僅算一次。
(三)「住院病人手術」是指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的手術:
1. 住院病人在手術室內執行下列ICD-10-PCS(ICD-9-CMcode00.30-86.99)內之一或多項手術
2. 手術經ASA麻醉風險分類系統分類
3. 由麻醉人員進行麻醉
(四)以事件發生的月份為收案月份
(五)住院病人需經皮膚、粘膜劃下至少1個切口(包括腹腔鏡【laparoscopic approach】或顱骨鑽孔術【cranial Burr holes】),或經由之前開刀留下的放手術切口;且必須是在手術室執行
(六)手術定義不包括切口的縫合方式,所以個案手術傷口不論有無進行縫合,只要接受任1項手術,都可納入監測對象
(七)手術室的定義,不論新蓋或翻修的都必須符合衛生福利部「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之手術室設施規定及相關設備規範,方屬之;這可包括手術室、剖腹產室、介入放射學室或心導管室
(八)在手術部位感染監測期間,第一次出現符合判定標準條件的日期為感染日期(DOE)。感染日期(DOE)必須落在手術部位感染監測期間內,才符合監測定義
(九)手術部位感染的認定必須符合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8)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
(十)手術部位感染可分為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室感染
(十一) 表淺切口之手術部位感染可分為2種:1. 主要切口的表淺切口感染(Superficial Incisional Primary, SIP);2. 次要切口的表淺切口感染(Superficial Incisional Secondary, SIS)
(十二) 深部切口之手術部位感染可分為2種:1. 主要切口的深部切口感染(Deep Incisional Primary, DIP);次要切口的深部切口感染(deep incisional secondary, DIS)
(十三) 以下情形不符合表淺切口之手術部位感染判定標準:
1. 傷口因為紅/腫/熱以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診斷或治療,並未符合表淺切口之手術部位感染判定標準的條件(4)。相對的,若切口有引流或經培養或其他非培養的微生物檢驗方法檢出微生物,則不應該視為蜂窩性組織炎
2. 僅在縫線處有膿瘍(侷限在縫合點的輕微發炎或排液)
3. 侷限在穿刺傷口(Stab wound)或扎針部位(Pin ite)的感染,應視其深度收案為皮膚(Skin)或軟組織感染(ST);腹腔鏡手術的套管針位置(Laparoscopic trocar site)不該被認定為是刺傷
4. 新生兒包皮環割(Circumcision)不屬於表列手術,因此新生兒包皮環割部位的感染應通報為新生兒包皮環割感染(CIRC)而非手術部位感染
5. 感染的燒傷傷口應通報為皮膚或軟組織感染-燒傷感染(SST-BURN)
(十四) 符合定義及執行細則規範之新生兒與產婦,均應納入本指標分子及分母的收案範圍
運算公式:
公式:(手術部位感染數/住院病人手術數) × 100%
單位:百分比
分母排除:手術過程中病人死亡之手術、腦死病人為了摘取器官而執行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