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緣起 早在1960 年代,美國就已有藉標準化病人協助進行醫學生的臨床教、學、評量之報告。近十多年來,國內醫學教育有識之士亦積極思考臨床醫學教育革新的各種問題,竭力提升臨床醫學教育的品質,並期待能與世界醫學教育發展同步,臨床技能的訓練與評核也漸被重視。 標準化病人在台大醫院的臨床醫學教育之應用,最早是在1998年時,由當時的教學室主任內科楊培銘教授與家醫科王維典醫師共同主導之下,針對台大醫學院五年級醫學生所施行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測驗的內容有八到十站,裡面包括了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資料判讀、病情說明等不同劇情,另外有電腦模擬考題或者操作技術題,約有四到五站需真人來模擬演練劇情。施測地點是在台大醫學院二號館進行,標準化病人則是由資深住院醫師扮演。 2005年12月,臺大醫院教學部正式成立了臨床技能中心,開始針對在台大醫院實習的七年級醫學生,於內科部、外科部、婦產部、兒科部實習完訓時進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2006年5月急診部亦開始推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家庭醫學部則是在2006年2月開始針對住院醫師進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從1998年到2006年8月之前,台大醫院針對五年級實習醫學生、七年級實習醫學生或是住院醫師,施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時模擬病情之標準化病人,大多以具備醫學背景的住院醫師來演出。以住院醫師來擔任標準化病人,有其優缺點,亦可視為多元臨床醫學教育的一環。至於由非醫學背景的志工來扮演標準化病人,一些過去的研究也累積了許多證據指出其特定的優點,並能通過一致性及信度效度的考驗。 基於臨床醫學訓練與評估的多元化、完整性考量,臺大醫院教學部希望能透過標準化病人的協助,於各科部施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並自2006年7月起開始招募非醫學背景的志工來扮演標準化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