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異位性皮膚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抗生素治療

  「醫生,我聽人家說異位性皮膚炎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關,只要根除金黃色葡萄球菌,我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是不是就可以根治?可不可以請你開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藥給我的小孩使用?」。
我無奈地笑著說:「其實您的小孩在我們特別門診看這麼久了,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療的藥,我早就開給您的小孩使用過了!」

「每當您的小孩皮膚炎惡化,同時出現皮膚流湯流水以及金黃色的痂皮時,我都會問最近有無發燒,並建議短暫服用抗生素搭配擦抗生素藥膏,那就是在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做治療!通常只要及早處置,病情都可以立刻獲得改善。」

「其實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有關,至少在三十年前就已經有皮膚科文獻提出了!」

「近幾年來的新進展主要是從免疫學的角度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分泌的超級抗原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及惡化有關。」

  大約在西元1890年代,就有一位知名的皮膚科醫師Unna提出皮膚炎可能和皮膚上的微生物有關,當時他將此種微生物命名為Morococcus。隨後在西元1901年,德文的皮膚醫學雜誌首次出現論文探討「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分泌的毒素是造成濕疹的一項因素」;到了1940年代,瑞士皮膚科醫師Storck首先發表以實驗方式證實濕疹病人與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量、以及對penicillin治療之反應的醫學研究報告 (註1)。Leyden等人在1974年發表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之定量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在超過9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病灶處分離出來,即使是在這些病患的外觀正常皮膚處,也有50%以上的檢出率 (註2);相對地,正常人的皮膚只有5%可以檢測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存在,而且這些菌多半只存在於正常人的鼻子或皮膚皺摺處。從此以後,便有許多人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各種相關問題,當然最讓人關心的是:用抗生素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到底有沒有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一下皮膚中原本就有的細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或惡化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皮膚的尋常菌

  正常的健康人身上本來就有許多細菌,這些皮膚上的細菌可以再區分為固定存在的「常在菌落」與因接觸外界而短暫出現的「暫時菌落」。其中「常在菌落」包括常見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orynebacteria、Micococcae等;而金黃色葡萄球菌並不是皮膚的常在菌落,這些暫時菌落常常是在一些外在因素如封閉、天氣溼熱或內在因素如糖尿病、服用藥物等情形下才會出現。濕氣和封閉都會使皮膚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機會增加,所以有研究指出,在健康人皮膚只有跨下、腋下或指間區域比較有可能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但出現的比率其實不高,分別只有12%、9%與6%。除此之外,鼻孔是一般人身上最容易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地方,根據統計大約有20%的人鼻孔長期帶有此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

  前面已經提到Leyden等人的研究發現: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處與非病灶處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不同,除此之外,即使是在菌落數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在急性發炎惡化病灶處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密度常常會比非病灶處高上1000倍以上,曾有研究發現:在出現膿痂疹樣(impetiginized) 變化病灶處的菌落數可以高達107CFU/cm2。更重要的是,病灶處的菌落密度與病灶的嚴重度有顯著的相關,皮膚炎的程度越厲害,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比例就越高。

  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製造的外毒素(exotoxins) 可做為超級抗原 (superantigens),這些超級抗原可以直接活化T細胞並放大T細胞之反應而不需經過複雜的抗原處理過程,由此可知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異位性皮膚炎的角色已經不只是原先的惡化因素了,它可能也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之一。實驗也證實:直接將這些超級抗原的萃取物塗抹在正常皮膚上可以引發皮膚的發炎反應,超級抗原也可以提高T細胞之皮膚淋巴球相關抗原 (CLA) 表現量,因而促進了T細胞浸潤到皮膚的過程;這些超級抗原也可以做為過敏原,引發免疫球蛋白E的相關反應,導致肥胖細胞與嗜鹼性白血球的去顆粒作用,這些免疫球蛋白E也與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呈現高度的相關性;除此之外超級抗原也和降低類固醇的局部效用有關。事實上,由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皮膚上分離出來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約有45-60%是會製造超級抗原的菌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研究都可以發現這些菌株出現的比例與異位性皮膚炎臨床嚴重程度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處檢測到較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只是皮膚炎惡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最主要是有人發現在這些皮膚炎處使用抗生素治療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量固然會立刻下降,同時也會伴隨著病情好轉,但如果停用抗生素,菌量會立刻回復到原先治療前的水準,但病情卻不會惡化。一些研究也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要附著在皮膚上,是透過一些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的作用,而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時,第二型輔助T細胞反應的細胞激素IL-4也會增加這些胞外基質在表皮的表現,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病灶惡化時便比較容易附著到表皮上。

