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常見問題

檢索結果:64 檢索詞:
  • COVID-19與皮膚相關常見問題
  • 認識青春痘
    複製連結

    青春痘是青少年朋友最常見的皮膚病。雖然大部分青春痘成因不明,但有很多因素會引起青春痘:如化妝品、鋰鹽、類固醇、持續摩擦(如前額的瀏海)、拖腮等。結果皮脂腺發炎化膿,形成紅疹、粉刺、膿皰,結節囊腫

  • 化妝品中的丙二醇成分面面觀
    複製連結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對於外在美的追求越來越積極,化妝品早已與大家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傳媒的強力廣告宣傳及大眾的強烈購買慾望下,各種化妝品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產品包裝不但越來越炫目誘人,所號稱的功效更是令人眼花瞭亂,在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推波助瀾下,搶購化妝品好像已成為目前街頭巷尾的全民運動。但說穿了,化妝品本身就是多種化學成份的混合物,所以其中所使用的成分對於皮膚的安全性才是產品最需要重視的問題。很多消費者滿心歡喜花了大錢買了許多化妝品,卻因為不了解產品的成分特性、適用範圍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而於使用後產生皮膚紅疹過敏、乾燥脫皮、痘痘粉刺或皮膚炎的情形,就相當得不償失了。

      就舉化妝品中相當常見且常引起爭議性的成分”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為例。丙二醇是一種透明、無色、具黏性及吸濕性的直鏈脂肪醇液體,像在平常使用的藥膏、面膜、化妝水、洗面乳、精華液、卸妝品、保濕乳液及植物萃取液……等都可以見到這種成分。丙二醇在化妝品及藥品的應用上,依濃度的不同,主要是當作溶劑、塑化劑、吸水保濕劑、防腐抗菌劑、輔助活性成分滲透劑及角質軟化溶解劑使用。在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美國化妝品成分審核委員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大致上都認定丙二醇是安全性滿高的成分,但在化學品的物質安全資料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上,則提到了丙二醇對於皮膚及黏膜的刺激性。綜合來說,丙二醇對於皮膚可能的副作用有以下幾種:
    (1)刺激性(Sensory irritation):有些人使用時會有主觀上的灼熱感、刺痛感及癢感。

    (2)去脂性(Defatting):丙二醇具有脂溶性溶劑的特性,長期使用高濃度的丙二醇對於表皮皮脂結構會有影響。

    (3)刺激性皮膚炎(Irritant dermatitis):丙二醇對於皮膚及黏膜都具有刺激性,在濃度越高越密封的狀況下使用,其刺激性也就越大,會引起皮膚發紅、起紅疹、脫皮刺癢及粗糙的情形。一般化妝品中添加的丙二醇濃度約在5%以下,雖然對多數人來說刺激性不大,但長期使用所可能產生的累積效應卻很值得注意。對於受傷性皮膚或敏感性膚質而言,即使是低濃度的丙二醇,也很容易產生刺激反應。

    (4)過敏性皮膚炎(Allergic dermatitis):約有1~5%的人接觸到丙二醇會產生局部皮膚過敏性濕疹反應。通常於首次接觸時不會發生問題,但之後再度接觸到時就會產生皮膚的過敏反應。

    (5)全身性接觸性皮膚炎(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少數對於丙二醇產生皮膚過敏反應的人若服用或施打含丙二醇成份的食品或藥品,就會引起全身性皮膚過敏反應。

    (6)經皮吸收的問題:丙二醇分子小易滲透,即使是外用,理論上還是有部分成分會藉由經皮吸收而進入體內。但一般而言除非是在大範圍燒燙傷的皮膚上使用含丙二醇的產品,否則正常狀況下使用外用產品,是不太會產生全身性的丙二醇毒性反應。

      總體而言,丙二醇的用途相當廣泛且安全性還算高;但對於皮膚仍存有潛在可能的刺激性及致敏性。以其常見的用途來看,如果有其他更安全的替代成分可以使用時,就儘量減少丙二醇的使用及降低使用的濃度,這樣對於皮膚而言會更安全。雖然一般化妝品中所使用的丙二醇濃度,對大多數人的皮膚短期之內不會產生太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對於皮膚容易過敏或敏感的人、或需要長期使用於眼睛、嘴唇及脖子周圍的皮膚時,能儘量少用含丙二醇的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

      隨著消費者意識的抬頭,及民眾對於化妝品了解度的增加,化妝品全成分標示已成為目前的共識。各位聰明的消費者在挑選保養品時,如果能多點理性多留意成分標示,養成由成分組成解讀化妝品的習慣,並多花點時間找出適合自己膚質的產品,相信不久之後您的皮膚一定能夠美麗又健康。

    (作者:邱品齊 醫師)
    (公告日期:2004/6/1) 

  • 潔面用品選購秘訣大公開
    複製連結

      清潔、防曬、保養是減緩皮膚老化,並讓皮膚更有活力的基礎步驟,其中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一環,就是天天都在做、卻幾乎不得其法的清潔部分。有些民眾不太了解潔面用品的重要性,往往需要選擇潔面用品時,就是到超市或大賣場隨興購買特價的洗臉產品,這樣輕忽的態度常會造成自己的肌膚危機而不自知;另外有部分民眾則相當注重皮膚的清潔工作,聽了廣告的介紹、銷售人員的宣傳,而到專櫃或以直銷通道買了昂貴的產品,然而雖然花了大錢,對於產品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的皮膚,卻仍然一知半解。事實上潔膚產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清潔,所以選擇潔面用品的重點就在於其中成分清潔力的強弱,及對於皮膚安全性的高低;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在不讓皮膚受傷的前提下,達到適當適度的清潔效果。

    以下有幾點選購潔面用品的秘訣,可以讓大家早日找到合適的產品

    1、包裝標示完整、成分詳細羅列的最好​​

      在選購潔面用品時,最重要的步驟還是先看看產品的外包裝,是否清楚註明品名、主要成分及詳細成分、產品用途、用法及產品特性或說明、產品製造日期、出廠日期、批號、有效期限或保存期限、產品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項、產品相關規格及重量或容量、產品製造商及進口或經銷商公司的名稱及地址、聯絡電話及消費者服務諮詢專線等;因為這些訊息是廠商對其專業度及對消費者重視度最基本的表現,有了完整的成分標示,消費者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價格差異的真相,更可以較快速地找到適合的潔面用品;使用上也比較安全。

