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視鏡腫瘤治療

內視鏡腫瘤治療

内視鏡黏膜切除術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隨著醫療儀器和技術的進步,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不僅可以作為影像系統,亦能用來進行手術。例如若腫瘤侵犯深度未超過黏膜下層且無淋巴轉移,就可以考慮利用內視鏡來局部切除就好,免除傳統手術治療的痛苦,亦可作術後病理切片的判讀,此方法根據切除深度可分為内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自一九八三年,日本多田正弘(Tada)醫師報告首例使用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的成功病例後,二十幾年來,隨著內視鏡器械及操作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應用廣泛。透過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擴大內視鏡(magnified endoscopy)和窄頻影像技術(NBI)等三項利器,能將病灶區分為適不適合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操作方法是利用各種不同的內視鏡刀(needle knife、IT knife、IT2 knife、hook knife、dual knife、flex knife等),將病灶和黏膜下層慢慢剝離切開,使其完整切除,再以電燒刀進行止血,並將切除後的檢體送至病理科判斷。
操作方法

​​(圖片引用自: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内視鏡下射頻消融術 (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ERFA)

對於黏膜病變如食道鱗狀細胞上皮內瘤變(ESCN)或巴瑞特氏症(Barrett's esophagus),也可以考慮在內視鏡導引下,進行局部片狀,或環狀的射頻消融治療,對於早期癌症或是癌前病變,有防範為然的療效。本治療可採用病人清醒鎮靜下操作,醫生配合使用不同直徑和大小的射頻消融導管進行操作,操作時間短,病人痛苦小,創傷也較小,安全性高,併發症比EMR少,小於0.22%。

治療過程首先要插入內視鏡確定和記錄解剖學標誌,根據以前檢查結果,確定標記線和治療區間,測量出食道內徑及病灶上下長度。將消融導管沿內視鏡中操作管道插入至目標群組織的近邊,再開始遞送消融能量,接著向遠端移動導管,達到治療所有的目標群組織,治療後噴灑 Lugol's 碘溶液(1.25%),用於分析完成治療範圍。
插入內視鏡     消融導管

噴灑 Lugol's 碘溶液     治療完成

(圖片引用自:Sutter Health-Sutter Delta Medical Center http://www.sutterdelta.org/technology/halo-ablation.html​)


腹腔鏡手術(Laparoscopic Surgery)

腹腔鏡手術則運用一至數個0.5~1.5公分的小切口,在每個開口插入各式套管裝置,各項特製的器械和腹腔鏡影像鏡頭通過套管進到腹腔中進行手術操作。在腹腔鏡手術進行開始時,腹腔被灌注二氧化碳(CO2)而膨脹來提供外科醫師工作和察看的空間,經由腹腔鏡影像鏡頭傳輸影像到手術室內的高解析顯示器,在手術過程中,外科醫師觀看顯示器上的清晰影像並執行手術操作,這套系統可以讓外科醫師完成像傳統手術相同的術式但有較小的傷口。
腹腔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