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 | 服務項目 |
---|---|
腦血管 |
1. 出血性與阻塞性中風(腦中風出血、蜘蛛膜下出血、腦部動脈瘤破裂、 先天動靜脈畸形、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症、腦血管霧霧症等等)。 2. 功能性神經外科手術(如顏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巴金森氏症、僵直、頑固性癲癇、疼痛等)。 |
神經腫瘤 |
1. 中樞神經系統: (1)腦與脊髓的良性或惡性腫瘤(如神經膠質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 聽神經瘤、神經管胚細胞瘤、轉移性腫瘤、海綿狀血管瘤、顱底腫瘤、 顱咽管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細胞瘤、及小腦腫瘤等等) (2)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手術(如電腦刀) 2.週邊神經系統:神經腫瘤(如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 |
神經電生理暨功能性治療 |
1.腦波檢查 2.體感誘發電位檢查 3.運動誘發電位檢查 4.神經傳導檢查 5.肌電圖檢查 6.穿顱磁刺激檢查 7.深腦刺激植入立體定位手術 8.深腦刺激植入術中電生理定位 9.深腦刺激參數調整作業 |
神經傷害暨修復 |
神經疾病患者可以經復健門診、或復健病房醫師處方後,安排接受復健治療,本部還設有神經生理檢查室,提供肌電圖與神經傳導檢查等服務。 |
神經精神暨行為 |
神經精神暨行為團隊的臨床醫療服務包括精神科急性病房,收治的疾病主要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失智症、器質性疾患、重度憂鬱症、物質濫用疾患、兒童期疾患合併行為情緒問題等,治療目的在於對急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病理及功能缺損進行周延的評估,以在短期內接受安全有效之精神醫療,快速穩定病狀,並依據個別功能擬定逐步復健之計劃,以順利回歸居家與社會生活。精神科日間病房,服務對象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器質性疾患等慢性精神病患,病房醫療團隊由醫師、護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藉由職能復健治療,協助患者適應疾病及因應壓力,達到病情緩解和避免復發的目標。精神科急診照會,處理精神科急診常見的問題。另外,提供精神鑑定之服務,團隊包括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協助司法機關處理相關法律問題,以確保司法相關當事者之人權。 |
神經退化暨失智 |
1.「巴金森氏病暨動作障礙中心」 本中心位於神經部門診,門診區規劃專屬獨立之衛教空間,提供衛教指導、轉介他科之整合性服務,每週固定舉辦的活動包括:巴病藥物介紹課程、疾病衛教諮詢服務、物理治療團體衛教、職能治療團體衛教、病友支持及分享活動。深獲病友及家屬的支持,病患滿意度極高。
2.「全國性巴金森之友協會」 希望透過協會的成立,提供病友、家屬、民眾與相關醫人員一個能夠互相交流、關懷照護、分享最新醫療訊息平台、推廣教育及推動巴金森氏病相關福利政策。
3.提供社區家訪服務 重度巴金森氏病患者行動不便,家屬常常有照顧上的困擾,或居家環境調整的需求,藉由此項主動深入重度病患家庭的服務,可以更了解病友及家屬之需求,以提供更完整全人的照護。
4.「記憶特別門診」 全國目前在彰基、成大、台北榮總與桃園長庚先後都成立包含整合治療、護理諮詢、社區關懷的整合性失智症中心。本部限於人力目前僅能提供門診服務、教學見習與研究合作;希望將來也能聯合精神、復健、護理、及相關基礎研究人員組成完整失智服務團隊。
5. 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推廣社區服務 邱銘章醫師目前擔任台灣失智症協會第五屆理事長,因此非醫療部分的 失智症服務工作,多經由協會來推動;包括病友活動、家屬衛教、民眾 訊息、推廣教育及推動失智症相關福利政策。 |
團隊 | 服務項目 |
---|---|
兒童神經疾病 |
小兒神經團隊提供各種完善的相關神經學檢驗,包括小兒腦部超音波檢查、穿顱都卜勒超音波檢查、頸部與脊髓超音波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與肌肉切片檢查,兒童頭頸部與神經系統磁振造影以及電腦斷層檢查。我們也提供相關檢查技術,如脊髓液之神經傳導物質檢查,與神經疾病之分子遺傳學診斷。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國內兒童神經肌肉疾病的照護,使更多的病童與家屬受惠,藉由整合性的醫療服務,由小兒神經科聯合其他相關科系包括小兒胸腔科、兒童復健科、小兒骨科、小兒心臟科、小兒腸胃科、基因醫學部、遺傳諮詢師與社工師等,於2011年9月成立「兒童神經肌肉疾病聯合照護門診」,提供整合性全人醫療服務,同時能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健康照護計畫,讓病友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能更提升。 而為了提升兒童神經腫瘤患者的照護品質,本團隊並在2011年開始本院兒童神經腫瘤之整合會議,結合小兒神經科、兒童神經外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小兒血液腫瘤科等,期望加強神經腫瘤相關科別之共識與整合作業,教育年輕的後輩,同時能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健康照護計畫,讓病友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能更提升。 此外,跟隨時代的腳步與需要,在兒童醫療大樓四樓有跨科部的早療中心,戮力於推廣發展遲緩兒的早期評估與療育,廖華芳老師更基於WHO ICF設計新制身心障礙功能量表評估,提供更多發展遲緩兒更完整的評估與治療。 |