    2、試著了解產品的基本成分最好

      潔面用品的主要原料就是界面活性劑,最常見的界面活性劑不是脂肪酸鹽皂,就是化學合成的界面活性劑,每種界面活性劑有其不同之去脂力、發泡力及對皮膚的刺激性。如果可以了解基本的產品成分,對於產品的特性就可以掌握,選擇上也就可以更正確。有較強去脂力的界面活性劑常見的有如以下表列幾種:

    潔面用品中去脂力及刺激性較強的界面活性劑
    用品名稱 化學名稱 成份
    皂性成分 odium(鈉) 或Potassium(鉀)

    Cocoate(椰子油酸鹽) 

    Palm kernelate(棕櫚仁油酸鹽)

    Laurate(月桂酸鹽)

    Myristate(肉豆蔻酸鹽)
    Sodium hydroxide (氫氧化鈉) Potassium hydroxide (氫氧化鉀)

    Lauric acid(月桂酸)

    Myristic acid(肉豆蔻酸)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

    Sodium lauryl sulfate (十二烷基硫酸鈉)

    Sodium laureth sulfate(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鈉)
     

      一般說來清潔力較強的成分膚質健康偏油性的人比較可以使用。常常有人使用號稱可以深層潔淨的潔面產品之後會覺得肌膚特別乾燥緊繃,這是因為這些產品中常加入皂性成分所導致。此外,雖然使用pH值越接近皮表微酸性的潔面用品是比較好,但產品的酸鹼度並非潔面用品是否會傷害皮膚的絕對因素,其洗淨成分及額外添加物的種類及特性才是影響其刺激性的重要原因。市面上有許多宣稱可以抗痘或治痘的微酸性潔面產品,常加入水楊酸(Salicylic acid)及一些抗菌殺菌劑,如Triclosan、Benzoyl peroxide或 Sulfur,其清潔洗淨成分也比較強,這些產品如果長期使用,不但有可能造成皮膚乾燥,更有可能會改變皮表正常共生菌的平衡,進而危害到皮膚的健康。所以長青春痘時並不一定要使用標榜具有抗痘能力的潔面用品,而平時也不需要一直使用這類產品來預防青春痘的發生。

    3、洗後感覺清爽潔淨而不緊繃滑膩的最好

      潔面用品依其成分不同,其對皮膚的刺激性及清潔力的差異亦大。一般說來,洗臉完後的正常感覺應該是:清爽潔淨而不緊繃滑膩,更不應有刺癢、發紅、脫皮或起疹子的情形發生。每個人的膚質及膚況都不同,價格高的產品並不一定適用自己的皮膚,別人覺得好用的潔面產品也不一定保證自己就合用。另外,潔面用品是需要因季節、環境及皮膚狀況不同而做適度調整的,在乾冷的冬天、或是因使用A酸而造成皮膚乾燥時,就不適合以清潔力過強的清潔用品洗臉,否則皮膚將會更加乾燥難受。

    4、成分單純功能簡單的最好

      許多清潔產品除本身清潔功能之外,還強調具有美白、保濕、或含果酸去角質的附屬功效,但事實上強調這些功效並不實際。因為洗臉的時間頂多只有2到3分鐘,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美白或果酸成分發揮完整的效果幾乎不可能,而且這些附屬功效的成分濃度一定都不高,作用也就相當有限;此外洗臉後所有在臉上的東西都已經被水沖洗殆盡,即使在清潔產品中加入大量保濕劑也很難留在臉上發揮功效。還有些潔面用品添加了許多植物精油、植物萃取物或香料,除了增加香氣及產品名義上的附加價值外,對於皮膚清潔及保養的功效,幫助也不會太顯著。另外,坊間還有一種強調卸妝與清潔二合一的潔面產品,乍聽之下似乎相當方便,然而其成分常加入去脂力較強的成分,長期使用將較容易造成皮膚的傷害。其實對於一般不上彩妝或只上淡妝的人來說,使用適合自己膚質的潔面用品正確洗臉,就足以達到清潔臉部油垢的目的;而有上妝習慣的人,為了自己的皮膚健康,最好還是先用適當的卸妝用品把臉部的彩妝徹底清潔後,再用適當的潔面產品把殘餘的污垢洗淨,這樣才是正確安全的作法。

      在這真真假假的時代,廣告行銷手法早已把潔面產品誇張得天花亂墜、充滿了驚人神效。但說穿了,潔面產品最主要的功能還是適度適當安全有效的清潔,而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就是界面活性劑。試著了解產品、了解成分、了解自己的膚質及膚況,在林林總總的潔面用品中一眼看穿其真相,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你也將會是一名美膚高手!

     

    (作者:邱品齊 醫師)

    (公告日期:2004/5/31)

  • 雷射治療的正確態度
    複製連結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暖暖的冬陽似乎不具殺傷力的季節到來,各大醫院的皮膚科和美容醫學中心,都會出現許多有美容需求的民眾。可是在此一同時,也往往會出現許多在非正式管道接受皮膚美容的醫療行為失敗而上門尋求補救的個案。每每遇到這當中無法挽回,或是即使可以挽回卻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與金錢的情形,不禁感慨萬千。

      會發生上述的情形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國人普遍仍然不夠尊重專業和相信專業的緣故。雖然目前並沒有一個正式的統計數字,可是根據國人就醫的習慣,一旦有皮膚美容的問題,多半不會馬上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諮詢,而可能是街頭巷尾的美容坊,沙龍,或是販售保養化妝用品的專櫃小姐,甚至是直銷業者,更可能是夜市的算命攤。而這些場所的人員有些有美容師的執照或是認證,但有些則可能不具任何專業背景。舉凡像是雷射洗眉或是雷射除痣這種在國外一定只會出現在醫療場合的醫療行為,不應該在街頭巷尾到處林立的護膚沙龍中處理。因為雖然皮膚的許多問題,表淺易見,但由於病理上之迴異,需要專科皮膚科專科醫師之專業及經驗,才能作合宜之處置。否則傷害一旦造成,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挽回,甚至完全無法復原。唯有尊重專業,才能免除悲劇一再重現,希望以後不會再有。病人在皮膚科看完皮膚病之後,羞愧的問說:「我這紋眉紋壞了,醫院可以處理嗎?」

