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訓練時間及對象
本科專科訓練為期三年,對象為已取得中華民國牙醫師執照並已接受過一般牙科訓練2年之牙醫師,並經本科考試錄取。專科醫師之訓練計畫以研究和臨床技術精進、經驗累積為主,協助教學為輔,最終取得衛生署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資格。
二、訓練目的
1.第一年及第二年上半年度接受口腔顎面外科門診及病房基本訓練,使其有能力獨立完成口腔顎面外科簡單手術及植牙,並擔任複雜手術助手及全方位系統性照顧住院患者之能力。
2.第二年下半年度則至相關科別科外代訓,培養全人醫療之能力。並完成衛生署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訓練要求所需之研究及論文撰寫。
3.第三年培養具獨立操作口腔顎面外科各項複雜手術及高階植牙之能力。並參與臨床教學,培養其教學、研究、統御、領導之能力。
三、訓練方式
1.口腔顎面外科基本訓練
熟練所有已萌出牙齒的拔牙術;充當口腔顎面小手術之助手或術者;學習各種口腔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擬定治療計劃;各種阻生齒,尤其是上、下顎智齒與上顎犬齒、正中贅齒之切除手術;各種檢查或照會單之填載紀錄,住院病人之全身性照護與手術前準備、手術後照顧;熟悉手術室之作業,學習消毒觀念,無菌技術;熟識手術室之口腔顎面外科器械;學習如何擔任優秀之手術助手;見習全身麻醉之要點,此等基本訓練,目的在為培養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打下基礎,而且亦對養成全科牙科醫師提供所需的口腔顎面外科臨床經驗與學識。於口腔顎面外科病房工作得需照護不同種類之患者,其基本要求為:單純齒拔除20例、複雜性齒拔除10例、阻生齒切除15例、放射治療前齒拔除2例、補綴前手術3例、囊腫剜出或造袋1例、感染之切開引流或清創2例、軟組織外傷處理1例。於口腔顎面外科病房工作得工作得需照護不同種類之患者,其基本要求為:鼻咽癌放射治壞死療前處置1例;放射線照射後顎骨1例;頭頸部感染或骨髓炎1例;頭頸部囊腫1例;顏面軟組織外傷或顎顏面骨折1例;唾液腺炎、結石或頭頸部良性腫瘤1例;口腔癌手術1例;口腔癌放射、化療或臨終照護1例;全身疾病一般牙科處置,阻生齒拔除、補綴前手術、口鼻或口竇廔管或顏面部神經痛1例、正顎手術、顳顎關節疾病、唇顎裂、齒槽骨裂、植牙及相關手術或顎面重建手術1例。
2.夜間及假日值班
另外須依排定之月程,作夜間及假日之值班,負責照護住院病患及急診病患。輪值之醫師須詳閱住院病患之病歷記載,充分瞭解每一病患之病史、病情與治療經過,依照主治醫師及總住院醫師之囑言照護住院病患。在值班時間內,輪值醫師至少巡視病房兩次,檢查每一住院病人,其時間以病人就寢前及晨起後為原則,若有需要應適當處置。對急診病患,值班醫師應作第一線之檢查及處置,如有疑難不能獨力處理,應即聯繫總住院醫院或口腔顎面外科之主治醫師共同解決。
3.教學研討會
除於牙科門診各分科、口腔顎面外科之門診、病房、手術室、急診部等處之實際工作,學習於服務外,另須藉各類討論會增進學識技能、培養獨立思考,主動解決疑難及來日從事研究的能力。主要之討論會包括口腔顎面外科之住院病例研討會,期刊報告會、口腔顎面外科-補綴學聯合討論會、口腔顎面外科-矯正科聯合討論會、口腔顎面外科-口腔病理科聯合討論會及全國性之口腔顎面外科病例研討會等,並有定期之總住院醫師及主任的病房教學迴診,此外須參加全國性學會並出席報告。
4.口腔顎面外科進階訓練
除了深入學習本科各類疾病之診斷、治療計劃、手術及其他治療方式外,尚須至其他相關部門學習,如麻醉科、內科、外科、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等,須輪流學習二至四個月,熟識麻醉要領、術前術後照護、氣道維持技術、各類內、外科病患之診斷及治療與基本照護等。至於本科訓練,須培養獨立施行各種阻生齒切除及口腔顎面小手術之能力;督導完成手術前一切準備工作與術後照護,負責入出院病人之安排,準備與追蹤;支援口腔顎面外科急診病患之處理及發生不良反應牙科病人之急救。手術室熟習各類手術之原理及技巧,依病例之難易程度及訓練之進程,可擔任手術之第一助手或術者,需熟習之手術包括阻生齒切除、囊腫摘除、根尖切除、頭頸部膿腫之切開引流及清創、顎骨之腐骨清除及造袋術、顎顏面骨切之封閉式及開放式復位、固定手術、補綴前手術、人工牙根手術、良性、惡性腫瘤切除手術、顳顎關節手術、正顎手術、顎顏面重建手術等。並在訓練期滿前,完成衛生署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訓練要求擔任主刀或第一助手所需之最低病例數。
5.研究
在不妨礙本身醫療工作下,得請資深主治醫師指導,參與科內之專題研究,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或在資深主治醫師指導下,自行擬定研究計劃、學習如何整理研究所得之結果、撰寫論文。在全國性之學術會議中,經由主治醫師指導下,提出報告。並需在訓練期滿前,將文章投稿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雜誌並獲接受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