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兒皮膚血管腫瘤

嬰兒型血管瘤簡介

  臨床上,小兒皮膚血管腫瘤可能是先天性(一出生就有)或是後天性;可能逐漸自癒或是終身不消褪;可能有致命的合併症(心衰竭、血小板過低等)或是僅有美觀上的問題。如此多變的臨床現象,主要源自病因的多樣化,因為小兒皮膚血管腫瘤的組織變化,可能是微血管、靜脈、動脈,甚至淋巴管。嚴重且複雜的血管腫瘤應屬於整形外科、小兒腫瘤科的範圍,然而一般輕型的皮膚血管腫瘤則常見於小兒皮膚門診。

  小兒皮膚血管腫瘤分二大類:血管瘤(hemangioma)與血管畸形瘤(vascular malformation)。兩者在病理與臨床表現有重大差異-血管瘤的成因是微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畸形瘤則是血管結構結構上的發育異常所致;大多數血管瘤在出生時尚未形成,然而血管畸形瘤幾乎都是先天性;某些血管瘤會自然消失。但是,血管畸形瘤終身不褪。在血管瘤中,最常見的是嬰兒型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俗稱草莓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目前,文獻上最常使用的正式名稱是嬰兒型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典型的臨床病程是出生正常,數日後形成紅斑,日漸隆起,形成鮮紅的腫瘤。其增生時期常常持續至6-9個月大,然後進入衰退期。根據統計資料,隨著baby的年紀增長,每年約有10%患者獲得痊癒(亦即,在7歲時,約有70%病人的血管瘤自然消失。)

  我們所擔心是潛在的合併症,例如在頭頸部的血管瘤,可能伴隨眼睛與咽喉的血管瘤,造成青光眼、呼吸道阻塞與發聲困難。所以小兒皮膚科醫師的任務,不僅是診斷,也是一個綜合診療的中心,適時地將病人轉介至相關醫師,使患者獲得全方位的照顧。此外,生長在重要部位(眼瞼,臉,咽喉)的,潰爛的,大型的血管瘤都需要「適時」與「正確」的處置-包括類固醇、干擾素化學療法、傷口照顧與外科手術。至於雷射療法,是家長們最有興趣的,可惜無法在一歲以前提供令人滿意的結果。(外國文獻指出,在一歲以前接受積極的雷射治療,與自然消褪者相比,容易出現色素脫失及疤痕等後遺症)。而且,血管瘤除了含有微血管增生組織外,也有纖維組織與皮下脂肪增生現象,不是雷射治療可以完全清除的。

  等待血管瘤消失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策略,但是大家都很擔心: 7歲時還有30%不會消褪,大型血管瘤消失後疤痕也較明顯。如果長在臉上,則更令人心焦。於是,很多家長想在增生期接受雷射治療,減緩其生長速度,可惜的是,雷射治療的深度有限,再加上血管瘤「旺盛的生長力」常常令人有「杯水車薪」的感嘆。

  所以,找出每一個病人的「增生期」結束點,似乎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途徑。如果經由間接方式(採血或尿液檢測血管生長因子或腫瘤指標;都卜勒血流測試)得知血管瘤的生長期已經結束,然後及時給予雷射治療,可能有機會獲得最佳療效。

  至於令人遺憾的疤痕問題,我們也希望在長期完整的追蹤中,施予最佳的疤痕重整術,期使所有患者的心靈傷害減至最輕,得以快快樂樂地上小學。

 

(作者:戴仰霞 醫師)
(公告日其:200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