      要改變國人就醫的習慣,可能必須要先讓國人了解一下皮膚專科醫師的『專科』二字如何得來。在國內目前要取得皮膚專科醫師執照,必須先苦讀七年從醫學院畢業,取得醫師執照之後,再從許多優秀的醫師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各大醫學中心的皮膚科接受為期四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在這四年當中除了學習傳統上皮膚的基本結構功能、皮膚疾病的學理治療之外,更須接受嚴格的皮膚美容外科及雷射醫學的學理和實務訓練。而後再通過測驗,才得以取得正式的皮膚專科醫師執照。也正因為如此,各大醫院的皮膚科和美容醫學中心與一般坊間美容沙龍的最大不同,就在於『軟體』的截然不同。唯有對正常皮膚與病態皮膚有充分的了解的皮膚專科醫師這樣的軟體存在之下,再配合適當的硬體﹝衛生署通過的合格醫療器材﹞為後盾,才可能創造最安全和優質的皮膚美容程序。所以基礎的護膚和作臉適合找合格的美容師處理,而其他的皮膚美容舉凡果酸換膚、雷射除斑等等不勝枚舉的皮膚美容都應該要相信專業並交給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處理。

      當然了要改善目前的情況除了讓國人相信專業之外,適當的宣導讓大家知道皮膚科醫師已經不再只是處理皮膚病也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而相關的管理單位也應該克盡職責,規範一些醫療性的皮膚美容行為在不適的場所出現。這些都是避免一再出現悲劇,讓每個愛美人都能心想事成的最好方法。

    (作者:紀秀華 教授)
    (公告日期:2004/5/30)

  • 複製連結

    什麼是疣

    疣是因濾過性病毒感染而形成的一種非癌的皮膚增生。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個月。這些濾過性病毒是屬於「人類乳突瘤病毒」。疣的臨床表徵端視於其生長的部位而定。

     

    疣有哪些種類

    1.   尋常疣:閩南語叫「魚鱗刺」,不過其實不是因為清理魚鱗被刺到所致。表面是粗糙的硬丘疹,單發或多個。常見於手指、指甲邊緣等處。
    2.   足部疣:多是位於腳底的部位,表面較為平滑,但常較深。
    3.   扁平疣:外觀扁平的小丘疹,好發於臉部,多個,有時是線狀排列,有些數週會消失,但也有持續數年不退。
    4.   生殖器疣:長在生殖器上或肛門周圍,漸大後會形成如菜花的形狀,故俗稱「菜花」,通常較軟且較不厚皮。

     

    誰會得到疣

    有些人是因為皮表有小傷口,有些人則不是。就像有些人特別容易感冒一樣,並不一定有特定的原因。但若病人的免疫力較差時,也會較易被疣的病毒感染。

     

    為何會得到疣

    疣很可能是經由人傳染給人,有時候不是直接的接觸而是經由一些物體的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把手、滑鼠等。接觸到病毒之後到肉眼可見到有疣的出現,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生殖器的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的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疣需要治療嗎

    就小朋友來說,疣往往會在不治療的情形之下自行消失。但是這需要經過數個月或數年。而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所以最好還是加以治療,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的或令人厭煩的病灶。至於大人的疣則很少會自行消失,而且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有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的機率。女性則很容易因此而有子宮頸癌。因此,所有成人的疣都應該要積極加以治療。

     

    疣如何治療

    疣的治療必須根據病人的年齡以及疣生長的部位而定。小朋友的尋常疣可以用低濃度的水楊酸在家裡每日塗抹患部,缺點是治療的期間較久。每週在皮膚科門診塗抹cantharidin可以使疣的下方形成水泡,皮膚科醫師再將已死的皮膚剪掉即可。

    對於較大的小孩或是成人,冷凍療法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療法並不會太痛,且極少會留下疤痕。不過需要每一到三週就治療一次。電燒的方式也是可以考慮的,可以在一次看診即把疣給清除掉。但是形成疤痕的機率以及疼痛感都比冷凍療法來的大。

    足底疣較不容易治療,可以用水楊酸貼布,或是使用手術的方式,例如雷射手術、電燒、或切除。

    扁平疣常常數量很多,較難用上述的方式來治療。因此可以用每日塗抹水楊酸的方法或由醫師塗抹三氯醋酸以使病灶脫落。但往往需要數次的門診治療才行。另外也可以塗抹維他命A酸來治療。

    生殖器疣可能是其中最難處理的一型。首先,所有的病灶都需要被找出來,這需要很詳細的檢查女性病人的陰道和子宮頸,以及男性和女性的直腸部位。找出病灶後可以定期的到門診由醫師塗podophyllin或加以冷凍。另外也可以請病人在家裡塗抹居家型的podophyllotoxin。

     

    疣的其他治療方式

    目前至少有兩種雷射是可以用來治療疣。但是雷射手術比較貴而且可能需要先打麻醉劑止痛。另外,也有人用治癌藥物bleomycin來局部病灶注射,但是相當的痛而且會有其他的副作用。另外也有免疫療法,如局部注射interferon 加強局部免疫力,或以口服tagamet或cimetidine的方式加強全身免疫力。新近則有Imiquimod (Aldara) 藥膏強化局部免疫力的療法治療生殖器疣。

     

    可否不看醫師,自己治療

    的確是有一些藥物可以不經醫師處方而在藥房買到,但是病患可能本身不確定病灶到底是不是疣,且可能把一些腫瘤當成疣來治療。因此,如果本身對診斷或治療的方式有任何疑問,還是最好請教一下皮膚科的專科醫師,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可否採用民俗療法

    基本上疣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即使不予處理也會慢慢的自行消失,所以有時不太曉得到底是經過民俗療法治好的,還是自行緩解。不過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力,容易傳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因此還是以積極治療比較好。

     

    反覆發作的疣會有什麼問題

    有時候新病灶出現的速度比舊病灶消失的速度還快,這可能是因為舊的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的皮膚。因此最好是能把病灶儘速的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