怎樣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病灶處有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一般而言,如果病灶的外觀出現明顯的流湯、流水同時伴有金黃色的結痂,或是皮膚表面出現許多淺淺的小膿疱時,通常就表示皮膚炎的病灶上出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現象,此外耳朵下緣出現龜裂也是一個很常見的表現。病患通常會覺得最近皮膚炎變得更嚴重、皮膚變得較癢、病灶也變得比較湯湯水水的。如果出現上述情形,最好立刻找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看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效果

  基本上要探討此一課題,必須從三個層次來思考,第一種情形是針對上述臨床外觀上已經很確定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灶,這種病灶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量可以高達107 CFU/cm2左右,在此種情形下毫無疑問的幾乎所有的皮膚科醫師都會贊成給予病患短暫的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皮膚感染繼續惡化,依經驗來說,此時的治療效果往往非常顯著,只要給予7-10日的抗生素治療,病情可以迅速獲得改善。然而很可惜的是截至目前為止,並未有許多大規模、嚴謹的臨床研究證明此療效。1976年Wachs與 Maibach等人報告79例膿痂疹性異位性皮膚炎 (impetiginized atopic dermatitis) 病患單獨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或併用抗生素與類固醇之比較研究發現:併用抗生素與類固醇的確效果較好,但統計上只比單獨使用抗生素效果顯著,若與單獨使用類固醇比較則無統計上差異(註3)。1977年Leyden與Kligman針對36位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的研究則發現:併用類固醇與抗生素的療效要比單獨使用類固醇來得好。他們同時也發現如果病患對於合併使用類固醇與抗生素有較好的療效,其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數目往往要比單用類固醇效果就很好的病患來得多(106CFU/cm2比上150000 CFU/cm2) (註4)。

  第二種情形是皮膚炎外觀上並無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跡象,但皮膚炎本身實在很厲害,常常出現嚴重脫皮、龜裂或淺潰瘍的情形。這種病灶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量大約界於105或106 CFU/cm2左右,雖然也有一些皮膚科醫師會在這樣的病灶上使用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療,仔細研究卻發現抗生素治療雖可迅速降低病灶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數量,但是真正實際的臨床改善效果卻不是很一致。Lever等人在198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49名無明顯感染症狀之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使用mupirocin藥膏與類固醇藥膏同時治療的效果,要比安慰劑加類固醇藥膏的治療效果好得多,日後主張應併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治療的學者多半就是援引此篇知名的報告做為佐證(註5)。然而Ewing等人在199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則顯示使用口服flucloxacillin對於未明顯感染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灶,雖可降低病灶中的菌量,但與臨床病情改善無明顯相關(註6)。

  第三種情形時皮膚炎其實很輕微,也沒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跡象,此時病灶上的菌量大約只有102或103 CFU/cm2 左右,這種情形沒有證據證明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一般的醫師也不會在這種情形下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

目前常使用的抗菌治療方法

  (一)、抗生素:目前最常用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方法莫過於抗生素了,通常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仍會繼續使用原本的局部類固醇藥膏治療,此時抗生素藥物的選擇有二種類別,第一種是系統治療(systemic therapy),第二種是局部治療 (topical therapy),二者各有利弊,必須以病患的臨床情形考量後再加以選擇。

1、系統性抗生素治療:包括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oxacillin類或第一代頭孢子素 (cephalosporin) 類的抗生素治療7-10日,系統性給藥的好處是藥物能確保到達全身各處皮膚、不會有沒擦到的問題、比較不會有皮膚局部的刺激或過敏反應,但缺點是可能有全身性副作用,輕微的話只是腸胃不適,嚴重者可發生嚴重致死的全身藥物過敏,此外若長期使用也比較容易引起抗藥性,不過短暫使用7-10日一般是不會有此問題的。由先前的說明可知,一般只有在有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現象時才會使用系統性抗生素治療。

