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近20年來分子生物學、分子醫學、分子造影的進步,使得基因體學、蛋白體學、小型動物分子造影成為生物醫學研究領域裡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2002年2月7日臺大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正式籌畫成立,並於2004年3月25日開幕、4月1日正式啟用,期使臺大的生物醫學工作者能藉此整合從事功能基因體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這個中心於2005年12月1日更名為臺大醫學卓越研究中心,下設基因體醫學組。雖然這個組裡包含八個相關的核心實驗室,其中也包含了生醫分子影像核心實驗室,內含有關光學、超音波、磁振掃描等實驗設施,唯獨缺乏正子掃描造影設施,也就是小型動物專用的正子掃描儀。 2005年10月8日臺灣大學成立了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在多位重量級學者專家的建議下,提出設置小型動物專用正子掃描儀 (small animal PET scanner) 的建議。配合同年10月3日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正子中心正式啟用的迴旋加速器暨正子製藥實驗室有潛力製作各式臨床與基礎研究用之正子掃描製劑 (PET radiopharmaceuticals),可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後經多次臺灣大學相關單位之會議討論與審核,終於在2006年5月11日通過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95年度所提申購小型動物正子掃描儀一案,同意以「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支應。為方便使用臺大醫院核醫部正子中心所生產之短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及正子掃描製劑,因而,設置場所訂在該中心,並委派核醫部主任曾凱元代為統籌規劃建置事宜。 曾主任赴美就UCLA 與 Johns Hopkins Medicine 等相關實驗室考察後於2006年7月3日在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影像核心設施諮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報告,並於會議中建議在經費不增的原則下,順應當前學界趨勢,將小型動物正子掃描儀之採購升等為小型動物正子暨電腦斷層掃描儀 (small animal PET/CT scanner) 之採購案。 接下來在臺大校方各有關單位積極協助作業下進行最有利標之採購,終於在2006年12月21日召開公開審查委員會會議並於12月25日決標,2007年1月23日正式簽約採購GE公司出品eXplore Vista DR機型,再歷經半年的各項行政手續辦理進口與場地工程施作、儀器及相關實驗器材之安置,終於在2007年7月31日完成驗收正式啟用,並及時於7月27日加入甫成立的臺大醫學卓越研究中心基因體醫學組生醫分子影像核心實驗室,成為其中最年輕的一員。 從此有關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動物腦神經方面之研究多了一項利器。此外,本設備同時可以提供臺大醫學卓越研究中心基因體醫學組各核心實驗室相關的學者使用以充分發揮這項設備之效能。這項研究設備將成為臺大跨領域分子生醫研究的重裝備之一。 由於本校大學部從事生物學及基礎醫學研究的先進們對於正子掃描究竟是基於何種原理、如何進行研究,有何特點,並不十分清礎;而臨床醫學的同仁們固然對於正子掃描之臨床應用有所涉獵,但是,如何將它與分子醫學的基礎研究整合在一起,也有許多待深入探討之處。因此,希望利用這份簡介針對核子造影,尤其是正子造影,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小動物正子造影的部份作一介紹。以期將這兩方面作一橋樑連接起來,使得動物正子掃描儀在分子造影的研究上能有助於臺大的同仁們在生物醫學研究上發揮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