    (作者:紀秀華 教授)
    (公告日期:2004/5/25)

  • 液態氮冷凍治療後注意事項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皮膚部 廖怡華醫師
     

    1.  冷凍治療常用於治療下列疾病:病毒疣,血管瘤,其他冷凍可去除之皮膚病灶(例如:有時在美容上,可用於去除老人斑)。

    2.  執行冷凍治療時,是會痛的。

    3.  冷凍治療後,局部會有類似凍傷的皮膚反應。局部皮膚可能會稍微紅、腫、痛,此乃正常現象。

    4.  但是如果局部紅腫持續擴大(遠大於當時做冷凍治療的範圍),甚至合併發燒,請回皮膚科門診掛號就診。如果發生在夜間,請至急診處掛號看診。

    5.  冷凍治療後,局部皮膚一般仍是完整的,可以正常洗澡、洗腳,或洗臉。冷凍處通常會慢慢形成一層死去的痂皮,請靜待其自行脫落,勿自行提早把它摳破,反而容易有個傷口。

    6.  冷凍治療後,有些人會在局部產生水泡。請勿自行把水泡扎破或擠破(自行扎破容易傷口感染)。起水泡處,請用優碘塗抹或用局部抗生素藥膏塗抹,再用OK繃貼起來保護傷口。

    7.  病毒疣具有接觸傳染性,若手接觸過病灶,請立即洗手,以防傳染到他處或是傳給他人。

    8.  如果疣或血管瘤在治療後2~3週,表層已經脫了一層痂皮,但底部尚有病灶仍未痊癒,請繼續回門診接受下一次療程。

    過度角化的病毒疣,尤其是蹠掌疣,可能需要多次治療。

  • 黑色素細胞移植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皮膚部 蔡呈芳醫師
     

    ◆  適用對象:

    侷限型、穩定型白斑。

    註:仍在進行,變化中及有活性的白斑不適宜進行此療法。

     

    ◆  治療原理:

    ◎     首先,醫師會使用「水泡吸著 (suction blister)」方式,從病患的正常皮膚(一般為肚皮)取得一塊或數塊的圓形皮膚,此舉只會取得「表皮」,取皮處在癒合後會暫時有色素沉著。但白斑仍有活性者此處仍有變白斑之可能。

    ◎     取得的這塊正常表皮,會被送到皮膚科的細胞培養室進行黑色素細胞的細胞培養。黑色素細胞培養[melanocyte cell culture]需時三週。

    ◎     在把黑色素細胞「種植」上白斑處之前,白斑處的皮膚要先經過局部處理。可以是”local PUVA”或”雷射磨皮”,以去除無色素的白斑處表皮。所謂”local PUVA”是指先塗擦局部感光劑(本院為綠色膠囊)於白斑處之後,等待30分鐘~1小時,再照射紫外光A光(UVA)。完成local PUVA後,應將藥水立即洗去,回家途中應避光。過半天到一天左右,局部會紅腫、起水泡。

    ◎     回門診種植黑色素細胞於白斑處:醫師會將水泡處的水泡皮移除或於當天以雷射去除白斑皮膚。然後醫師會將黑色素細胞「種植」到這些失去表皮的白斑部位。

    ◎     醫師會將傷口包紮好。覆蓋紗布及防水貼片,儘量一週內都不可以移動防水貼片或污染傷口,否則成功機率將會降低。一週後,可自行移除所有敷料。

     

     

    ◆  收費標準:

    此項治療在國內仍屬新興項目,自費項目;長期療效及安全性仍須評估。

    依面積大小,目前費用從10000元起不等。

     

    ◆  治療時程:

    ◎     門診日會開立藥品以及治療療程,預約下次門診。

    ◎     預約水泡吸著日上午請到17診。

    ◎     預約local PUVA日請攜帶(1) 綠色膠囊(Oxsoralen-ultra capsule 10mg/cap)(2) 氧化鋅藥膏或高效度防曬劑(3) 防曬衣著,到臺大醫院東址新大樓15樓A區(15A病房),找「當日值班皮膚科醫師」協助您進行local PUVA。

    ◎     黑色素細胞種植日早上請到17診

    ◎     大約7日後,您可自行移除所有覆蓋在傷口上的敷料。

  • 鉺雅克雷射治療後須知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皮膚部

    一、  鉺雅克雷射治療,是去除扁平疣、老人斑、日曬斑、軟纖維瘤、表皮痣等皮膚疾病最有效的雷射之一。

    二、  雷射治療後,有持續一到六個月的色素沉著現象,也就是看起來皮膚又再度變黑,此為東方人之正常生理現象,請您放心,耐心等待其褪色。

    三、  每次治療一般間隔一至三個月,視情況而定。

    四、  因健保不給付,本鉺雅克雷射是自費的。

     

    一般注意事項

    一、  雷射治療後皮膚狀況:

    治療後患部可能會有微量流血產生,這是正常現象,而後會有痂皮產生,約5至10天左右會脫落,切勿用手指刮除,應讓其自行脫落,對痂皮的癒合較有利。

    當痂皮脫落後,治療部位會成淡紅色,二、三週後大多會呈咖啡或灰藍色,並非表示治療無效,只是暫時的色素沉著現象(反黑現象),一般會持續一至六個月,而後變淡。

    因為照射或局部麻醉之影響,在數小時或數日之內,治療部位會有浮腫現象。

     

    二、  如何照顧治療部位

    1.      雷射治療後會有淺淺的傷口,術後第一、二天可能會流血,只要按壓5至10分鐘就會止血。

    2.      您的傷口有可能有以下照顧方式,請依照醫師指示進行:

    (1)  在術後前三天可能流血或有組織液滲出,量較多時每天一至三次換藥,請購買生理食鹽水及無菌棉棒擦拭傷口,再塗上藥膏,用紗布覆蓋。幾天之後滲出減少,可早晚各塗抹一次藥膏,不一定用紗布覆蓋。

    (2)  若傷口部位特殊如眼周附近,或傷口非常表淺,早晚各一次塗抹藥膏即可。

    ◎以上兩種方法治療後24小時內,患部不可碰水。24小時後可以洗臉或患處,但請輕拍面部或患處肌膚即可,切勿用力擦拭,小心不要擦掉痂皮。痂皮脫落前,傷口癒合時會發癢,可於睡眠以乾淨紗布覆蓋,以防搔抓。