2、局部抗生素治療:簡單來說就是用藥膏治療,使用藥膏治療的最大好處就是幾乎不會有全身性的副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皮膚上直接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殺菌的效果比較好一些,然而缺點是如果要全身擦其實蠻費事的,也有可能造成局部的過敏或刺激反應、長期毫無限制的使用比較容易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出現。這其中最讓皮膚科醫師擔心的是引起接觸性過敏的問題,因為這些病患原本就有皮膚炎,如果使用抗生素藥膏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時,外觀上其實很不好判斷,往往只是皮膚炎惡化或感覺治療效果不彰而已,很難和真正的治療無效加以區分,所幸現在使用抗生素藥膏過敏的情形其實很少見。以往常使用的Neomycin藥膏在國外的皮膚科門診研究中大約有2.6至9.0%左右的人皮膚過敏測試呈陽性反應,現在常用的fusidic acid藥膏引起過敏的機會很低,一般大約只有0.3-1%左右 (註7)。在文獻中常用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膏主要是fusidic acid (Fucidin) 藥膏與mupirocin (Bactroban) 藥膏,其中mupirocin藥膏受限於台灣目前健保給付的關係,只限於已經培養證實有MRSA(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感染時才能使用,因此目前使用上以fusidic acid藥膏使用較多。

  目前也有一些藥膏是已經混合抗生素與類固醇複合在一起方便病患使用,但是筆者並不是很贊同這種使用方法,因為使用藥膏應該是一種很精密的治療,不應該不分病灶有無感染,全部都擦複合藥膏,如此比較容易產生前述的一些副作用。

  (二)、滅菌劑:既然用太多抗生素容易有抗藥性的問題,因此就有人提議改用一般的滅菌劑如優碘藥水、triclosan、chlorhexidine、過錳酸鉀等等來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甚至有做成類似肥皂、沐浴乳或殺菌內衣的方式供病患每日使用,可是目前真正科學上很嚴謹的研究還不多,有些研究證明可降低菌量並改善病情,但也有些醫師認為這些產品真正使用起來的濃度太低,根本達不到殺菌的有效濃度,此外也擔心使用這些抗菌劑容易造成刺激反應,反而惡化異位性皮膚炎。

  (三)、其他滅菌有關療法:紫外線治療是目前公認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除了免疫抑制與抗發炎的效果外,研究也發現UVB與PUVA療法也具有殺菌效果,可以有效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除此之外,體外實驗也發現UVB與PUVA照射後可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超級抗原製造量 (註8)。目前最新的治療藥膏tacrolimus也被發現在使用一週後,病患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會減少,事實上tacrolimus本身並不會抑制細菌的生長,但是卻有研究顯示tacrolimus對於超級抗原刺激的T細胞增生反應具有抑制的作用 (註9),這一部分值得將來做進一步的研究。

結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確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與惡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的研究也更加證實了前人的觀察,特別是在與超級抗原有關的免疫機轉上最近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而在治療方面,現在也已經有許多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治療選擇,我們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未來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將會更多樣化、以複合式的療法從各方面來改善病情。

(作者:朱家瑜 醫師)
(公告日期:2004/5/9)
20異位性皮膚炎的類固醇治療
「醫生,我的小孩可不可以不要擦類固醇!你開的藥裏面是不是有類固醇?」
「我聽人家說皮膚科醫生最喜歡開類固醇給病人吃,我怕吃多了會傷腎,所以請你不要開口服藥給我」。
  每當我在門診向家長解釋病情之後準備開藥的時候,總會碰到家長如此的要求,這時我都會無奈地說:「我不會隨便就讓病人吃類固醇或打類固醇針,如果病情真的很嚴重有需要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時,我也會先跟你商量」

