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究現況與成果

蔡呈芳醫師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許多疾病都與免疫有關,也跟全身疾病息息相關,近年來積極進行生物製劑之療效研究,尤其是藥物轉換時的療效預測,以及全身疾病用藥與皮膚關聯性研究。目前仍在執行中的臨床試驗包括deucravacitinib、spesolimab,imsidolimab, ritlecitinib, baricitinib, vixarelimab 及 oral p19 inhibitor 具體疾病包括乾癬、乾癬性關節炎、圓形禿、結節性癢疹。

 

戴仰霞醫師


研究主題為: 傷口癒合與臨床兒童皮膚學。前者為糖尿病小鼠模型,觀察傷口癒合變化與藥物的關係;後者為臨床研究: 1. 與中研院合作十年計畫,觀察食物與青少年的皮膚疾病相關性2. 與小兒部合作,探討母乳成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相關性。

 

廖怡華醫師


(1) 常壓游離質譜影像應用於皮膚癌之相關研究
和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合作,以常壓游離質譜法結合機器學習,應用於黑色素細胞癌及其他皮膚
癌之診斷。
(2) 非線性顯微術在人體皮膚的臨床應用研究
和國立台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合作,以最低侵入性倍頻顯微術 (Harmonic generation
microscopy) 為技術主軸的活體光學虛擬切片系統,進行皮膚臨床人體試驗研究將其應用在評估皮
膚老化、色素斑的雷射治療效果及黑色素定量。並建立一套可快速評估手術檢體的先進離體非線
性顯微影像系統 (Pathoscope),直接把取下的整個檢體進行蘇木精 - 伊紅染色流程,接著將檢體
切除面的最外緣放置於非線性顯微鏡,利用雙光子顯微術與三倍頻顯微術進行光學虛擬切片,判
定術中腫瘤邊緣,以精確並有效率的達到腫瘤完整切除及組織功能保留的雙重目的。

 

朱家瑜醫師

 

(1) 藥物疹部分: 2023 年陸續發表癌症標靶治療皮膚副作用之 skin microbiota change、比較史蒂芬強身症候群之三種預後因子 (SCORTEN, ABCD-10 and Re-SCORTEN) 與新的 CRISTEN 研究、 apalutamide 引起嚴重藥物疹等相關研究成果,目前仍持續進行 DRESS、癌症標靶治療與cutaneous irAEs 等相關研究。
(2) 持續探討 IgE 在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之免疫機轉,執行國科會計畫探討 IgE 在過敏與免疫性皮膚疾病之角色:分子與免疫機轉探討;持續研發新一代 anti-Cεmx 與 UB-221 單株抗體在皮膚過
敏疾病之應用與療效。參與全世界多國多中心研究 Lebrikizumab for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於 New Engl J Med 2023 年 3 月發表、Ligelizumab 之跨國三期研究成果則發表於Lancet。
(3) 自體免疫水疱病方面則完成了台灣天疱瘡治療共識;目前仍持續進行 bullous pemphigoid 致病機轉與新型藥物之研究。

 

林頌然醫師


主要以毛囊及皮膚為模型,研究器官受損後的反應及器官再生的機轉,及毛囊幹細胞的影響及調控。主要工作包括:
(1) 放射線及化療藥物對表皮及毛囊傷,探討這些皮膚及毛囊如何感受到傷害,反應及再生。
(2) 發展蛋白質及mRNA藥物促進毛囊新生。
(3) 毛囊幹細胞與環境的互動與溝通,利用控制性害促進毛囊再生的模型建立及機轉研究。
(4) 利用非侵入影像方法,研究比較皮膚與其他組織受傷及再生時的細胞動態的差異。
(5) 探討毛囊退縮期的調控與新生毛囊幹細胞的機轉。

 

邱政偉醫師


惡性黑色素細胞癌(melanoma)是最惡性的皮膚癌,因為如果發現時已經有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相當低。但是如果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相當高。近四十年來,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是上升的。手術切除是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手術的檢體經由病理科醫師確認腫瘤侵犯的深度與是否有清除乾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利用冷凍切片與組織染色的方式確認手術的邊界是否還有殘存的癌細胞。不過冷凍切片需要較長準備時間,會延長整體手術的時間。全域式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已經被報告過用在基底細胞癌或是鱗狀上皮細胞癌手術檢體的掃描,可以取得組織影像做為手術邊界判讀的參考。本研究利用病理科既存的蠟塊檢體與手術切除下來的新鮮檢體,利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進行大範圍的組織影像掃瞄。同時利用光學參數分析與演算法判讀,嘗試鑑別組織中良性與惡性區域,並繪製成tumor mapping可提供更多的臨床判讀訊息。

