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沿革

        台大醫學院醫學生教育,1945年之前是四年制(即台北帝大醫學部),當時的教學方式,講義教學所占的時數比例較多,實習只有門診實習,無病房實習。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仍沿襲舊制,醫科為四年制,於三年級時修習皮膚泌尿科學。自36年8月,醫科改為六年制;自38年9月,醫科改為七年制,醫學生於五年級時修習皮膚泌尿科學。當時的皮泌科共有一年的課程,包括皮膚科學、泌尿科學、皮膚治療學及性病學四大部份,上課地點在第三或第五講堂(今已廢置,位於舊大禮堂側),老師以日語夾雜德語教學,拿粉筆寫黑板,上課時沒有幻燈片,皮膚病灶的教學以蠟像模型展現,課堂上搬出蠟像給學生觀察。當時蠟像製作好手是翁廷雄(後至WHO工作),授課老師有謝有福、吳萬耀,主要教授泌尿科學;陳登科、翁廷雄則教授皮膚科學。陳教授曾調任台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皮泌科主任,於民國51年10月台大皮膚泌尿科正式分立後,任第一任皮膚科主任。


        隨著時代的改變,蠟像教學被幻燈片教學取代。民國40年以後,教室改在大禮堂,學生出席情形也很踴躍,大概當時無所謂〝共同筆記〞之故,只能靠自己記筆記。民國50年以後,改在第七講堂上課,通常一位老師上課,其餘老師也都來旁聽,上課以幻燈片及講義配合。


(1)見習學生部份:

光復初期,當三年級(今五年級)課程修畢,則有所謂polyclinic 的課程(即今門診見習),當時皮膚泌尿科門診總共有兩個診,雖然在行政上與學制上並未區分皮膚、泌尿兩科,但其中一診通常由比較專精泌尿科的教授看診,另一診則由較專精皮膚科的教授看診。學生在此兩診擔任問診工作,約有一週至一個月不等的見習時間,民國43年,皮膚科泌尿科的作業分成兩科進行,皮膚科門診僅有一診,沒有初診複診之分,每天分別由陳登科教授、尹國霖醫師看診,至民國50年代初,增加為二診,除了陳、尹兩位醫師外,尚有呂耀卿醫師、葉思伯醫師、張哲孟醫師及鄧昭雄醫師看診,住院醫師及學生圍成一大圈,所有的病人由主治醫師確定其診斷及治療。至民國60年代中期,學生的問診,以初診病人為限,當時診室已增至三診,其中第一診為初診病人,第二、三診則為複診病人,病人坐在老師及住院醫師中間,學生則環繞其外,加上其他的住院醫師、代訓醫師,小小一間診室,擠滿了人。

下午二時至四時,六年級學生,大多安排有老師授課,每位老師準備各種不同主題,以幻燈片教學為主,上課地點在第九講堂,結束前由總醫師出題目考試,也是以幻燈片為主。

自民國88年起,五年級門診醫學及急診醫學課程全面更新為問題導向的小組教學,同時自民國94年起全面電子化,由原本的幻燈片教學改為電腦PowerPoint檔案教學,近年來更利用Dropbox及PowerCam等軟硬體,將多媒體教學材料整合,使見習醫學生更能快速並更有效率地了解皮膚科領域,學生們亦給予許多正面的回饋。


(2)實習學生部份:

光復前後,當時並無現今之實習醫師制度,而是由畢業後之無薪給醫師至各科工作,稱作fixed intern。早上有病房迴診(morning round),實習醫師須接新住院病人,當時病房在三樓,共有30床,但病人不多,最多的住院病患是梅毒(syphilis)患者、淋病(gonorrhea)病患以及一部份痲瘋病(leprosy)病人,實習醫師也幫忙換藥、抽血及作一些常規檢查。由於病人很少,住院醫師都會搶著去照顧自己的病人,生怕遺漏每一個學習機會。早上實習醫師還是要到門診跟診學習,並沒有為實習醫師準備的專門課程,直到民國60年代,增加了總住院醫師為實習醫師上一些課,講授皮膚科用藥知識及常見之皮膚病。到了民國80年代,為了充實實習醫師的皮膚科知識,安排了第四年及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授課課程,於每週三下午四至五時,由各senior residents講授不同題目。於實習結束,實習醫師須準備 seminar,題目大都自訂,而且有一個考試,有幻燈片及筆試題目。總住院醫師通常在最後的週末,宴請實習醫師們,以慰勞及感謝他們數週來的幫忙。

從最早期的1到2位實習醫師,到最多曾同時有12位見、實習醫師(包括7年級學生及6年級學生),皮膚科實習一直是實習醫師的〝最愛〞,可能是皮膚科工作本身較別科輕鬆,又可以獲得許多實用的知識,包括皮膚病的診斷、換藥、傷口照顧、KOH 檢查、冷凍治療……等,在他們以後的行醫生涯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民國84年起實習醫師的課程亦有重大改變。6年級學生在本科亦視同7年級,所學習及所負責的部份,與7年級並無差異。以前學生來本科實習4星期,現在則改為4至6星期。自民國92年起,負責實習醫師小組教學的授課老師陸陸續續將上課教材數位化;到了民國94年,在紀秀華教授的主導下,將6、7 年級實習課程重新進行調整,建立新的學習平台,爾後又加入了PowerCam等多媒體輔助,讓學習更有效率且更多元豐富。近年來亦加入果酸換膚等實作課程,輔以新敷料產品或治療機器介紹,讓皮膚科實習更加活潑生動。


(3)住院醫師部份:

承襲過去的優良傳統,除了每天早上的查房、journal reading,每周一次的CPC、Case challenge、Case review、Slide review及病理教學,本科於2013年起,對於住院醫師教育訓練有了多項變革,首先是值班主治醫師於當月分享Special talk,主題內容相當多元,有臨床、有研究、有啟發、有思考,不僅讓科內氣氛更加融洽活絡,更讓住院醫師的知識面更上層樓,亦了解各領域的研究發展新趨勢。並恭請成大皮膚部李玉雲教授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林瑞宜院長每季帶領我們Review CPC的活動,能夠親身與大師們討論個案,更是千載難逢難得的機會。更邀請新竹分院鄭煜彬醫師為住院醫師準備一系列講座,搭配邱主任臨床教學,使得學習更加紮實。此外,亦安排R3/R4於曾忠仁醫師主持的美麗境界診所課後見習,不僅認識醫學美容新趨勢與雷射原理,更了解診所經營面面觀與甘苦談,對於將來執業接軌或職場選擇,相當有助益,曾醫師亦不辭辛勞地指導我們每個月的Cosmetic reading,更定期舉辦Hands-on的活動,每每都是滿載而歸,受益良多。吳英俊教授更是登高一呼,團結醫局前輩,結合科部資源,搭起產學溝通合作的橋樑,定期舉辦醫局交流經驗分享,更不忘回饋科部,資助科部改建工程,著實為我們樹立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