「擦的藥膏中可能會有些類固醇的成分,但這是目前所知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你只要遵照皮膚科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並定期追蹤,注意有無副作用產生,其實是相當安全的」。
  除此之外,偶而我也會碰到的另一種情形是病患反而很喜歡用類固醇:「醫生,我覺得你開給我吃的藥好像比較沒有效,我去外面小診所隨便打一針感覺還比較有效。」
「你開的藥膏都不夠用,我自己還去藥房買一大條像牙膏的來擦才夠用,只是我最近越來越胖,也比較會長痘痘。」
  這些都是我在門診中極常遇到的情形,也顯示了類固醇的使用在台灣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方面隨著大眾媒體的報導與民眾的醫療知識提升,出現了越來越多有所謂「類固醇恐懼症」(corticosteroid phobia) 的病患或家長,這種情形特別是在都會型城市中更為明顯;另一方面還是有許多人完全不了解類固醇的可怕,擅自使用了過多的類固醇,出現了許多副作用還不知道。
  根據一篇西元2000年在英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 (註一):英國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高達72.5%的人會擔心使用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在這篇研究所調查的200人中,仔細詢問產生這種「局部類固醇恐懼症」的原因可以發現:有34.5%的人是因為擔心皮膚變薄、24%的人擔心長期擦會有副作用、9.5%的人擔心經皮膚吸收到人體內會影響生長發育、3.5%的人擔心會產生皺紋、3%的人擔心膚色會改變、3%的人覺得擦藥後皮膚炎反而惡化、3%的人擔心會產生「抗藥性」、2.5%的人怕會變成依賴類固醇,另外還有少數人是擔心擦類固醇會留疤、產生擴張紋、擦藥時會刺、免疫力下降、產生白內障、容易得癌症、長毛、容易瘀青、容易曬傷等等,由此可見在醫療先進國家也有所謂「類固醇恐懼症」。事實上筆者認為這正表示我國民眾的醫療知識水準提升,會注意到醫師用藥的合理性與適當性,只要不過度地恐懼,反而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使用類固醇既然有這麼多要擔心的事,那就乾脆都不要用不是很好嗎?很可惜的是:局部使用類固醇仍然是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局部使用類固醇藥膏是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標準治療
  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新的非類固醇藥膏問世,然而在考量效果、價格、長期使用的安全性等因素後,不可否認的,間歇性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抑制局部發炎反應,同時配合使用一些潤滑劑(emollients) 仍然是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標準治療(註二、三)。一般來說,類固醇藥膏通常是在皮膚炎急性惡化出現紅疹時短暫使用,發炎情況如果消失就應停止使用,它的好處是可以迅速且有效地抑制皮膚的發炎症狀。此外也有研究顯示:一但使用類固醇藥膏將皮膚炎症狀控制下來之後,使用低劑量的fluticasone propionate藥膏,每週只擦二次長期連續使用,可以有效預防皮膚炎惡化,同時也未出現顯著的副作用(註四)。
  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是一種極精密的技術,必須要考慮病灶的部位、病灶的發炎特性與強度、皮膚的厚度與穿透性、類固醇的強度與使用的基劑等因素,綜合考量之後來加以選用。傳統上我們將局部類固醇藥膏分成七級,第一級是超強效(super-high potency)類固醇、第二級是強效(high potency)類固醇、第三、四、五級都是中效(mid-potency)類固醇、第六、七級則是弱效 (mild)類固醇 (表一);為了方便區分,皮膚科醫師常將上述七級分類法再簡化為四級分類法(表二)。基本上,應該避免在臉上、陰部、生殖器部位與對磨部位如腋下、跨下等處使用強效以上的類固醇,一般建議在這些部位應使用弱效的類固醇藥膏。使用時應注意類固醇藥膏只要擦在有皮膚炎的地方即可,不要擦到正常的皮膚,而這些看起來正常沒有發炎的皮膚應該要擦潤滑劑。大多數的類固醇藥膏只要一天擦二次即可,擦太多次並不會比較有效,只有浪費藥膏而已;擦的時候要注意不可趁機搓揉部位(記住:異位性皮膚炎就是抓出來的!),只要薄薄塗一層、輕輕擦二、三下就可以了,切忌塗抹一大坨藥膏在皮膚上,這樣會讓毛細孔塞住,容易引起發癢或毛囊炎。
  有許多患者被充斥於耳的負面消息所嚇壞,又不敢向醫師當面詢問,結果回家擦藥時自行打折,原本應每天擦二次的改成二天擦一次,結果經年累月下來皮膚炎老是不好,又長期擦了類固醇,反而引起類固醇的副作用。我們希望長痛不如短痛,寧願用強一點的類固醇趕快在一、二週之內將發炎抑制下來,就可以不用類固醇,如此間歇性使用反而比較不會產生副作用。對於大多數輕度的皮膚炎患者而言,筆者認為間歇性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應該是最合理又經濟時惠的方法,只要是在皮膚科醫師的協助下正確使用,基本上效果很快又沒什麼副作用;除非是臉上、生殖器部位或是眼睛周圍等較容易吸收的區域,病患家庭經濟負擔又許可的情形下,筆者才會建議使用一些較新的非類固醇藥膏,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另一種患者則視類固醇為仙丹,常常自作主張自行到藥房購買類固醇藥膏,而且往往都是買如同牙膏一樣大條100公克包裝的超強效類固醇,結果擦不到二週就出現一大堆副作用,反而造成許多遺憾。