    (3)  若組織液滲出少,也可以使用人工皮覆蓋,人工皮將組織液維持在傷口上,促進傷口癒合,不需每日更換。建議您在前兩天滲出時每日更換一至三次,之後依滲出情況,每二天、三天更換或直接貼到第七天取下,七至十天後傷口癒合完成,不須再貼人工皮。人工皮有防水功能,洗臉時只要不過度搓洗,應不會掉落。

    3.      傷口如有浮腫不適,可用冰敷。(傷口請用消毒過的紗布覆蓋,再以冰塊或冰毛巾冰敷);(冰塊或冰毛巾請用乾淨塑膠袋密封)

    4.      如痂皮脫落,不須再擦藥膏,但需要塗防曬油(SPF 15以上),同時防止陽光紫外線UVA /UVB的傷害。在室內也要抹,出門除了防擦防曬油,還要撐傘。

    5.      痂皮脫落以前勿使用其他藥物或化妝品,尤其彩妝,以避免患部發炎或影響傷口癒合。當患部完全癒合(約10至14天),則可以和平常一樣使用化妝品、刮鬍子。但新生皮膚脆弱,須注意不可過度磨擦。

     

    三、  接受雷射治療後三個月至半年內應避免不必要的日曬,請盡量使用防曬油或撐傘,接受治療前三週請避免日曬,可提高治療效果。

  • Q-開關式紅寶石雷射治療後須知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皮膚部
     

    親愛的朋友:

    一、  恭喜您接受紅寶石雷射治療,這是去除色素斑最有效的雷射之一。

    您的診斷為:雀斑,老人班,顴骨母班,刺青

    二、  雷射治療後,有持續一到六個月的色素沉著現象,也就是看起來皮膚又再度變黑,此為東方人之正常生理現象,請您放心,耐心等待其褪色。

    三、  每次治療一般間隔一至六個月,視情況而定。

    四、  因健保不給付,本紅寶石雷射是自費的。

     

    一般注意事項

    一、  雷射治療後皮膚狀況:

    1.    治療後患部可能會有微量流血產生,這是正常現象,而後會有痂皮產生,約5至10天左右會脫落,切勿用手指刮除,應讓其自行脫落,對痂皮的癒合較有利。

    2.    當痂皮脫落後,治療部位會成淡紅色,二、三週後大多會呈咖啡或灰藍色,並非表示治療無效,只是暫時的色素沉著現象(反黑現象),一般會持續一至六個月,而後變淡。

    3.    深層色素斑有可能需要三次以上之治療方可明顯改善。

    4.    因為照射或局部麻醉之影響,在數小時或數日之內,治療部位會有浮腫現象。

     

    二、  如何照顧治療部位

    1.      治療後24小時內,患部不可碰水。

    2.      傷口如有浮腫不適,可用冰敷。

    3.      可以洗臉,但請輕拍面部肌膚即可!小心不要擦掉痂皮。

    4.      痂皮脫落前,請早晚各擦一次藥膏,傷口癒合時會發癢,可於睡眠以乾淨紗布覆蓋,以防搔抓。

    5.      如痂皮脫落,不須再擦藥膏,但需要塗防曬油(SPF 15以上),同時防止陽光紫外線UVA /UVB的傷害。在室內也要抹,出門除了擦防曬油外,還要撐傘。

    6.      痂皮脫落以前勿使用其他藥物或化妝品,尤其彩妝,以避免患部發炎或影響傷口癒合。

    7.      當患部完全癒合(約5至10天),則可以和平常一樣使用化妝品、刮鬍子。但新生皮膚脆弱,須注意不可過度磨擦。

     

    三、  接受雷射治療後三個月至半年內應避免不必要的日曬,請盡量使曬油或撐傘,接受治療前三週請避免日曬,可提高治療效果。

  • 台大醫院皮膚部照光衛教須知
    複製連結

    1.    第一次光線治療(以下簡稱照光),須先接受衛教以確實了解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

    2.    請於週六上午九點半前攜帶本單照光治療卡台大醫院西址皮膚部光療中心報到。衛教時間為週六上午九點半準時開始。(皮膚部光療中心位置鄰近皮膚部及泌尿部門診,可詢問皮膚部門診工作人員詳細位置)

    3.    請依照上述日期及時間到西址皮膚部光療中心上課,切勿遲到,以免影響自己及他人權益。遲到過久的病人醫師將代為重新安排衛教時間。

    4.    衛教當日將指導第一次照光治療,因此請攜帶眼罩太陽眼鏡(可防止紫外線的專業太陽眼鏡)前來。

    5.    衛教當日即可進行第一次照光治療,不願等待或攜帶物品不全者無法照光者,得預約其他照光時間。

    6.    照A光的病人除了上述事項之外,請穿著深色或不透明之衣物(男性並請著深色內褲),帶門診所開的綠色膠囊前來(Oxsoralen,照光前要吃的或擦的);照A光的白斑病人並請帶泡藥及擦藥所需的褐色瓶子、塑膠杯及小毛筆。

  • 窄波段B光治療-乾癬病患常見問題集
    複製連結

    Q:什麼是紫外光治療 "三個固定守則"?

     

    A:一.機器要固定:雖然都是窄波段紫外光,但每台機器燈管的強度衰退速度並不一致,應使用同一台機器以避免曬傷。

     

     

    二.照射姿勢及暴露區域要固定:因為治療中劑量會逐漸增加;未照射的皮膚對紫外光的耐受性不會增加,一旦劑量增大時容易曬傷。因此暴露在紫外光的皮膚及所採用的姿勢要固定。尤其是上臂內側,衣物遮蔽的交界處。

     

     

    三.防曬要固定:正常皮膚用衣物遮蓋或擦防曬要固定。

     

     

     

     

     

    Q:我的眼睛周圍也有病灶要照光,無法戴眼罩或太陽眼鏡,怎麼辦?

     

     

    A:B光無法穿透眼皮,閉上眼睛即可。紫外光是不可見光,看到機器的亮光是可見光。

     

     

     

     

     

    Q: 為什麼開始照光後還繼續有新病灶出現?

