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熱影像儀應用在甲狀腺眼病變的發明經過
在20多年前,當時還是剛出道不久的年輕主治醫師,跟著老師陳芳武教授到台南開內分泌及糖尿病學會的地方會議,在路邊看到一個「愛情溫度計」,也就是一個瓶子,裡面裝著藍色的液體,上面有螺旋形的管子,用手一握,手心的溫度會使液體上升,因此可以利用它來反映手心溫度的多少,所以美其名為「愛情溫度計」。
當時我對葛瑞夫茲氏症,也就是俗稱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研究相當熱衷,正在研究甲促素受器(TSH receptor)的一些事情,不過在臨床上,我可以利用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甚或手術,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治好,但對甲狀腺眼病變,或正式名稱為「葛瑞夫茲氏眼病變」,卻是一籌莫展。
當時我們對這種病變的致病機轉不清楚,淋巴球所攻擊的分子為何也不知道,因此治療上也只能選擇讓它自己好,或是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當時眼科柯良時教授甚至在眼球後注射腎上腺皮質類固醇。
因此從1990年之前幾年,我就開始著手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基礎及臨床。在基礎的研究方面,我們終於證明眼球後fibroblast和adipose tissue上面有甲促素受器,它也是T淋巴球攻擊的目標。
在臨床方面,我從Hansson等發表在Lancet的論文得知眼球後肌肉在甲狀腺眼病變時會出現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因此我發明用抑制IGF-1的藥物octreotide來治療甲狀腺眼病變的病人,這篇短文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迄今被引用59次。後來還有隨機雙盲的實驗證明的確有效果。
我們也證明了用methylprednisolone做脈衝治療法,可以治療甲狀腺眼病變,但問題是內科療法只是用於活動性眼病變。所謂活動性眼病變,就是說眼病變處於發炎的狀態。若已沒有發炎,就必須手術來調整眼凸、複視,或眼皮上拉,甚至是眼袋的變化。
那麼如何判斷甲狀腺眼病變是處於活動期呢?歐洲、日本、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及美國的甲狀腺學會為此開了一個會議,他們的共識如下:
疾病活動性檢查的項目包括:1.自己覺得眼球後疼痛。2.眼球轉動時疼痛。3.眼皮紅。4.結膜充血。5.結膜積水。6.內眥腫。7.眼皮水腫或脹。每項一分。若分數愈高,則發炎的程度愈厲害,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比較有顯著效果。
不過我們仔細看其項目,根據發炎時會出現紅、腫、熱、痛,1、2項是痛,3、4項是紅,而5、6、7項是腫,但就是沒提到熱,因此還不能完全表現發炎的情形。
在2005年初,我有一位病人在經營醫療儀器的行銷,他告訴我他在大陸行銷一種由台灣做的數位化紅外線熱影像儀(Digital In-frared Thermography),可以偵測體表各點的溫度。我馬上聯想到我一直期待能有測甲狀腺眼病變病人眼睛表面溫度變化的儀器,因此請他跟製造公司借一台儀器供我做研究,並同時向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申請許可。
終於一切順利進行,我偵測正常人和病人眼睛表面的溫度變化,然後比較兩者的差別。為了搶先發表,在2005年5月23日就投到英國醫學期刊,可是被退稿。這時我同時也比較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脈衝治療前後的溫度變化與疾病活動性分數變化的關係,後來我又投了臨床內分泌及新陳代謝雜誌、英國眼科學雜誌、歐洲內分泌學雜誌等,雖然他們都認為這是開先鋒(pilot)的研究,但還是不願意接受刊登。不過我也愈做愈完整,最後於2006年11月20日投到眼科學45本SCI期刊中,排名第19名的Graefe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經過修改後,終於在2007年4月16日接受刊登,2007年7月26日線上發表,而於2008年1月,正式印出來。
回想這個發明的醞釀,其實已有20多年,而準備著的心念(prepared mind),一等到機器出現,就能夠將之實現。雖然我也為了搶先,做得不夠完美就投稿,以致一再被退稿而擔心有人超前,不過經過一再地補足,終於登上國際舞台,讓大家看到一個嶄新的發明。
紅外線熱影像儀利用的原理是被動的接受身體表面放出的紅外線熱輻射來量體溫,並能自動畫出體溫分佈圖。而紅外線攝影機與之不同的是為了夜間看東西,機器放出紅外線光源進行補償,由物體反射後,再加以攝影,它並無法偵測溫度。此外紅外線熱影像儀只是偵測,並非輻射線,對人體是無害的。
現在有了使用幾年的經驗後,發現它可以應用的範圍還真廣,相信以後會再有新的發現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