口服或注射只短暫使用於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許多人都擔心醫師開的口服藥中會有類固醇,其實站在皮膚科醫師的立場,我們是不太贊成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特別是兒童)長期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的,因為這樣做固然很有效,但卻無法根本解決皮膚炎的問題,而且長久下來對孩童的生長發育、內分泌系統與免疫力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常說異位性皮膚炎之所以難纏,主因是皮膚嚴重的癢感,導致不自主的搔抓,進而產生皮膚發炎的情形,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有效的止癢,改變原先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要讓病患了解:只要能少抓一些,再搭配擦一點類固醇藥膏,皮膚炎自然就會好得快。因此醫師開的口服藥主要是抗組織胺這一類抗過敏止癢的藥物,希望能讓病人整體的癢感迅速改善,趕快跳出癢癢抓抓、抓抓癢癢的惡性循環,當然有些抗組織胺目前已經發現還有調理免疫體質、改善皮膚障壁功能的功效。除非病人全身的發炎實在太厲害,整個人就如同火燒房子一般,醫師才會考慮短暫使用全身性類固醇治療,希望能趕快「滅火」,免得一發不可收拾。這時我都會先和病人或家屬講清楚,必須先短暫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多久?預計可以有什麼樣的效果?必須要注意哪些可能的副作用?有何預防之道?對於不喜歡每天吃藥或常會忘記吃藥的人,筆者也偶而會使用肌肉注射類固醇的方式,大約可以維持一個月左右的效果。
  一般來說口服類固醇通常不會連續使用超過一個月,許多患者喜歡到處看醫師,希望能遇到一個醫師能「馬上」治好他的異位性皮膚炎,由於現在許多診所開的處方都是三日內的處方,往往也含有一點類固醇,在學理上也算是很短暫的使用,本不為過,只是患者東吃一些藥、西吃一些藥,久而久之也不自覺地吃了不少的類固醇,這是筆者較為擔心的一點,因此建議患者能跟醫師當面溝通清楚,了解自己所服用的藥物,並且儘量不要到處亂拿藥;否則原本每位醫師都是出自好意希望能趕快改善病情,而在合理的限度下短暫使用類固醇,結果也會變成長期使用了!
  其實依據目前國外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趨勢,如果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到要常常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來治療,醫師會建議使用其他長期用下來比類固醇副作用少一些的免疫抑制療法,包括紫外線治療或口服免疫抑制劑,只是這類療法大多要大醫院才能提供,一般診所多半沒有。
類固醇的副作用
  知道上述這些類固醇的療效與治療原則之後,相信大家最在意的還是類固醇的副作用了,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我們能了解類固醇有什麼副作用,使用起來就更能得心應手。
  類固醇的副作用可分為皮膚的副作用與全身的副作用二方面來討論,一般來說擦類固醇藥膏較容易引起皮膚的副作用,而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較容易有全身的副作用,然而這只是一般的原則,事實上擦藥膏也有可能從皮膚吸收而引起嚴重的全身副作用,同樣地口服或注射也常引起皮膚的副作用。
(1)    類固醇的皮膚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萎縮變薄、色素改變(變黑或變白)、長毛、長痘痘、毛囊炎 (包括細菌性與真菌性毛囊炎)、黴菌感染、酒糟反應、微血管擴張、產生許多小血絲、容易瘀青、產生許多如同妊娠紋般的擴張紋等等,這些副作用剛開始時往往不太明顯,因此要靠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及早發現並適時治療,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後遺症。值得注意的是像微血管擴張、產生許多小血絲、擴張紋這一些副作用如果未適時處理,有可能會持續終身而無法消退。除此之外較少見的副作用是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如果擦在眼瞼或眼睛周圍,也有可能引起青光眼與白內障。
(2)    類固醇的全身副作用
  談起類固醇的全身副作用,更是令大家聞之色變,也是造成所謂「類固醇恐懼症」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只要能遵照醫師的指示,適當地服用並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造成身體重大危害的機會其實不大,相關的副作用請參見表三。
結語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使用類固醇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中的寫照,一方面它是已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一方面它又有令人望之生怯的嚴重副作用,如何在療效與副作用之間取捨,在在都考驗著醫師與病患的智慧。我們固然不必因噎廢食:為了怕副作用發生而少用類固醇,結果反而拖延病情,經年累月塗抹下來也會造成不小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更不能為了求速效而濫用類固醇。筆者相信:唯有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更加小心地間歇使用類固醇,在享受到它的好處後就適時地停用,如此必能獲致最佳的治療成果。
註一: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0; 142: 931-936.
註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3; 148 (Suppl. 63): 3-10. 
註三: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3; 49: 1088-1095
註四: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99; 140: 1141-1121.