     

     

    A: 剛開始照光劑量是循序漸進,一週約照二到三次,至少要兩週後效果才會逐漸出現,三至四周後才較明顯,這其間仍可能有新病灶生成,請耐心治療並可配合使用其他外用或口服藥。如果已照光一陣子達到控制卻又發現有新病灶,則可能是疾病本身活性增加,或是照光劑量調升不足以治療目前病灶,需提高照光劑量。但也可能新生病灶並非乾癬,所以請告訴醫師,以增加劑量或配合其他治療方式。

     

     

     

     

     

    Q:照光前需不需要先擦潤滑油?

     

     

    A:在乾癬病人,皮膚常粗糙脫皮會造成光線散射,穿透效果較差,因此可在照光前途抹潤滑油如凡士林......等,使表皮平滑以增加光線之吸收,並減少照光引起的皮膚乾燥。但絕不可以使用防曬油,引此建議您告訴醫師您所使用的產品,由醫師判斷。

     

     

     

     

     

    Q:其他外用治療藥物可以在照光前使用嗎?

     

     

    A:照光之前除了潤滑油之外,其他外用藥並不建議使用。尤其是維生素D3軟膏 (得膚寧) 成分會受到光照破壞,所以必需照光後再使用。至於希體舒、速力康、馬爾宜唐等含有水楊酸成份的藥膏,因為有吸收光線的效果,也不適合照光前擦。

     

     

     

     

     

    Q:照光劑量要增加到什麼程度才可不必再加呢?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照光?

     

     

    A:原則上當病灶達到完全消失時,可以不必再照光,而以其他方式維持治療效果。但事實上照光治療根據每人的反應,接受程度及所設的治療目標不同,無法一概而論,請與門診醫師討論並密切配合,以達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效果。

     

     

     

     

     

    Q:我有吃其他口服藥物,會影響照光治療嗎?

     

     

    A:如果有服用MTX的話,則服藥當天不可照光。其他的藥如止痛劑、利尿劑等雖然也有可能增加光敏感性,但一般臨床上並不影響照光治療。如果您有服用其他藥物或開始使用新的口藥,請告訴您的醫師以多一份保障。

     

     

     

     

     

    Q:我的臉部病灶不多也怕曬黑,不想照光,該怎麼辦?

     

     

    A:只要準備毛巾,頭套等足以將臉部遮住即可。但要特別注意交界處(如脖子)容易因每次露出部位不固定而曬傷,可塗抹防曬加以保護。身上其他不為若沒有病灶也可予以適當保護,不過每次露出的部位要固定,以免曬傷。

     

     

     

     

     

    Q:照光中,如發生不適,應如何處理?

     

     

    A:應馬上將照光機推開,離開照光機並通知醫護人員。

     

     

     

     

     

    Q:照光中,如發現照光時間比醫師所開時間更長,但機器卻未停機,應如何處理?

     

     

    A:應馬上將照光機推開,離開照光機並通知醫護人員。

     

     

     

     

     

    Q:如因故中斷照光治療,需不需要調整劑量?

     

     

    A:如離上次照光未滿一週,可繼續增加劑量。如離上次照光超過一週,未滿兩週,則維持上次劑量,不增加。超過兩週,則醫師會依情況減少劑量,但超過四周未照光,則照光劑量需降到最低,從頭來過。請遵守醫師所開劑量,勿擅自增加劑量,以免曬傷。

     

     

     

     

     

    Q:看一次門診可以照光幾次?什麼是照光治療卡?

     

     

    A: 健保病人每看一次門診,可以開立六次照光療程。每次照光及看門診,請務必帶照光治療卡。照光治療卡照滿六次後需交回門診醫師,以換取新卡。如果時間上無法配合,照光治療卡照滿四次後,可以提前至門診看診領取新卡。

     

     

     

     

     

    Q:照光後皮膚會覺得乾、癢還可以增加劑量嗎?應如何處理?

     

     

    A:照光後皮膚會有乾癢的情形,是照光的正常反應,可以塗抹潤滑劑如凡士林杏化霜等加以改善(一照完就馬上擦),或配合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止癢。一般而言這些現象多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並不影響照光劑量的增加。但如果伴有嚴重發紅或疼痛感,或乾癢持續超過一天,則必須告醫師,在視您的情況決定劑量。

     

     

     

     

     

    Q:窄波段B光治療有哪些副作用?

     

     

    A:及性的副作用為曬傷,皮膚發癢等;長期的副作用則會造成皺紋、黑斑等皮膚老化的現象。單純使用B光治療是否會增加乾癬病人皮膚惡性病變的機率,目前並無正式報告。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指示,可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Q:我的皮膚曬傷了怎麼辦?

     

     

    A:曬傷和燙傷及燒傷不一樣,只有表皮受傷,好得很快,不會留下凸出的疤痕。有疼痛,發紅,脫皮或起水泡趕快局部塗抹戴摩膚藥膏,並和我們聯絡。聯絡方式如下:

     

     

    門診時間,請電02-23123456轉62317(皮膚科門診),我們會有醫師為您處理。

     

     

    晚間或假日,請電02-23123456轉62777或63779(皮膚科病房),找皮膚科值班醫師或是照光助理。

  • 如何選購防曬品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皮膚部 蔡呈芳醫師

      陽光是皮膚健康的一大剋星,它會造成皮膚老化,曬傷甚至引發皮膚癌,曾有人評估發現兒童日常紫外線曝曬量是成人的三倍,而平均在二十歲前已承受一生中紫外線曝曬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利用流行病學數據推估,如果在十八歲前即規律使用SPF15的防曬油,則可減少一生中罹患皮膚癌(鱗狀上皮膚癌及基底細胞癌)機率達百分之七十八,至於使黑色素腫瘤的形成,一般則相信與二十歲前曬傷有明顯關聯。愈年青的細胞,愈容易遭受外界之不良影響。因此,理論上,防曬油應從小用起。一年四季日照充足的台灣,除非是足不出戶,否則選擇適合個人膚質的防曬油,並學習正確使用方法,是尤其重要的話題。

