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呈芳醫師
乾癬是常見皮膚疾病,近年來積極進行生物製劑之療效研究,尤其是國人常見的病毒性肝炎及結核菌患者的安全性,整合國內各醫院之資料,研究生物製劑的治療安全性及療效。持續研究中的題目,包括膿皰乾癬之IL36RN以外基因,及紅皮症乾癬的臨床及基因特性,並尋求相關之治療突破。
目前仍在執行中的臨床試驗包括ixekizumab、risankizumab、mirikizumab、 upadacitinib、TYK2、spesolimab,具體疾病包括乾癬、乾癬性關節炎、白斑、圓形禿、咬肌肥厚 (國字臉)。
戴仰霞醫師
研究主題為: 傷口癒合與臨床兒童皮膚學。前者為糖尿病小鼠模型,觀察傷口癒合變化與藥物的關係;後者為臨床研究: 1. 與中研院合作十年計畫,觀察食物與青少年的皮膚疾病相關性2. 與小兒部合作,探討母乳成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相關性。
廖怡華醫師
(1) 自弒和黑色素細胞癌之相關研究
以氧化壓力或藥物在惡性黑色素細胞癌誘導自弒細胞死亡做為可能的治療策略。
(2) 機械性壓力和黑色素細胞癌之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
(3) 倍頻顯微術(Harmonic generation microscopy)在人體皮膚的臨床應用研究
和國立台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孫啟光教授進行跨領域合作,以最低侵入性倍頻顯微術為技術主軸的活體光學虛擬切片系統,進行皮膚臨床人體試驗研究。我們將其應用在皮膚惡性腫瘤病灶的外科切除邊緣鑑定及3D臉部日光性角化症的定位。並以倍頻顯微術評估皮膚老化、色素斑的雷射治療效果、黑色素定量及皮膚保養品對倍頻顯微術成像之影響,避免侵入性皮膚切片的副作用。
朱家瑜醫師
(1) 藥物疹、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與其他免疫性皮膚病部分:針對藥物疹 (特別是DRESS和腫瘤標靶治療藥物疹這二個領域)、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天疱瘡、接觸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皮膚病組成研究團隊進行研究,近5年共計發表超過60篇SCI論文,其中impact factor > 5分的文章有10篇、五年內被引用超過30次以上有3篇,且有6篇review articles、8篇跨國合作研究。與中研院團隊合作探討omalizumab治療CSU之免疫機轉、研發新一代anti-Cεmx 單株抗體在皮膚過敏疾病之應用與療效。2019年獲邀撰寫歐洲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會 (EAACI) 出版之Global Atlas of Skin Allergy一書中有關嚴重藥物疹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AGEP)專章。2019年8月應邀為美國Springer Nature出版之教科書Drug Eruption撰寫有關Cutaneous reactions to Oncologic Targeted Therapy之專章,也應邀擔任JAAD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2) 皮膚癌分子生物學部分:持續進行RNA-binding protein: IMP-3調控mRNA對於melanoma progression影響之研究,近三年則運用高通量次世代序列分析設施進行IMP-3之所有可能結合mRNA分析研究,期能找到更新穎且重要的下游分子,此部份成果將可望找到未來治療ALM的標的。
林頌然醫師
主要以毛囊及皮膚為模型,研究器官受損後的反應及器官再生的機轉,及毛囊幹細胞的影響及調控。主要工作包括:
(1) 放射線及化療藥物對表皮及毛囊傷,探討這些皮膚及毛囊如何感受到傷害,反應及再生。
(2) 發展蛋白質及mRNA藥物促進毛囊新生。
(3) 毛囊幹細胞與環境的互動與溝通,利用控制性害促進毛囊再生的模型建立及機轉研究。
(4) 利用非侵入影像方法,研究比較皮膚與其他組織受傷及再生時的細胞動態的差異。
(5) 探討毛囊退縮期的調控與新生毛囊幹細胞的機轉。
邱政偉醫師
惡性黑色素細胞癌(melanoma)是最惡性的皮膚癌,因為如果發現時已經有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相當低。但是如果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相當高。近四十年來,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是上升的。手術切除是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手術的檢體經由病理科醫師確認腫瘤侵犯的深度與是否有清除乾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利用冷凍切片與組織染色的方式確認手術的邊界是否還有殘存的癌細胞。不過冷凍切片需要較長準備時間,會延長整體手術的時間。全域式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已經被報告過用在基底細胞癌或是鱗狀上皮細胞癌手術檢體的掃描,可以取得組織影像做為手術邊界判讀的參考。本研究利用病理科既存的蠟塊檢體與手術切除下來的新鮮檢體,利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進行大範圍的組織影像掃瞄。同時利用光學參數分析與演算法判讀,嘗試鑑別組織中良性與惡性區域,並繪製成tumor mapping可提供更多的臨床判讀訊息。
詹智傑醫師
建立皮膚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及漢生病(Hansen's disease) 之分子診斷平台,用於確認並追蹤治療效果。同時透過致病菌基因檢測,篩檢出抗藥基因,及早選擇最適治療。
沈宜萱醫師
(1) 研究 RNA 結合蛋白 IMP-3 和 HMGA2 對黑色素細胞癌移動和侵襲能力及預後的影響,長程目標是應用相關分子機轉在人類的其他癌症和建立黑色素細胞癌新的治療方式。
(2) 了解原發黑色素細胞癌和痣相關黑色素細胞癌的臨床與病理特徵表現以及預後的差異。
(3) 分析手腳掌不同位置的黑色素細胞癌的臨床與病理特徵表現以及預後的差異。
(4) 台灣肢端型黑色素細胞癌之熱點突變檢測分析。
(5) 探討表皮生長因子受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誘發紫斑性皮膚炎的病理生理機轉
洪楨邦醫師
(1) 以次世代定序,研究遺傳疾病, 以及輔助診斷皮膚淋巴瘤。
(2) 皮膚黑色素細胞與毛囊組織傷害後修復機轉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