 

詹智傑醫師

 

(1) 臨床研究:
皮膚發炎疾病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化膿性汗腺炎等慢性疾病之臨床治療成效各異,特別以精
準醫療為目標,分析台灣族群的發炎性皮膚病之病態生理學特色。目前已針對台灣的發炎性皮膚
病建立研究平台,透過分析病患的血液與皮膚組織,分別從系統性全身變化、組織學的異常、個
別核心細胞的貢獻,來建立炎性皮症的內分型與臨床關聯,並發掘可能未知或遺漏的病態生理路
徑,並依據研究結果發展適合台灣族群之特色醫療標的。
此外,建立皮膚分枝桿菌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及漢生病 (Hansen's disease) 之分子診斷平台,用於確認並追蹤治療效果。同時透過致病菌基因檢測,篩檢出抗藥基因,及早選擇最適
漢生病個案之治療。
(2) 基礎研究:
建立乾癬動物模型,用以研究神經系統與乾癬在基礎病態生理之變化與相關機轉,目前透過外用
免疫增強劑 (imiquimod) 及皮下注射 IL-23 所產生之小鼠乾癬動物模型作為研究主體。過去未有研究闡明是否作用於末梢神經的外用藥物可以有效地阻止乾癬或類乾癬病灶的產生,研究成果證實
重複塗抹外用神經阻斷劑將分佈於皮表的 TRPV1 感覺神經末梢去敏化 (desensitization),可成功
阻斷後續的神經介質釋放與下游的免疫活化,包括乾癬相關的核心基因表現也獲改善,此成果提
供乾癬外用藥物治療的新標的。

 

沈宜萱醫師


(1) 研究 RNA 結合蛋白 IMP-3 和 HMGA2 對黑色素細胞癌移動和侵襲能力的影響以及對腫瘤生長曲線和臨床表現及預後的影響,除了 HMGA2 外,IMP-3 也會調控 AKT1 和 RELA 來促進黑色素細胞癌移動。長程目標是應用相關分子機轉在人類的其他癌症和建立黑色素細胞癌新的治療方式。
(2) 建立台灣黑色素癌基因變異的資料庫,研究基因變異和預後與臨床病理特徵的關係。探討手腳掌不同位置的肢端型黑色素癌與痣的發生率,發現黑色素癌較容易發生在受壓部位,和痣的分佈有
顯著差異。分析台灣黑色素癌復發與血行或淋巴轉移的危險因子。發現台灣厚度大於 8mm 的黑色素癌預後會顯著比 4-8mm 的差。統計台大醫院 24 年黑色素癌患者資料,發現有做前哨淋巴結
檢查與淋巴廓清術的患者存活率顯著較高。
(3) 探討表皮生長因子受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誘發紫斑性皮膚炎的病理生理機轉。

 

洪楨邦醫師


(1) 以次世代定序,研究遺傳疾病 , 以及輔助診斷皮膚淋巴瘤。
(2) 皮膚黑色素細胞與毛囊組織傷害後修復機轉之研究。
(3) 延續美國進修所學習之幹細胞與 AAV 為載體之基礎研究。

 

卓雍哲醫師

 

(1) 自體免疫水泡病:研究主要著重於類天疱瘡的致病機轉,嘗試探究 complement-independent
pathway 在疾病所扮演的角色,及分析新型治療藥物在類天疱瘡發揮療效的可能機制,研究成果
目前投稿中。
(2) 嚴重藥物疹:參與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在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的診斷、評估、及治療的制定,其結果發表於 JAMA Dermatology 2023 doi:10.1001/jamadermatol.2023.4450。
(3) 異位性皮膚炎:分析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接受傳統或新型全身性藥物治療後,在臨床症

狀、皮膚表徵、血液生物標記等方面的變化,研究成果部分正在投稿中,期待建立足夠之 real-
world evidence。

(4) 慢性蕁麻疹: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對於 omalizumab 藥物治療反應予以分類,嘗試探究對於藥物
反應特別良好的患者,分析其腸道 microbiome 的特點,及追蹤藥物治療後,腸道 microbiome 的
變化,研究成果目前正投稿中。

 

黃常銘醫師


研究主題為少年白髮。白髮是由毛囊黑色素細胞幹細胞的減少所引起,為黑色素細胞幹細胞老化的
表現。我們觀察發現早發性白髮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導致毛囊黑色素細胞幹細胞的加速損失。我
們進行早發性白髮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以找到顯著相關的單核苷酸多型性,並找到導致早發性白
髮遺傳的特定基因。