      SPF是選購防曬油之基本課題,SPF即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的簡稱。SPF測定,是依照皮膚最低致紅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所算出。所謂MED指照射光線後,可產生皮膚微紅的低劑量,其數值因人而異,如果塗抹防曬油後,需要四倍的時間才會皮膚發紅,則其SPF為四,即可阻隔3/4 (75%)之紫外線。如果以最常見的SPF15及SPF30商品,其阻隔效果分別是14/15 (93%)及29/30 (97%)。

      SPF一詞是德國Rodolf Schulze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是指過濾紫外線能力,而非延長曬傷能力。主要係指對中波紫外線護力。1977年國際化妝品大會建議統一測試方法,認為至少測試20人,且受測者皮膚光化反應第I型10%,第II型30%,第III型60%,其中男女人數各半。陽光雖然是人體及自然界所需,但其中之紫外線卻會造成曬傷、皮膚癌、光敏感/毒性、免疫力下降、白內障、皮膚老化、色素沈著等缺點。詳細來分,紫外線又可分為長波(UV-A; 波長320-400 nm)、中波(UV-B; 波長290-320 nm)及短波(UV-C; 波長220-290 nm)三部份,其中UV-A又有人分UVA-I及UVA-II兩種; UV-A自然陽光中含量最多,而UV-B致紅(曬傷)力及致癌性最強,而UV-C殺菌力最強,但穿透力最差,在正常之地表,並不存在。

      在選購防曬品時,一般消費者第一個反應是防曬係數﹝SPF﹞多少才夠?有人認為過高的防曬係數純粹只是噱頭,甚至是欺騙消費者,其它反對高防曬係數者,則主要是認為無此需要,或提出高防曬係數會造成皮膚負擔及不適,反而不利於皮膚保養。反對高SPF者,的確有相當充分的理由,除了不願見到消費者陷入高SPF的迷思外,高SPF產品往往也較油膩,且不少人相信高SPF產品,因有較高濃度化學物質,較容易引起過敏及皮膚刺激反應。然而贊成高防曬係數者,也有很好的理由,除了高SPF產品往往提供額外長波紫外線防護外,在許多報告中都一再發現消費者在使用防曬劑時,常把防曬劑當香水來擦,點到為止,只擦了建議量的1/2~1/4,而防曬功能與厚度呈現乘冪關係,尤其是高防曬系數商品。Faurschou曾實際人體測量照射UVB時,使用SPF4.1產品,但僅使用一半用量,發現僅得到SPF2.0的效果,使用1/4用量,則得到SPF1.4的效果,如果塗抹兩倍厚度,則可達SPF16.9。而在另外的研究中也顯示,當以紫外線照射皮膚至輕微發紅時,若以皮膚切片來觀察表皮細胞曬傷情形,SPF30所提供之的防護事實上是SPF15的2.5倍。當觀察到皮膚產生輕微曬傷時,事實上皮膚已產生顯著之傷害。一項研究中就指出,要達到保護皮膚免疫力不受破壞,防曬劑需要提供的防曬效果要比防止曬紅高達9倍才足夠。這也是為何理想的防曬品SPF標示上限,已經由SPF15改為SPF30的理由,但一般以實用價值也不需要過高的SPF,所以歐洲是以SPF50+為最高之建議標示上限。

      UV-A最初被認為與皮膚傷害無關,因此在二○年代,防曬油問世以來,都以UV-B防曬為主,UV-A還一度被認為具保護功能。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UV-A除了造成皮膚變黑外,也曬紅皮膚,造成皮結締組織變性,引起皺紋。UV-A還會引起許多陽光敏感反應,及一種特殊的小痣,進而形成惡性黑色素癌。UV-A本身致癌性雖不強,但卻會明顯加強UV-B的致癌性。因此,若刻意以UV-A來達到曬黑而不曬傷,或使用一般防曬油而不自覺延長日曬時間,就容易形成皮膚癌。

      與中波紫外線相比,長波紫外線的強度白天及不同季節影響較少,雖然長波紫外線曬紅皮膚的效力,只有中波紫外線的千分之一,但是長波紫外線在日光中含量,卻可達中波紫外線的一百倍。一整天的太陽光曝曬而不加防護,長波紫外線照射量可達每平方公分一百焦耳。在老鼠實驗中,一年中每天予二十焦耳的長波紫外線,有百分之九十會產生皮膚癌。因此,現今之防曬觀念,是強調廣泛性、全面性的長波紫外線及中波紫外線防護。

      因此除了防曬系數SPF外,能否提供相對的長波紫外線防護也十分重要,但長波紫外線防護測定標準則不一,目前全世界對長波紫外線之防曬效果標示,基本分為四大派系,即日系PA(+ ~ +++),法系PPD/IPD,英系,(* ~ ****)及澳洲/德國派系,各有優缺點。對消費者也構成判讀上的困擾,仍待整合。不過共同的看法是良好的防曬劑,也要提供長波紫外線至少4倍的防護,也就是至少PA++或PPD/IPD 4以上,目前較新上市的防曬成分,如parsol 1789 (或稱avobenzone)、Mexoryl SX、Mexoryl LX、Tinosorb M、Tinosorb S等,在提供UVA防護上都有還不錯的表現。至於在UVB的防護上,最常見的成分則是octyl methoxycinnamate (PARSOL MCX)等化學成分。目前被國內衛生屬所核可的防曬成分共有37種,一般都是化學防曬成分,只有氧化鋅及二氧化鈦是物理性(顆粒性)防曬成分,以科學觀點來看,兩者都有不錯的安全性,真正對防曬劑主要成分過敏者很少。不過因防曬劑塗抹後可能有少量皮膚吸收(<1%),其中部份有極輕微的雌激素作用,也就是環境賀爾蒙,所以一些幼兒用的防曬劑,常會以物理性防曬劑為主要成分。

      以目前之觀點,完全之防曬,是合併UV-A+UV-B之防護,而在下列情形中,尤其需要防曬:

    1.嬰兒及小孩

    2.皮膚白皙、金髮或紅髮、藍眼

    3.有雀斑、容易曬傷者

    4.常待在戶外

    5.曾有皮膚癌史或家人有皮膚癌病史,尤其黑色素癌

    6.平時室內工作,但假日曝曬明顯

    7.到赤道或高山渡假及居住

    8.有光敏感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白斑)