教學計畫
研究現況與成果
|
|
兒童精神心理 |
臨床
兒青門診服務 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自開辦以來,門診人數年年增加,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之診療服務。初期初診患者以智能不足之兒童為主,之後自閉症患者逐年增加,近二十年則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增加最為迅速。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九年曾開設特別門診,對疑似自閉症或其他兒童期精神病的患者詳細評估。本中心醫療採取整合分工模式,目前本中心門診有四位主治醫師、兩位臨床研修專科醫師及數位住院醫師、兩位兒童心理師、一位社工師,提供臨床診斷、心理諮商及治療(包括遊戲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早期療育、心理衡鑑、家族會談及功能評估、社會資源諮詢與轉介等業務,有需要時進行學校訪視或個案研討會議。本中心門診診療很早就把量化理念結合於日常診療工作當中,例如:CCDI、DDST、CPM、SPM等評量嬰幼兒發展和兒童非語言推理能力的工具、父母版(WWPAS CPRS-R-S, SNAP-IV)和教師版(CTRS, CTRS-R-S, SNAP-IV)兒童活動量表、嬰兒和兒童氣質量表、克氏(Clancy)量表。評估的結果可作為醫師診斷的輔助資料,但醫師不會只根據量表即做診斷,仍會仔細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家庭狀況、症狀、精神狀態、人際關係、學習狀況、行為問題或症狀發生的情境等層面,遇到幼兒或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兒童,也會以繪圖或遊戲的方式互動,進行診療。本中心自一九八二年起即將周一至週五之初診門診人數設限,且將初診、複診分離,讓醫師有充分的時間詳細評估及診療兒童,以維持良好之醫療及教學品質。 目前初診有網路掛號及現場掛號兩種方式,複診則採預約及現場加號方式。近年來每月之初診量平均約有150人。門診每季舉辦自閉症及過動症家長之衛教增能團體,協助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並學得有助益之養育方法。
兒青病房照會 目前由一位主治醫師指導研修專科醫師至照會處診視,和相關診治醫師討論診斷與治療計畫,視需要進行後續病房追蹤或協助轉病房治療,或安排轉至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門診。 各類重大移植手術之術前常規之心理及精神狀態評估及術後必要之評估及診療,均由照會團隊提供服務。
兒青日間病房 本中心一九六七年創辦日間病房,一九七○年起治療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一開始接受各種特殊兒童,後因其他特殊教育單位之成立,本中心日間病房轉為台灣專收學齡前自病症患者的首創日間病房,目前由一位主治醫師、二位心理師及一位職能治療師負責。早期楊思根心理師以純行為理論設計治療計畫,宋維村副教授則加上「發展的原則」作為設計矯治進階的骨幹,強調依「實用的原則」、「生活化的原則」等功能性原則,及「互動性原則」來安排矯治內容,這套治療原則一直持續至今日。治療活動包含身體暖化及社交互動、個別與小團體矯治活動以及飲食訓練等,早期曾訓練義工協助一對一的矯治訓練,一九八六年之後,改訓練家長為協同治療師,提升矯治成效,並類化至家庭及其他情境。門診評估診斷為自閉症的學齡前兒童,經過個別門診諮商治療及整體評估後,若醫師或治療師認為其應接受密集的矯治訓練,且照顧者可積極參與協同治療,則可安排進入日間病房。當患者達到階段性治療目標後,就可轉銜到幼稚園、小學或其他療育單位。對於離開日間病房之兒童,治療師視情況安排追蹤,提供家屬諮商、情緒支持與行為處理之建議。目前本中心對於自閉症患童的診斷及療育服務,已推展至兩歲之前。
教學 為培養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臨床能力,並訓練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研究及教學能力。熟悉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領域之常見疾病,以及藥物、行為、心理、家族等多方面之評估及治療模式。並在臨床接受全日住院病患、日間病房病患照護、門診、兒童青少年司法精神鑑定、兒童青少年社區精神醫學等相關訓練。且進一步參與台灣及國際臨床相關的學術活動或研究,撰寫及發表論文。
研究 一、ADHD 研究計畫
二、ASD 近年研究計畫
|
疼痛 |
目前本團隊提供疼痛門診、急性疼痛控制、慢性疼痛控制、癌症疼痛控制、術後疼痛控制、病患自控式止痛及加護病房鎮靜止痛等服務。目標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