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患者常常同時伴有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的起因
目前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包括:基因突變或表現太低、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的影響、生化代謝上的異常與皮膚障壁功能的缺陷等等因素。近幾年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絲聚蛋白 (filaggrin) 的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下降,進而導致嬰兒皮膚乾燥與皮膚炎,之後再由於免疫失調與過敏原致敏化,導致長期反覆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大約有80%的病患是在5歲前發病,也有將近8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會在後來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極度的癢,常有病患癢到晚上根本沒什麼睡,甚至有許多人抓到血流滿地,對白天上課或上班的影響非常大。
由於這樣長期嚴重搔癢抓癢的結果就是遍體鱗傷,最後就會出現皮膚炎 (濕疹) 的症狀。初期會皮膚發紅、脫屑,嚴重時會流湯、流水甚至起水疱;隨著病情繼續進展,皮疹會越來越粗厚、病灶也會比較不紅,逐漸出現苔蘚化、癢疹的外觀,這就是所謂慢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在嬰幼兒時期好發於臉上、頭皮與四肢伸側等伸展部位,這時期的皮疹通常比較屬於急性期的濕疹,臉上的病灶往往呈鮮紅色或橘紅色,伴有明顯的滲出液與輕微的丘疹及脫屑;四肢與頭皮的病灶則呈粉紅色。到了兒童期以後,病灶主要分布在脖子、四肢屈側等部位,皮膚會變得較粗厚、出現苔蘚化等特徵,上面往往還有一層厚厚的皮屑。如果病情控制的不盡理想,則病灶有可能會蔓延全身,包括頭皮、身上、手掌、腳掌、陰部都可受侵犯。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也會出現一些次要特徵,例如由於長期鼻塞導致眼窩周圍慢性鬱血,因而出現黑眼圈;對於一些食物出現過敏不耐的症狀;出現白色的皮膚劃紋症現象等等。此外慢性的皮膚發炎也會造成皮膚色素沉著、毛孔變得明顯、掌紋變多、毛孔角化;皮膚障壁功能失調則會使皮膚乾燥、出現魚鱗癬樣的皮膚變化、對許多環境中的刺激物質不耐、易受環境物質的刺激。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診斷標準包括:皮膚搔癢、典型的皮疹型態與分布、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所謂異位性體質);以上至少出現三項,再加上至少三項其他次要特徵。
臺大醫院皮膚部
朱家瑜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