    9.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療(痤瘡、黑斑、四環黴素、抗組織胺、三環抗憂慮藥、利尿劑thiazide、sulfonylurea)

    10.臉部做完雷射、磨皮、果酸換膚、或去角質者及長期使用A酸、果酸者

    至於防曬劑之選擇,一般以所謂皮膚光類型為依據:

    皮膚光類型

    建議SPF

    1.只曬傷而不曬黑

    15-30

    2.容易曬傷稍微曬黑

    15-30

    3.不易曬傷明顯曬黑

    15-30

    4.不易曬傷明顯曬黑

    10-15

    5.幾乎不曬傷,褐色膚色

    10-15

    6.從不曬傷黑色膚色

    6-10

    一般國人皮膚類型大多在3-4

               這是目前皮膚科學界最普遍之通行原則,當然如果有之前十點特別注意事項者,仍以高SPF原則,在極度光敏感者,選擇SPF>30之產品,也有實際上的需要。目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也每日報告紫外線指數,消費也可作為防曬之參考。這是根據氣象預測中臭氧濃度、雲層並考慮緯度及該區海拔高度而算出。

    紫外線指數等(UV Index簡稱UVI)級及預防措施(資料來源:環境品質)

    UV1

    0-2

    3-4

    5-6

    7-9

    10-15

    級數

    微量級

    低量級

    中量級

    過量級

    危險級

    曬傷時限

     

     

    30分鐘內

    20分鐘內

    少於12分鐘

    建議之防護

    措施

    帽子或洋傘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長袖衣物

    10:00-14:00

    最好別外出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長袖衣物

    10:00-14:00

    最好別外出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管陰天或情天,紫外線指數高低,長波紫外線UVA受到的影響較少,因此對於怕曬黑或黑斑者,也不可因紫外線指數低就忽略日常防曬。

               另一個與防曬油相關的概念,是防曬油的抗汗及抗水性,所謂抗汗(Sweat-resistant)是指在大量流汗下可維持三十分鐘的效能。而抗水(water-resistant)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的效能。另外還有耐水性(water-proof或Very-Water resistant),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八十分鐘的效能。這些與防曬油的主要成份、聚合物的使用,及賦型劑都有關聯連。水溶性的防曬劑如PABA,可能遇水流失,完全失去效能。因此對於從事水上活動,游泳或運動出汗,或平時易出汗者,抗汗及抗水就格外重要,而為了保障防曬劑之效果,首先要塗抹足量,因SPF測試使用量為2μL/cm2, 2 mg/cm2 ,因此防曬劑建議用量是臉、頸約半茶匙,肩、臂約一茶匙,前胸、後背各半茶匙,小腿、足背邊各半茶匙。全身約需60-75 gm(60-75 ml) 。塗抹時必需均勻,且需按摩,此外在日曬前15-30分鐘即需擦用,使用中也要適當的補強。至於劑型的選擇,在炎熱的台灣氣候下更重要,年青人似乎不含油質或清爽型產品較易被受,但在老人或乾性皮膚或在冬天,則可選擇較保濕或質地較滋潤之商品。由於嬰兒皮膚結構不成熟,建議嬰幼兒六個月後再使用防曬產品。此外,撐傘,穿長袖衣物也有阻擋紫外線作用,衣服織得愈密、愈不透光、愈有防曬功能,而衣物本身之染料,也有類似防曬劑之功能。

    現今的防曬品中,除防曬劑外,也會添加維生素 C或其他抗氧化、抗自由基、消炎、抗老、美白成份,如綠茶、葡萄子油、海藻成份。這些成份雖然有部份輔佐防曬的作用,加強皮膚本身抗紫外線能力,但並無法取代防曬劑的重要性。作好防曬的基本功,比選用這些高昂的加值型防曬品更為重要。

    在美國FDA(食品藥物檢驗局),對於防曬作了以下建議,努力遵循,就是對皮膚健康之最佳保障:

    1.避免日曬:尤其是10-15(早上10點,至下午3點),即使陰天(80%穿透)

    2.使用防曬油:至少SPF15

    3.戴帽子:3吋寬邊

    4.戴太陽眼鏡:須有標示UV400寬邊無色尤佳

    5.以衣物遮蓋

    6.避免太陽燈

    7. 每月定期自我檢查皮膚

  • 保麗娜液及普麗液保麗娜液及普麗液
    複製連結

    保麗娜液及普麗液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頭皮屑、頭皮癢、乾癬、脂漏性皮膚炎、溼疹、癢疹等

    ※使用方法:

    先用清水將頭髮潤濕,再倒適量保麗娜液於頭皮,用指腹輕輕搓揉起泡,並讓本品停留且按摩10~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本品必須在頭皮上停留至少10分鐘,以促使產生藥效,讓頭皮溶解並止癢。每星期使用2~3次。嚴重者可增加使用次數,待症狀減輕後再減少使用次數。

    -----------------------------------------------------------------------------------------------------------------

    普麗液 (Polytar Emollient) (藥用浸泡)

    乾癬、脂漏性皮膚炎、一般溼疹、搔癢性及異位性皮膚炎

    ※使用方法:

    將2~3    瓶蓋的普麗液,倒入適量冷水中溶解稀釋。

    混合均勻後,於浴缸中在加入熱水約至20公分深(以全身能覆蓋浸泡為原則),

    浴缸微溫浸泡15~20分鐘後,起身用乾毛巾拍乾皮膚即可。

  • 保麗娜液
    複製連結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頭皮屑、頭皮癢、乾癬、脂漏性皮膚炎、溼疹、癢疹等

    • 含珍貴綜合焦油Polytar,可去角質、殺菌、止癢、抗過度有絲分裂作用。
    • pH 5.5 適合人體皮膚酸鹼值,不刺激,具清潔及治療效果。
    • 天然成分、質地溫和、味道樸實自然。內含潔髮基劑,不必另用洗髮精。

    ※使用方法:

    先用清水將頭髮潤濕,再倒適量保麗娜液於頭皮,用指腹輕輕搓揉起泡,並讓本品停留且按摩10~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本品必須在頭皮上停留至少10分鐘,以促使產生藥效,讓頭皮溶解並止癢。每星期使用2~3次。嚴重者可增加使用次數,待症狀減輕後再減少使用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