表一、類固醇的分級(七級)
第一級超強效(super-high potency) 類固醇

Dermovate 0.05% (clobetasol propionate) gel, cream, ointment

Ultravate 0.05% (halobetasol propionate) cream, ointment

Diprolene 0.05%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optimized vehicle) gel,ointment

Psorcon 0.05% (diflorasone diacetate; optimized vehicle) ointment

第二級強效(high potency) 類固醇

Elocon 0.1% (momentasone furoate) ointment

Lidex or Topsym 0.05% (fluocinonide) gel, cream, ointment

Topicort or Esperson 0.25% (desoximetasone) cream, ointment

第三級中效(mid-potency) 類固醇

Cutivate 0.005% (fluticasone propionate) ointment

Cyclocort 0.1% (amcinonide) lotion, cream

Valisone 0.1% (betamethasone valerate) ointment

第四級中效(mid-potency) 類固醇 Elocon 0.1% (momentasone furoate) cream
第五級中效(mid-potency) 類固醇

Cutivate 0.005% (fluticasone propionate) cream

Valisone 0.1% (betamethasone valerate) cream

第六級弱效(mild) 類固醇 Valisone 0.1% (betamethasone valerate) lotion
第七級弱效(mild) 類固醇 Cort. S 1% (hydrocortisone acetate) ointment

註一:本表係參考美國藥品資料製成,有些藥的商品名與本地稍有不同,請依學名(括弧中的英文) 為準。
註二:請注意許多藥名相同的藥膏只因基劑(vehicle) 不同而有gel、cream、ointment的差別,也造成強度的改變。
 

表二、類固醇的簡易分類表(三級)
強效(high potency) 類固醇

Dermovate 0.05% (clobetasol propionate) ointment

Septon 0.064%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solution, cream

Esperson 0.25% (desoximetasone) ointment

Topsym 0.05% (fluocinonide) lotion, cream

中效(medium potency) 類固醇

Cutivate 0.005% (fluticasone propionate) cream

Rinderon-V 0.06% (betamethasone valerate) cream

弱效(mild) 類固醇

Eumovate 0.05% (clobetasone butyrate) cream

Cort. S 1% (hydrocortisone acetate) ointment

表三、類固醇的全身副作用

 

(作者:朱家瑜 醫師)

(公告日期:2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